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温测量在手部皮瓣移植术后的护理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2

皮温测量在手部皮瓣移植术后的护理观察

王莉  殷素凤通讯作者

泰州市人民医院  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目的:观察手部皮瓣移植术后皮温测量护理的效果。方法:2022年07月一2023年07月,截选20例调研对象,均为手部皮瓣移植术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皮温测量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入组20例患者中,有9例和7例(35.00%)患者手背皮瓣、手掌皮瓣顺利成活;各有1例手背皮瓣患者(5.00%)和1例(5.00%)手掌皮瓣患者在术后2d内,手掌皮瓣出血血管危象,经及时且专业处理后改善;1例患者温差值在3℃以上,在术后1d内手背皮瓣出现血管危象,经外科手术探查治疗后,皮瓣恢复正常。结论:手部皮瓣移植术后皮温测量护理在术后恢复和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手术皮瓣移植术;皮温测量;疗效

手部皮瓣移植术是一种常见的修复手部组织缺损的手术,可以帮助恢复手部功能和外观[1]。然而,在手术后,手部皮瓣的血液供应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皮肤温度异常。因此,通过定期测量皮肤温度,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并发症[2]。本试验主要探究手部皮瓣移植术后皮温测量护理的实施效果。现将相关内容作阐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2年07月一2023年07月,截选20例调研对象,均为手部皮瓣移植术患者。其中11例男患,9例女患,年龄区间17岁—49岁,经计算均值(33.17±1.21)岁;10例(50.00%)手背皮肤缺损,10例(50.00%)手掌皮肤缺损;4cm*5cm为最小缺损面积,8cm*12cm为最大缺损面积;修复方式:9例(45.00%)足背皮瓣修复,8例(40.00%)股前外侧皮瓣修复,3例(15.00%)腹部带蒂皮瓣修复。

纳入标准:(1)均行手术皮瓣移植术;(2)对研究持知情、认同态度;(3)能够与之正常展开沟通与交流;(4)一般资料内容齐全。

排除标准:(1)合并妊娠期、哺乳期;(2)凝血障碍;(3)家属对研究持有异议;(4)严重器质损害。

1.2 方法

入组20例患者均接受手部皮瓣移植术后皮温测量护理干预,详情如下:(1)

护理人员应确保测量环境的稳定和舒适。室温应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建议在25℃-28℃范围内,避免温度过低或过高对皮肤温度的影响。同时,要确保测量区域的干燥,建议湿度保持在50%-60%范围内,避免汗水或湿度对测量结果的干扰。(2)护理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常用的皮温测量工具有红外线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在选择时,要考虑其精确度和操作便捷性(本次试验中使用国产且型号为BD-II-604的电子皮温计),之后,护理人员应熟悉并正确使用所选工具测量患者皮肤温度。之后,护理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测量位置,但注意,测量时,应对患者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具体可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进行,待消毒部位皮肤完全干燥后,则可以对皮肤表面进行测量。应该避免在手术切口附近进行测量,以免影响伤口的愈合。同时,要注意选择无疤痕或瘢痕组织的区域进行测量,以确保准确反映皮肤血液循环的状况。(3)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皮温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一般情况下,在手部皮瓣移植术后1d-3d内,护理人员需要每间隔1h测量1次,术后4d-7d,可每间隔2h测量1次,连续展开1周的皮温测量。测量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比不同时间点的测量结果,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另外,护理人员要与手术团队保持紧密沟通,及时报告任何异常情况,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

1.3 指标观察

观察入组患者手部皮瓣移植术后皮温测量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5.0版本软件处理数据,变量资料以“t”计算,定性数据用x2核实,分别以(±s)与(%)表示,P<0.05为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入组患者健侧与患侧相同部位皮温度差值在0.5℃-1.8℃者中,分别有9例(45.00%)和7例(35.00%)患者手背皮瓣、手掌皮瓣顺利成活,且皮瓣无瘀斑,颜色鲜红;温差值在2℃-3℃者中,各有1例手背皮瓣患者(5.00%)和1例(5.00%)手掌皮瓣患者在术后2d内,手掌皮瓣出血血管危象,经及时且专业处理后改善,皮温度升高,皮瓣颜色改善;有1例(5.00%)患者温差值在3℃以上,在术后1d内手背皮瓣出现血管危象,与健侧手部相比,患者手部温度持续较低,最低时温差值达3.5℃,经观察,患者手部皮瓣的颜色由淡红转变为苍白,皮瓣失去了弹性,并且没有了毛细血管反应。后续,出现一些细小紫斑,初步怀疑动脉血栓,实施规范治疗后,显示皮瓣恢复正常。

3 讨论

皮肤温度测定是判断移植物血液流通状况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判断血管危象的主要依据。因此,护理人员必要明确这一情况,规范测定患者移植术后皮温度,发现异常时及时告知医师,以切实保证和提升患者移植皮瓣存活率[3]

血管危象的发病机理及病理学基础是动脉痉挛和动脉栓塞。如果无法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动脉血栓形成。动脉痉挛和动脉栓塞的原因包括:(1)动脉管壁或内膜的损伤,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2)外界因素如精神因素、吸烟、疼痛、敷料压迫和局部炎症反应等

[4]。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引发动脉痉挛和动脉栓塞,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影响皮层的温度。根据上述风险因素,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预防,例如让患者处于室内恒温、无烟的环境中,保持心情稳定,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并注意预防感染、避免敷料或血肿的机械压力,以及补充血容量和营养等[5]。由于移植物的体温与周围血液流动密切相关,在微血管床中,体温变化可以良好反映出血液在微血管床中的情况。皮温测定的意义在于通过观察移植部位和患病部位之间的温差变化来评估皮瓣的血液循环状况。当温度差低于2℃时,表明移植物的血液流通正常,无动脉危险,大部分皮瓣可以成功存活;如果温度差超过2℃但低于3℃,则表示可能出现了动脉危象,需要积极治疗,避免血管危象导致皮瓣坏死;当温度差超过3℃时,提示可能出现动脉血管危急情况,同时也意味着组织瓣的血液供应受到了严重阻碍,需要立即进行外科检查,以确保皮瓣的血运完整[6]

本次试验实施皮温测量护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出现动脉血管危象患者的皮肤由红色转为灰色,然后迅速变为苍白,皮肤温度下降3℃,出现明显的急性动脉危象。经分析,患者因为坐姿吸烟导致血管抽搐,引发动脉危险,护理时立即将患者转移到禁烟区域,给予罂粟碱的缓解剂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并进行40000 U尿激酶静脉注射以预防血栓形成。经过密切监测,发现皮瓣的血液供应没有改善,立即向主治医师报告,进行外科检查,重建了皮瓣区域的动脉血液供应,最终该例患者皮瓣区皮肤颜色、张力和温度恢复至正常。

综上所述,手部皮瓣移植术后皮温测量护理在术后恢复和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定期测量皮温,可以及早发现并处理术后手部皮瓣移植的血液供应问题、炎症反应、感染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从而促进手部皮瓣移植的成功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魏日芳,曹萍,唐丹,何佳佳,张怡. 延续性护理在手部瘢痕挛缩畸形皮瓣移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3):131-133.

[2]杨秀英,王芳,王路瑶,王晓颖,范微微. 基于躯体-呼吸放松训练的心理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在手部深度烧伤皮瓣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2022,31(9):168-171.

[3]刘黎莉,成玲娜,曹燕河,吴艳丽. 综合护理联合自制血运观察表单在手外伤皮瓣移植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微创医学,2022,17(4):529-532.

[4]麦建彬,陈卫苹,陈国天,叶艳霞,李彩云. 渐进式护理对手外伤带蒂皮瓣术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0):110-113.

[5]吴甜甜. 渐进式护理干预在手外伤患者皮瓣移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皮瓣成活率的影响[J]. 黑龙江中医药,2021,50(4):389-390.

[6]孙巧凤,张丽敏,徐媛媛,陈可佳,周军. 舒适护理在手外伤皮瓣移植术后的应用效果探讨[J]. 中国美容医学,2021,30(3):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