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9
/ 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李刚

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1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开始对地下综合管廊开展研究和建设,改变了过去粗犷、不合理的建设模式。而新建设方式的出现对施工建设也发挥了积极影响,提高了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为确保管廊建设的安全进展和顺利推行,必须采用系统、有效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技术要点

1.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

1.1基坑施工要点

1)开始开挖之前,应先在成槽机的下方安设一块20mm厚的钢板,将参数调至最大工作半径停机,禁止“一停三抓”,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开挖的过程中成槽机遭受到来自导墙内外侧的压力。此外,整个施工开展的过程中,成槽机起重臂倾斜度都应维持在65。~75。为有效保证整体施工质量,挖槽的时候起重臂只能回转,不能仰俯[1]

2)项目单位应严格参照规定的流程开展每一环节的施工,严禁擅自修改顺序。开始成槽之前,必须严格检查上道工序的施工成果是否能够达到设计标准,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始后续环节的施工。

3)将成槽机导杆垂直置于槽段中,打开抓斗,参照油漆标志缓慢地从槽段内抓土,整个过程中应严格把控施工速度,做到轻拿轻放,防止破坏槽体结构。成槽机的掘进速度不得超过15m/h。待开挖至距离槽底2~3m左右的距离时,需借助测绳测量开挖深度,确保开挖深度在设计规定的范围之内。此外,应选派专人密切关注斗臂的平面位置和槽段平面是否能够维持垂直、保证匀速施工。

4)若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大型机械设备,严禁直接摆放至槽段边缘区域,其目的是为了维系槽段结构的稳定性,挖槽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测量其实际深度并如实记录下来。使用成槽机辅助施工的时候,为避免出现塌方,应同步进行补浆,保证泥浆液面始终高于地下水位0.5m。若成槽施工的时候出现泥浆明显流失、地面异常下陷等问题,应立即暂停施工,找出潜在原因并进行弥补,确保没有问题之后才能重新开始施工。

5)待成槽施工完成之后,应严格参照规定的标准检查槽壁的垂直情况,在检查地下连续墙的时候,为确保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可借助超声波测壁仪进行测量。测量过程中应借助成槽机纠偏装置实时调整垂直度,保证垂直度大小控制在1/300以内。若施工过程中发现实际地质状况与地质资料提供的内容存在明显差异,此时如果需要适当调整地下墙标高,应事先得到业主的允许。

6)若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L”“Z”等形状的槽段,必须严格参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开挖;若槽段宽度小于两抓宽度,可借助交替互相搭接工艺完成开挖。如果开挖的时候遇到了问题、阻碍,必须第一时间暂停施工,查明原因并进行补救之后,再重新启动施工。同时,进行成槽施工的时候,严禁大型机械设备摆放至槽段边缘地段,其目的是为了有效维系槽段结构的稳定性。在挖槽的同时需不断向内补入泥浆,确保泥浆液面的高度与导墙顶面的最大距离维持在0.3m以内。

1.2定型化承插式脚手架施工技术

在推进绿色环保建设的大背景下,对于周转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贯彻“低碳环保”的施工理念,在施工时应考虑到安全和环保,选用更便于携带、更容易拆卸、更稳定、更低成本的定型承插式脚手架。这种脚手架与传统脚手架不同之处在于,它在加强刚度、强度的基础上,还配备了完整的配件,避免了零散配件的存在,从而在组装过程中实现了快速拼装完整,避免了配件缺失的情况,极大地提高了脚手架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新型脚手架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以及稳定效果,使用后整体质量相对比较轻,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保温隔热作用。该脚手架安装和拆卸操作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通过使用该新型脚手架,施工人员无需借助大型设备就能完成对建筑主体结构的安装工作[2]

1.3管廊重点结构浇筑

地下综合管廊整体采用现浇施工技术,管廊主体混凝土浇筑时,良好地采用分层浇筑和温度控制等各项措施,可以使管廊混凝土结构中产生的裂缝问题得到控制,提高施工的质量。管廊底板深埋于地底,是管廊主体结构的主要受力部位,而底板加腋区又是管廊底板受力的关键部位,承受管廊扭力与横向剪力,起到抗弯抗折的作用。管廊底板施工时,要求加腋区与部分管廊侧壁一同浇筑,但加腋区为45°倒角,混凝土浇筑时振捣产生的气泡无法排出,非常容易产生蜂窝、麻面,造成漏水、横向裂缝等问题。因此,管廊底板加腋区的质量控制是管廊结构整体浇筑的建造难点。

为了提高这一部分的质量,施工人员首先对管廊侧壁和加腋区进行浇灌,浇灌时,要均匀地从加腋区向下浇灌,浇灌时要保证混凝土向下浇灌30 cm以上,浇灌后要留出3分钟左右的自流时间,然后由振捣工在浇灌的一端,对侧壁和加腋区进行浇灌,浇灌时间不能少于15秒,以保证气泡在混凝土中自由漂浮。

管廊底板混凝土应于侧墙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小时内浇筑,并应从侧墙开始浇筑。底板混凝土必须一次性到位,当混凝土被泵送到底板时,振捣工要及时进行振动,在振动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把振捣棒插入已经振捣好的边墙混凝土之中,振捣棒要快速插入,缓慢拔出,振动时间要控制在10秒之内,插入点间距要控制在10厘米以内

[3]

1.4管道灌浆回填法

软土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一种工程地质条件,其土性特征及工程危害性主要表现为土体遇水浸润会产生增湿软化效应,导致强度显著降低,并产生附加压力或附加压力与土体自重共同作用下的湿陷变形。基坑回填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基坑回填质量的基础,位于软土地段的地下管廊的基坑回填要充分考虑到基础遇水后的不均匀沉降给工程带来的诸多病害。工程中通过采用机械大面积回填、后期压密注浆处理的方式,可有效解决不均匀沉降。

1)基坑回填。回填前,务必检查基坑边坡是否稳定可靠,检查管廊防水保护是否完好;回填时,采用机械大面积回填,压机施工时,应控制行驶速度,采用“薄填、慢驶、多次”的方法,碾压方向应从两边逐渐压向中间,碾轮每次重叠宽度约20~25cm,避免漏压。边角、边坡边缘压实不到之处,采用人工配合进行压实。

2)注浆施工。在管廊两侧布设压密注浆桩位线,注浆深度为管廊底板以下1m,间距为1m,孔径为48mm,注浆孔按正三角形布置,注浆主要材料水泥采用P·O32.5硅酸盐袋装水泥。水泥浆液水灰比为0.55∶0.60。注浆管线固定,管线控制在30~50m,以防压力损失。

为防止浆液上冒外溢拟先在顶面筑成一层硬壳。待水泥终凝后再沉管一次性到设计深度,然后由下向上逐点注浆。注浆量和注浆有效范围应通过现场注浆试验确定,并采用多孔间隔注浆和缩短浆液凝固时间等措施,减少因注浆而产生的附加沉降[4]

2.结束语

总之,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中需要涉及到基坑开挖回填、脚手架支撑、混凝土灌注等多方面的施工技术,各个技术只有相互协调方可建设高品质的管廊,为此,施工人员和管理者应当确保技术方案的高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廖云.叠合装配式综合管廊湿接法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工程与建设,2022,36(06):1759-1761+1772.

[2]李旭升,孙佳宁.地下综合管廊侧墙预铺防水施工创新技术[J].建筑工人,2022,43(12):40-44.

[3]苗庆伟,高文学,杨林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热力管道风险评价指标研究[J].煤气与热力,2022,42(12):7-9+13.

[4]吴骞.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变形缝的设置与应用[J].工程质量,2022,40(1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