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心理感知在油画《马拉之死》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2

色彩的心理感知在油画《马拉之死》中的应用研究

万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摘要:从古至今,色彩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都持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作为人的眼球最易捕捉的表面特征之一,独特色彩搭配通常是油画画作主人与观赏者间的最直接情感链接桥梁。本文以时代背景特征以及法国大革命为切入点,分析油画作品《马拉之死》中的大卫的创作初衷,探析色彩的搭配在《马拉之死》中对观赏者的心理感知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色彩心理;《马拉之死》;

一、引言

光芒照耀在实体物上,反射出一部分能够人体肉眼所捕捉的可见光,进入人眼中后形成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画面。其中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等客观因素,在色彩接收者的生活经历、社会时代背景的“涂抹”下,形成主观的色彩心理感知,并影响其行为举止。在油画的创作中,色彩是画家的语言符号,是着画家情感承载物。本文论述在画作《马拉之死》中,大卫如何以好友马拉的死亡为题材,运用简洁典雅的色彩,展现出一副渲染力极强的画作,使人置身于法国大革命之中,成为受感召而追逐自由的革命奋斗者。

二、由时代背景剖析油画《马拉之死》

在画作《马拉之死》发生的前期,连年无度征战下,致使法国国库理所当然地走向了空虚。与法国民众艰苦生活产生强烈对比的享受奢靡生活的路易十五,逐渐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民众间反抗的念头逐渐开始萌芽。而后路易十六继位,为展示国力向美国独立战争提供资金助力的行为进一步掏空了国库,接踵而来空虚国库使路易十六敛财的双手伸向民众,又恰逢严冬,收成艰难、物价飞涨,民众的情绪被逐步激化,最终爆发了大范围的革命运动。

随革命爆发,不同的政治派别交汇间展现了十足地火药味,《马拉之死》中的主人公马拉,及画作者大卫所支持的雅各宾派就包含在其中。1793年,马拉决意选择放弃医学,拿起反抗的武器,参与这场为人民而战的革命斗争。并于四年后创立了名为《人民之友》(初称《巴黎政治家报》)的报刊,誓为底层人民发声。以近乎激进的态度主张对贵族的防范打击,激烈的笔锋在引得民众强烈支持的同时,也遭到了强烈的反扑,使他一手建立的报刊曾几度被迫停刊。但他仍以激昂的斗志行走在街头运动中,为唤醒普通民众反抗意识、捍卫人民而斗争。革命的过程中,马拉的施政手段越发暴戾,以致最后甚至残害了许多无辜民众,与此同时雅各宾派激进的革命主张与其他温和派的革命主张渐行渐远,甚至呈现敌对状态。就在1793年7月中旬的夜里,马拉在家中被吉伦特派拥护者夏洛特·科黛所杀。

在马拉死后,与马拉同样主张雅各宾派雅克·路易·大卫接到了记录好友马拉死亡画面,以激起民众对于追寻平等民主的革命意识,记录伟大领袖的牺牲。大卫出生在法国的中层阶级家庭,幼年父母的相继离世,寄人篱下的生活状态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彼时独独钟爱绘画的大卫具有良好的绘画天赋,刻苦钻研后在青年时期得以师从于知名画家维恩,在留学时曾受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的古典艺术创作所影响,热爱于探索古典美术的创作形式,后成为新古典主义的奠基人。大卫崇尚希腊及罗马共和思想,支持共和政体,具有强的革命精神,著有《荷拉斯兄弟的誓言》、《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等革命性著作。《马拉之死》是其极具革命性的著作之一。

三、由画作构成特色剖析《马拉之死》

在《马拉之死》的创作过程中,大卫追求古典主义艺术的创作形式,从中创立了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从神学主题中转化为革命主义现实题材,形成为资本主义主流的理性主义创作。以画作为语言,展现了更多人文主义理想追求,煽动人们燃起革命的意志。

在油画《马拉之死》的构成元素上,作者采用了大面积的背景留白,将画面主题集中在中下方,马拉侧躺在有平桌的浴缸中,自然垂下的手中紧握着处理公务的鹅毛笔,一只手置于浴缸的木板上,手中握着刺杀者夏洛特·科黛带来的便笺,便笺上是一些博人同情的求助性语言,肋骨下一道醒目的刺痕,仿佛正泂泂流出血,染红了浴缸内的水、浴巾以及地上掉落的匕首。右前方的木制小方桌上放置着墨水和几张写满诉求的便笺,小桌正对画面方向用法语刻着马拉,落款大卫。画面中马拉以一种极为放松的方式摊躺,面部平和得仿佛只是陷入了沉睡。

在色彩上,大卫在选择了使用二分之一的部分放置黑色的背景,突出画面中下部的人物以及环境细节,又以大面积的深色营造沉重肃穆的氛围。画面映入眼帘,一束光从左上方柔和挥洒在马拉的自然舒展的身躯以及柔白的浴巾上,与背景的黑形成强烈的对比。肋骨下点点红痕昭示着马拉生命的流失,这部分大卫选取了明度较低的红色,降低了红色本附有的血腥暴虐感,使之与绿色的桌布产生色彩对比的同时,又能维持住画面的色彩统一性。桌布的绿是画面中为数不多的明亮色彩,绿色在色彩语言中,通常昭示着希望,未来,舒适、向往,在画作中起到丰富了画面的层次,预示革命未来充满希望。刻有马拉姓名的黄色方桌放置着杂乱的便笺,让人能联想出马拉伏在方桌上工作的日常。

画面主体呈现十字形的构图,由马拉的头部以及手部所构成,低垂的手,极具《基督下十字架》中基督的自然垂落形式,结合安静祥和的面部勾画,柔和轻散的光源,使之附带古典主义神性色彩。

四、小结

在《马拉之死》的画作形成上,大卫构画了年轻时马拉的容貌、线条细腻柔和的肌肉,隐去了马拉满身的疱疹,营造了庄严的神性画面,大卫没有选择用激昂的方式记录马拉的死亡,以煽动民众的愤怒,而是选择用柔和的色彩语言,营造出一个为人民奋斗的领导者的形象,让马拉定格在为革命奋斗的一刻,让人民永远缅怀他,铭记他是为革命牺牲。

参考文献

[1]周宪.艺术家与大革命——以雅克·路易·大卫为例[J].美术研究,2022(05):125-132.

[2]郭圆梦.雅克·路易·大卫油画《马拉之死》[J].艺术家,2021(03):18.

[3]雷磊.政治家眼中的艺术——雅克·路易·大卫与《马拉之死》[J].美与时代(中),2019(12):57-58.

[4]李同归,李杭菀.同一主题,两幅名画——从恐惧管理理论解读大卫和蒙克的《马拉之死》[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0(06):27-33+45.

[5]凌志成. 论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油画作品《马拉之死》及创作背景[D].海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