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体育品德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2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体育品德优化研究

计金晶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荆州  43402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高等教育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在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健全和提升学生的体育品德素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出现,体育课程也逐渐从传统的技能教学转变为能力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体育品德;

1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体育品德存在的问题

1.1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以及大学生学业繁重的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缺乏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锻炼。对于他们而言,学习和考试的压力成为了首要任务,体育活动则被边缘化。由于长时间的坐姿学习和沉迷于电子产品,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久坐不动导致肥胖和各种健康问题也逐渐增多。部分大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缺乏兴趣和热情。随着社会发展,现代科技产品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更多地选择宅在宿舍里,与他人进行线上交流和娱乐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很容易养成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缺少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爱。现行的体育课程体系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学生对体育活动参与的退缩。在一些高校,体育课程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真正的实践机会。学生在接触到繁复的体育规则和技术要求时,往往感到无法适应和投入。

1.2“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认识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和重要性尚未深刻认识,将体育仅视作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忽视了其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方面的作用。在体育课堂上,教师更加注重技术训练,而忽略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这导致学生在体育课上缺乏品德建设的引导,容易出现纪律松散、行为不端等问题。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思政手段。虽然教师意识到了体育课程应该具有品德教育的功能,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把体育课视为纯粹的技能训练,而忽略了体育课程与学生人格塑造的内在联系。这使得教师无法在体育课堂上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作用,难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部分教师在具体课程内容的构建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体育课程设置中,他们倾向于关注体育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与道德、伦理相关的内容。这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很难接触到品德教育的内容,无法从中获得道德和伦理方面的指导。

1.3思政与体育教学内容无法有效结合

传统的体育教育主要侧重于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关注不够。在课堂上,大部分体育课程都以技能训练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学生们热爱体育运动,但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比如在比赛中出现作弊、恶意犯规等不正当行为。这些问题表明目前的体育课程缺乏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关注,无法将思政理论与体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由于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合理,也导致了思政与体育教学内容的脱节。部分教师注重技能的训练,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他们过于强调比赛成绩,忽略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此外,一些教师缺乏对思政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能力,无法将思政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导致了这一问题的出现。因此,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思政理论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思政与体育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2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体育品德优化策略

2.1借助体育教育课程

体育教育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自我约束等价值观念的任务。通过开设体育教育课程,高校可以将品德教育与体育运动相融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和责任感。比如,在足球比赛中,学生需要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热爱比赛,这些都是体现体育品德的重要方面。同时,通过体育教育课程的开展,高校还可以组织一些体验式的活动,如户外拓展、攀岩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超越的勇气。

2.2完善课程思政机制

高校应加强对课程思政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的领导体制,明确课程思政的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形成科学、可操作的管理模式。相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跟进和解决问题。同时,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水平,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思政课程。高校应注重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创新。传统的思政教育大多采用讲授式教学,学生容易产生疲倦和厌烦情绪,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通过引入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政教育效果。

2.3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指通过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素质。在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体育课程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公平竞争和遵守规则等价值观念。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引导学生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崇尚平等和公正,实现与他人和谐相处。同时,也可以通过相关文献、视频和案例等教材,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发展身心健康的热情。

3结语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体育品德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体育教育课程、借助体育比赛和运动会、开展志愿者服务项目以及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师培训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培养,才能够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真正理解和践行体育品德,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禹健. 提升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教师,2023,(22):120-122.

[2]周峰. 核心素养视角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施[J]. 体育教学,2023,43(05):36-38.

[3]刘文康. 课程思政背景下安徽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体育品德优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2.

[4]李嘉诚,卢绪鹏,吕吉勇. 高校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的价值内涵、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J]. 拳击与格斗,2023,(07):82-84.

[5]吴向宁.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困境与推进策略[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04):38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