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3
/ 2

双碳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讨

李海英   刘芸  张贵杰   张晓妍 李珍珍

华北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  唐山  063210

摘要: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低碳发展背景下“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为例,分析了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并总结了工业节能基础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通过专业课“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方式,实践了工科课程的思政教育,为传统工科课程思政内容的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能源动力,课程,思政

1 引言

能源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行业,面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暖与能源危机,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现代科技创新专业人才,是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上升至国家教育的层面,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进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如何立足各专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在“新工科”建设中构建好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实现“1+1>2”的效果,是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2]。《工业节能基础》等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能源利用和管理的知识,介绍有关热能转换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及实际转换设备与系统的特点和设计计算方法,阐述用系统工程的观点评价能源系统的方法,课程内容中有关工程伦理等思政知识容易不被重视。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

2 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钢铁冶金等传统重工业是耗能大户,仅冶金行业的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2%左右[3],我国的工业领域能耗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要高很多。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低碳目标,从工业领域节约能源,是提高整体能源利用率、实现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能源与动力拔尖创新人才和实现“双碳”目标紧缺性的人才已迫在眉睫。传统的专业课程教育已无法满足国家能源产业结构变革与产业发展需求,同时也无法满足“新工科”建设所需的“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生产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4]。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的讲授,担负着为祖国低碳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通过专业课“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方式,形成专业知识与思政课协同发展的局面,进而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3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实践路径

(一)将“工程伦理”等的道德价值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之中。在“立德树人”的全方位育人目标指导下,引导能源动力类理工科专业学生遵循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路径,在大学和研究生学习阶段健康发展,最终把学生培养出成为大国工匠和卓越工程师。

(二)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崇尚专业精神,服务国家战略、行业要求。当前世界能源安全问题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两伊战争、俄乌冲突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等无不与能源安全息息相关。能源动力专业课程思政内容需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讲清楚我国不同行业能源领域受制于国外的“卡脖子”技术的现状,介绍当前国家加快自主创新的信息和决心,加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骨气和志气,引导学生主动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出力争光。

(三)培养创新精神,实现自我价值。课程教学过程搜集大量信息资料,建设学科专业思政素材库,挖掘和整理了钱学森、吴仲华、邓稼先等能源动力学科专业中的时代楷模与身边榜样,并且以曾经在我校任教的教师和杰出校友为例,列举了他们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光荣使命,为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提供鲜活案例。

(四)开展专业实践,让学生了解行业和社会的发展状况。通过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培育实践精神,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与行业自豪感。本专业结合课程内容,建设了冶金生产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河钢唐钢、天柱钢铁、文峰钢铁等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国家发展。

4 总结

基于 双碳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顺应了当前思想课教学改革的趋势,能够解决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补足了“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的短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能够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需求和美好期待。

参考文献:

[1]王敏容,程碧荣,黄钢等.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现状调查及分析[J].高教学刊,2023,9(30): 172-176.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3.30.041.

[2]王长瑞,田威,胡俊山等.“新工科”背景下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导师指导方式和创新模式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3(09):29-34.

[3]张琦,籍杨梅,李宇涛等.典型钢铁生产流程理论极限能耗与CO2排放分析[J/OL].钢铁:1-10 [2023-10-31]. https://doi.org/10.13228/j.boyuan.issn0449-749x.20230389.

[4]赵鹏程.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3.DOI: 10.27191/d.cnki.gjdtc.2023.00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