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问题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9
/ 2

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问题探讨

周晓丽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水利局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 015300

摘要:水资源作为人们生活的基础,近年来,在我国农村牧区的发展中,水资源匮乏,降雨量减少,造成气候干旱,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同时由于牧场的发展,造成草地资源过度利用,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在根本上进行遏制,所以牧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用于灌溉饲草料地发展以及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有着严重的阻碍。

关键词: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问题

引言

农村牧区供水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保障,直接关系到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和身体健康,是当前牧区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各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实施,牧区供水工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截至目前,牧区供水工作重心正在由关注水量满足“有水吃”到侧重水质实现“吃好水”转变。因此对牧区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全面地梳理,并且提出新的解决思路是未来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作的重要方向。

1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重要性

众所周知,水资源是人们得以生存与生活下去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资源。我国淡水资源在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特点,一些农村牧区经济不发达,淡水资源的储备量明显不足。出于对这一实际情况的考虑,我国开始进行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并在其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强化运行管理,目的就在于实现对农村牧区用水需求的有效满足,优化牧区饮水条件。实践显示,加大对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及其运行管理投入力度,现实意义突出。进行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并加强对其运行的管理,既能将农村牧区淡水资源匮乏这一问题解决,又可以为工程建设所在地的饮水质量提供可靠保证,将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以及传播率控制于尽可能低的水平,在极大程度上实现对牧民健康水平和工作满意度的提升,发挥出对农村牧区生产及生活热情的有力激发作用。

2牧区饮水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建设资金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牧区饮水矛盾由饮水不足问题转变为用水安全方向。目前,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资金主要由中央、自治区、盟市、旗县筹资构成。在建设过程中,中央、自治区级财政专项拨款资金都会准时到位,但基层资金筹措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现象比较普遍。

2.2管理难度大

大部分牧区缺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部门或机构,管理制度也不健全。由于管理水平不高,所以在供水成本核算结果准确性也不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成本支出。由于牧区饮水安全工程不单列管理专项经费,因此,在工程运行过程中,许多环节由于资金短缺,严重限制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2.3水质检测能力不足

农村牧区饮用水检测工作开展时间较晚,部分牧区存在水质检测能力不足的情况。从管理水平方面来看,一些农村牧区在饮水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考虑到环境及成本因素,忽视了饮用水日常监测。尤其是一些小规模供水单位,在建成投入运行时对出水水质进行检测之后就没有进行后续的饮用水日常监测工作。从检测能力的专业储备角度来看,规模稍大的供水工程(千吨万人供水工程)虽然建有水质化验室,但检测设备落后,部分检测人员专业水平不足,存在检测结果准确性不高的问题。在这些管理水平和水质检测能力不足的地区,出厂水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

3农村牧区饮水安全管理策略

3.1健全制度强化措施

当前在农村牧区饮水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客观的问题及因素,因此应当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相应的措施与政策。水利部门应当定期对管理区域内的供水设施进行检查和排查,对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同时,相关负责单位应当根据需求与发展制定可行性方案设计,并积极争取相应的资金支持,对现有的供水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其要根据区域内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好规划与预测,兼顾日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变化,积极进行改造与升级,防止后期对旧设施的弃用造成浪费,也防止重复投资造成资金流失。因此相关部门要健全相关制度,对所制定的措施进行落实与部署,保证农村牧区饮水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加强对牧区饮用水安全宣传

当前,我国对牧区饮用水安全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要想使其顺利地进行下去,就必须加大对安全饮用水的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安全用水意识。此外,还可以利用这个制度来加强对相关的宣传和教育,让民众了解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从而为其付出相关的成本,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政府的财务压力,还能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更多的资金,从而确保牧区的饮用水安全。同时,要对饮水安全进行有计划的宣传与普及。持续提高安全长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设备维护技术技能,提高牧区饮水设施的使用年限,利用经常性的宣传教育,调动全民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积极性,防止由于错误的认知和生产模式造成的水资源的污染。

3.3加强水源地保护,强化水质保障

水源地保护是保障农村牧区饮水安全的关键所在,保护水源地就是守护人民的生命线。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比如在水源地周围设置坚固的护栏、设立明显的警示牌、禁止投放垃圾等。同时也要让广大群众参与到水源地保护的行动中来,自觉维护水源地周围环境,通过宣传引导,提升水源地周边群众保护水源意识。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建立水质监测服务体系,为牧区群众提供水质检测服务,确保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通过不断强化水质检测监测和卫生监督,提升水质保障水平。

3.4农村饮水安全长效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在实施过程中,政府是实施饮用水安全管理的主体,应根据当前的形势,与时期发展相适应。加强对企业长期安全生产工作的关注,不断优化、改进企业的长效安全管理制度。在具体工作中:首先,持续强化对农村牧区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督管理,推动排污许可证的申请与审批,持续改进与优化水质监测与监督体系的标准。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对农民的行为进行了制度化的规范,并对毁坏供水设备和水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惩罚,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严密的监管,使其能够切实地将农村饮用水质量的管理体系付诸实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饮水质量的目的。

3.5加强水质监管和水源保护的力度

饮用水的水质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居民饮水的安全,因此,在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管理时,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水质监管的力度,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查,从而确保自身能够了解水质的特点,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了不合格的问题,管理人员应该立即与村干部进行沟通,告知村民,控制饮用水的输送,并及时查明问题的源头,为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结语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问题,不断改善牧区群众饮水条件,解决饮水难题。特别是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作为生态宜居的重要民生工程,不仅关系着人们的健康生活,更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为了保障广大牧区群众的饮水安全,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理念,不负使命,常抓不懈做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为牧区的饮水安全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费基勇.贵州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模式浅析[J].中国水利,2020(07):32-35

[2]孟奇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探讨[J].智能城市,2020,7(15):101-102.

[3]李美玲.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