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视角下“生态化”的大学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3
/ 2

语文视角下“生态化”的大学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王芷涵

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0

摘要:为了达成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应以民族精神为主,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三是建立相应的教育制度,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更好的保障。此外,还应从生态化和谐发展的观点审视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具有生态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实现对大学传统文化教育观念性的转变。

关键字:传统文化;“生态化”;语文视角;教育路径

一、“生态化”与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概述

(一)“生态化”定义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个概念最早由Haeckel于1866年提出,其主要关注生物体在自然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下生存和延续状态。在生态学中,生物有机体指除人类以外动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而“生态”则描述了生物有机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生态学的发展,Tensely在1935年提出了生态系统概念,而Sukachev在1945年提出了生物地理群落概念,使生态学逐渐向系统研究方向发展。

(二)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定义

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是指在大学教育中,通过传授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教育方式。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情操境界,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生态化”的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搭建理念

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和谐发展个体和塑造良好人格品质的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至关重要。首先,“和谐发展”的培养理念是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核心。大学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和谐发展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从社会生活中学习成长的能力。传统文化中经典著作可以提供丰富案例,如苏轼《临江仙,夜归临鼻》一诗,通过阅读和讲解,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内心追求,激发学生对内心和谐平衡的思考和追求。其次,构建“开放包容”教学环境是生态化传统文化教育基本特征之一。教师应提供多样教材、引导学生接触多元资源,并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以《长恨歌》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诗句所蕴含的矛盾论思想。通过讲解,学生能够感知并欣赏传统文化中多元、包容特点,进一步培养开放包容心态。此外,“互动写作”教学方法是生态化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自主思考和探索,教师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和背后价值观。例如,教师可以讲解《楚辞,渔父》这篇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解读和分析,以便理解屈原为何选择自沉汨罗江的背后动机。这种互动协作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除了以上原则,大学传统文化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情操、道德修养和文化自信。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传统文化资源和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例如,组织经典诵读比赛、传统音乐演奏会和古代艺术欣赏讲座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感知和认同。

二、语文视角下“生态化”的大学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一)教学内容应以民族精神为主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博大,其中包含了诸如“诚信、仁义、忠孝、感恩”等民族精神。这些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并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和实践。然而,在当今社会,一些学生存在作弊、抄袭等行为,这表明了“诚信”这一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因此,在大学中,应注重“和谐”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做事的习惯,增强学生“修身”意识。而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例如,加强对学术道德宣传和教育,严格防范和打击作弊和抄袭行为,提高学生成绩考核公正性和透明度等措施。除诚信外,“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核心价值观。以“团结、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为核心,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开展红色文化讲座、举办革命历史主题活动、推动志愿服务等,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其转化为自身素质和价值观念。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念和儒家“仁”思想。这样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政府决策正确性的理解,并加深对传统文化认识。例如,在讨论战争热点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形成自己观点。同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谐与冲突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不同国家之间合作与矛盾、战争与和平等问题,可以引出和谐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和谐来解决国际矛盾和冲突,促进世界发展与进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步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念,并结合《论语》中儒家思想。通过学习《论语》经典案例和名言警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仁德、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哲学思想和实例,思考如何运用仁德观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一些文学作品或诗歌,例如《春之声》和《致橡树》,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的普遍联系。通过分析作品意象、符号和情感,学生可以深入领会其中含义和哲学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以及人与内心的平衡与和谐等主题。

(三)建立相应的教育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话题。作为教育领域一环,传统文化教育也需要融入生态思想,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为了确保“生态化”教学理念执行,制度建设至关重要。首先,为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规范和效果,学校需要建立一套正规的体系,包括领导责任制度和教学计划和方案等层次制度。这些制度将确保学校和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从而保证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提升。通过这样的体系,学校能够更好地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实现目标。其次,各部门需要合力配合,全方位为“生态化”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提供足够人、财、物保障。党政领导、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应该协同工作,共同推进生态化教育的实施。最后,强化师生互动和参与度。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让他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深入领会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三、结束语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力军,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生态化”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和谐发展理念,保障了民族精髓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了独立人格和文化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正林.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自[J].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8).

[2]李文华主编.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

[3]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J].教育研究,2002(3).

[4]胥长寿.浅析高校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5(6)

[5]李家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