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推进智慧养老的政策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3

西安市推进智慧养老的政策建议

罗小娥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710100

摘要:智慧养老为适应老龄化社会治理需求、提高老龄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新的范式和空间,成为未来主流的养老方式。西安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智慧养老已是政府改革、社会治理的焦点靶向,而实然与应然堕距,亟需创新推进智慧养老的政策,满足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这也是促进西安养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趣和立意所在。本文研判西安市智慧养老的现状,厘定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希冀为西安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镜鉴。

关键词:西安 智慧养老 政策 建议

一、西安市智慧养老的现状

西安市目前智慧养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相关利好政策频出,社会资本大量注入,服务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关键技术和产品持续创新及“新基建”的赋能,促进智慧养老提升进阶,但西安老龄化程度加剧了供需矛盾,倒逼构建完善智慧养老服务政策新格局。

二、西安市智慧养老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是宏观层面的可操作性不强,多为建设性指导性意见,对区县实践指导效度式微,地方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力度差异较大。二是微观层面的行业统一标准体系缺位,相关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平台资源整合受限。三是政策引导性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养老主客体供需错位,养老产业的发展偏离了政策重心,智能化适老性差,缺乏人文关怀。四是政策宣传倡导力度不够。五是信息安全使用防护政策滞后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智慧养老健康发展。

三、西安市推进智慧养老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主导核心部门省市际协同及体系建设

第一,民政、卫健和工信部门协同联手。整合核心机构和非核心机构资源要素,突破部门行政壁垒,消除利益纷争,构建完善协调型主体网络模型,携手服务养老一体化建设,并依托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定位和资源基础,联合制定长期规划,并实行常态督查,督促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落地落实。

第二,构建韧性发展体系。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主体多边良好合作机制,政府通过引导性政策性支持,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并发挥兜底、示范、监督作用,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推动智慧养老多方合作共赢,精准把握智慧养老市场走向,完善产业扶持发展政策,鼓励企业改革创新,净化网络环境,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和合作共赢氛围。

(二)政策目标方向:推动标准化”“强智能化

推动标准化和强智能化,精准养老服务标准技术参数和信息安全的规范性设置,鼓励企业主体和社会组织自发形成行业协会、行业监督和信息交流机制,同时,加强人工技能技术深度应用,精准预测未来养老服务需求发展趋势,提升服务的可获得性和质量。

第一,完善行业标准和法规制度一是从政府职能和民间智库入手,有效驱动智慧养老服务政策从“碎片化运作”向“整体性治理”转变。建立科学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业标准,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如平台建设标准、建筑标准、服务质量标准等,在智慧养老服务质量方面进一步细化服务项目、管理要求、服务评价与改进等方面的规范标准;在老年食品安全方面对其原料、感官和技术提出具体标准要求;在建筑设计方面废止旧规范的同时,对交通、居住环境、服务项目、建筑要求等内容做出更详细规定等。二是政府做好智慧养老数据库资源标准、养老数据安全与共享、行业发展标准、质量监管等方面的立法和制度工作,建立与其相配套的监管、保障、评估以及法律等制度体系。比如,实施准入资质评估制度,形成监督检查机制、持证上岗制度;建立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信息管理共享机制;建立专门的网络监控平台和监督举报机制等,监管和治理网络环境。

第二,弱智能化向强智能化转向。“量身定制”技术性政策,科技耦合养老服务,坚持“以老为本”的技术融入观,立足老年人真实需求,促进形成智能硬件和服务系统共同连接、通用技术和功能性技术同时发力的局面,实现技术与服务的高度融合和有效衔接,技术精度和人文温度同步发展,克服“成本—收益”“需求—接受”障碍。一是重视前沿技术运用。以“包容性智慧”提升服务可及性,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实现通用技术和功能性技术合理协同,充分利用现有医疗数据信息、养老服务信息等平台,鼓励构建整合各部门涉老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养老资源互联互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确保信息共享平台真正落实并发力。二是注重技术服务衔接。以顶层驱动和分层整合增强服务协同性,技术运用要打破“重显示端、轻客户端”的做法,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使用能力,使技术运用落实在为老服务的每个环节。三是加强供需精准对接。信息技术驱动助力养老内容优化,老年人由服务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营造者”转变;由“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实现服务内容由“同质固化”向“情境适应”转变,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挖掘老年人实际需求和个性化需求服务项目,合理配置资源,为企业技术研发与精准供给提供支撑,提升产品智慧性,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提高企业自身“造血”能力。四是规避技术引发社会伦理道德冲突。在技术研发环节,政策强调严守科技伦理底线,增强道德风险防控意识,将伦理道德意识贯穿于技术研发全过程,使新技术更好地促进智慧养老的公平正义。

(三)政策优化焦点:从结构性失衡到功能性匹配

增加政策工具供给优化,发挥政策影响力,实现结构性平衡和功能性协同。

第一,调整环境型政策。政府应增强税费优惠和金融支持等经济性政策力度,扶持试点工程,加速示范基地产业聚集,形成“以点带面、从线到面”产业化集约化效应。比如,提高政策优惠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或民间资本进入,对于社会力量建设的智慧养老服务发展平台,可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PPP合作、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形式给与补贴支持;通过税收减免、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成立专项基金等优惠性政策,鼓励提升老年人的购买能力,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探索政府、家庭、企业共担的付费机制,促进智慧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比如,加强支付端金融创新,增强养老支付能力,推进养老服务领域信贷业务的发展,老年人基础赡养费、生病治疗费、护理费、住房费、精神消费支出、必要的保险金费等可税前扣除等,大力放宽养老产业支付端金融渠道。

第二,优化供给型政策。一是依托产学研合作资源优势,政府通过人才引进、校企合作办学或者企业设立发展研究中心等方式,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人才输送通道,加快复合型专业人才培育。鼓励高校自主设置和调整相关专业,培养与智慧养老产业相关的知识型、管理型、服务型、技能型人才,支持高校在康复疗养、养老服务管理、人工智能等学科招收研究生,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梯队。二是政府加大“关键性技术研发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财政支持,便利企业和社会力量运用新技术,从基础性环节推动其他后续产业环节发展。

第三,增加需求型政策。一是强化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通过各个养老服务主体协调创新,发挥专业优势,刺激市场活力;二是促进海内外接轨和交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开展区域、国内国际技术和经验交流,提升产业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并向省内外国际推广智慧养老应用,为强智能化的产业目标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加强不同政策工具间功能性协调,相辅相成,提升政策工具的使用效能。

(四)规范产业发展: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角色边界

第一,明确政府职能从主导者向管理者监督者转型。对于成本较高、收益较差、企业不愿或者无力投资的基础性技术和硬件设施,政府要进行财政支持,同时,鼓励各市场主体自发形成行业组织,合理规范行业标准和监督手段,形成行业监督和信息交流机制,避免恶性竞争,规范产业发展。

第二,明确企业主体、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方式。在服务供给产品生产环节,确立市场自主性地位,通过竞争机制有序进行市场竞争,以健康的市场交易规则刺激服务质量和产品的提升。

(五)制定行动方案: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细则

第一,推动医养结合向融合化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整合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服务资源,构建有序共享、功能合理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鼓励在医联体内实现优质护理服务下沉,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延伸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用医疗机构与社区深度合作、医疗机构义务支援、居家医养护延伸等方式,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形式,将医疗、养老、康复等一体化服务延伸到家庭并普及;进一步科学规范医疗护理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医疗服务价格,并积极纳入医保支出范畴,切实解决目前“智慧养老”在服务内容上的瓶颈问题;鼓励三级以上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医务室、护理站等,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持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

第二,建立补贴远程申报审核机制。在全市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幵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实现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改善服务体验。运用互联网和生物识别技术,探索建立完善老年人补贴远程申报审核机制。

第三,完善优化信息安全保护系统。加快建设完善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信息资源有效对接。加强老年人身份、生物识别等信息安全保护。

第四,鼓励养老+旅游再创新发展。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进一步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发展林下经济、生态观光旅游、森林康养、养生养老等环境友好型产业,鼓励运用PPP模式将旅游资源的经营性开发项目与养老、健康等领域公共服务供给更好衔接。

第五,研究用好用活相关政策资源。落实中央财政支持,激励区县政策落地,资金奖励区县优质项目,资金支持旗舰企业产品,关注区域政策创新,掌握前瞻政策脉动,推动智慧养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钰. 西安市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0.

[2]翟萌萌. 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9.

[3]周峰. 社区养老模式的适宜性与空间环境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4]董朝霞. 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困境及其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21.

邮寄地址:陕西西安长安区神禾二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罗小娥,电话:13335384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