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破产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5

硅谷银行破产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分析

杨光

(湖北经济学院 会计学院 430000 )

摘要:美国第16大的硅谷银行成立于1983年,在科技初创型企业中耳熟能详,但就是这家曾在美国科技界风光无限的明星银行,在激进加息是起因,资产错配、期限错配是导火索的背景下,暴露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一系列问题,最终走向了破产。公允价值计量由于硅谷银行的暴雷再次备受争议,即使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只是按着自身的规则起着记录和如实反应的功能,但在这场危机中确实起着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作用。新危机下暴露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需要寻找更加完备的计量方式以此尽可能规避风险。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空前繁荣,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让公允价值计量披露的信息无法准确、充分反映银行的整体风险和财务状况的弊端暴露无遗。本文通过分析硅谷银行暴雷始末,以及公允价值的在其中的推波助澜作用,对公允价值计量提出新的思考,对金融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硅谷银行、公允价值计量、期限错配

1.绪论

硅谷银行是硅谷地区最大的银行之一,在科技行业和风险投资领域颇具影响力。因其主要为高风险高收益的科技公司服务,利润率水平总能高居榜首。硅谷银行已连续5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佳银行,并进入福布斯首届金融全明星榜单,被誉为金融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

可就在北京时间2023年3月9日凌晨5点,硅谷银行发布一则重磅消息,抛售了所拥有的全部可销售证券,共计210亿美元,此举导致亏损18亿美元,更令人震惊的是硅谷银行还希望获得22.5亿美元筹资。亏损加融资,一系列行为被华尔街认定为恐慌性的资产抛售和对股权的猛烈稀释。股民和储户也感知到了这个警报,一夜间,SVB股价暴跌超60%,市值蒸发超94亿美元。一家颇具影响力的银行走到今天,结局令人唏嘘。

危机的原因有多种,或许是美联储过于激进加息,亦或是资产错配叠加内部管理不当所致。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公允价值计量的确是造成这次危机扩散和助涨助跌的关键一环。主要是公允价值在此次暴雷中顺周期效应的凸显,即市场高涨时,极其容易高估金融产品的价值,而市场回落时,又使其价值被低估。并且在市场大跌的状况下,硅谷银行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确认其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亏损,使得账面利润大幅度波动,导致极大的市场恐慌,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为了保障自身利益出现大规模抛售,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中。

本文主要分析了硅谷银行是如何一步步退市破产的主要原因,重点结合公允价值计量在银行业的弊端,对公允价值计量提出一些新的改进意见,让其更加稳定。文章通过梳理各类文献,充分分析公允价值的颁布政策的现实背景和实际情况,了解硅谷银行暴雷的原因后,结合中美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比了中美公允价值的差异后,结合了中国现实状况,充分分析中国公允价值的改进意义。

2.文献综述

美国学者Engel(2003)和Barth(2006)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与企业拥有的真实资产之间的相关性。黄世忠(2019)系统地分析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后,表达高度认可,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只是如实地反映金融界激进放贷政策和松懈风险管理的“信使”,将金融危机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无异于射杀信使。因此,公允价值会计是暴露金融风险、帮助化解金融风险的功臣,而不是罪人。葛家澍和徐跃(2006)指出,市场经济下不确定风险的弊端凸显无疑,基于历史成本法的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减弱,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更能适应情况的变化。石本仁和赖红宁(2011)提出公允价值是一种检验尺度,以决策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为基础,来判断和理解公允价值的定义。

有这些学者给出的积极正面肯定,更加使用坚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信心,这种计量方法在充分理解其使用规范,经济市场完备的情况下备受欢迎。

与此同时,众多学者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应用提出了质疑。Nissim(2003)表明,银行对企业发放贷款时,用公允价值计量虚增资产的账面价值,影响公众对银行风险和盈利水平的评价。徐培红(2006)提出,在实务应用领域,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仍存在很多疑问甚至漏洞,例如信息准确性匮乏,而且由于市场固有的弊端,公允价值计量的参考依据和活跃市场有限,致使实务工作系数颇高。本文认为综上所述,公允价值会计的确回加大会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其中损益的变动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可能产生巨大的误解。而且对于硅谷银行而言,正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使其信用风险极度恶化。为此,本文在剖析硅谷暴雷原因后,对比中美公允价值的差异,对新的公允计量方式提出一些思考。

3.案例分析

3.1激进加息是起因,资产错配、期限错配是导火索

硅谷银行的暴雷一部分原因是美联储激进加息所致,2022年内,美联储一共加息7次,幅度累计达到了425个基点,随之而来的就是出现大规模挤兑现象。如表1-1所示,存款成本由2021年的0.04%快速上行至2022年的1.17%,而联邦基金利率从2021年底的0.08%上涨到2022年底4.33%,影响巨大。

资产端持有的金融资产产生大量浮亏,截至2022年末,硅谷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61亿美元,较购入成本下降25亿美元;持有至到期证券的公允市值为762亿美元,较账面价值下降151亿美元,形成浮亏。2022年,美联储不断加息后,硅谷银行购买的低息债券就产生大量浮亏,倘若银行等低息债券到期也未尝不可,只是收益高低,但亏损加融资这一不好的信号释放后,大批客户疯狂挤兑,硅谷银行为了降低信用风险,只能被迫打折低价出售这些债券,以回收现金提供给客户。此刻,公允价值计量的巨大风险凸显,账面浮亏变成了真金白银的真亏。

借款成本

存款利率

投资收益利率ROE

2021年底

0.04%

0.25%

14.6%

2022年底

1.17%

0.65%

10.2%

表1.1硅谷银行在美联储激进加息后利率对比

硅谷银行购买了大量不适配的金融资产,主要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AFS)和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HTM)。可供出售金融资产(AFS)是指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外的其他的债权证券和权益证券,目的是获取利息、股利或市价增值。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HTM)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硅谷银行将大量固定资产计入持有至到期资产,为日后暴雷埋下隐患,虽然持有至到期资产的收益要更高,但它的流动性远不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根据SVB的年报,2022年资产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额为260.69亿,持有到期资产913.21亿,两者之和为1173.9亿,占总资产的比例为55%,而在2019年AFS为140亿,HTM为138亿,两者之和为278亿,总资产的比例仅为39%。考虑到2022年SVB的AFS和HTM持有量同比略有下降,所以AFS和HTM的持仓多数是在2020-2021年建立的。但硅谷银行1000多亿美元的债券中,约270亿美元是以公允价值计价(AFS),约900亿美元是以持有到期方式计价(HTM),正是因为硅谷银行将大量资产计入持有至到期资产,而可供出售资产的比率极度不平衡,进一步放大了期限错配,需承担巨大的利率风险。要知道在此期间,美联储不仅占据着融资成本极低的优势,而且基准利率在0.25%以下,硅谷银行面临巨大窘境。

期限错配也埋下巨大隐患。根据硅谷银行年报,最大的问题就是投资组合时期过长,一大半都是一年期到五年期的无风险国债。由于硅谷银行主服务对象有独特优势,累计了大量低成本活期存款,导致后来出现高利率环境的流动性危机。从报表看,国债和MBS投资利率分别是1.49%和1.91%,扣除0.25%左右的成本,完全能够盈利。但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下,出现大规模挤兑,债券平均的年化回报又低于2%,期限又太长,硅谷银行资金链断裂,无法扛住挤兑,短短一周内,股价暴跌六成,只能宣布破产。

3.2公允价值计量火上浇油,推波助澜

硅谷银行的暴雷更加深刻的印证公允价值的弊端。

在2018年前,会计准则把金融资产按照意图和目的划分为三类:持有到期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般债券类就是持有到期,最大的优势是不受公允价值价格的波动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必须用公允价值计量,按可供出售来区分这两种资产,即便资产是公允价值计量,但是浮盈和浮亏不需要进入利润表。只有在卖掉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会影响到利润表,而平时公允价值的波动是不会造成利润表波动。所以银行利用这一套会计政策来对利润进行“管理”(或者说“操纵”),操纵的方法就是银行可以把大量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所有的浮盈浮亏都藏在所有者权益里面。若银行今年利润不够,可以卖一部分有浮盈的金融资产;而当银行利润很高的时候,可以卖一部分有浮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是一个很大的漏洞。

再来看硅谷银行硅谷银行持有大量的HTM,按揭抵押贷款证券MBS和中长期美债,如果硅谷银行能“扛住”不卖并持有到债券的到期日,就不用出现账面浮亏,也不用变成真实的亏损,到期的时候没有本金损失的风险。问题是硅谷银行等不到那天,就被迫出售所持有的金融资产,产生了亏损,并引发了新的一轮大规模挤兑。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公允价值计量这是根本原因了。

根据硅谷银行的2022年年报,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其资产总规模是2117.93亿美元,其中所有者权益162.95亿美元,资产负债率92.3%,现金192.16亿美元。在所有资产中,债券证券资产1200.54亿美元,其次是发放贷款净额736.14亿美元。截至2019年底,硅谷银行其同业存放款项仅617.58亿美元,而到2021年底,这一数字快速提升到1892.03亿美元。截至2019年底时,硅谷银行的债务证券投资是290.72亿美元;截至2021年底,其债务证券投资总额是1279.59亿美元,增长了约990亿美元,即硅谷银行将2020、2021年两年多吸收的1275亿存款中的990亿左右都做了债券投资。

2020年和2021年,美国实行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利率非常低,但是从2022年3月开始到2023年3月,美联储在短短的1年时间里,连续8次快速加息,基准利率由0%-0.25%提升到4.50%-4.75%。据报道,硅谷银行持有到期的债券高达900亿美元左右,这些债券是长久期的,理论上,其市场价格的下跌幅度是要超过13%的平均下跌跌幅的。持有到期的债券,在没有到期前,是可以不考虑市场价格的波动,财务记账上是不会产生亏损。但是,由于硅谷银行遇到了流动性风险,当要处置、卖出出售这些债券的时候就会产生实实在在的亏损。正是公允价值计量导致浮亏变成了实亏。

在利率曲线严重倒挂的情况下,用高成本的短端借款来维持长端低收益的证券投资明显是不理智的,而且资产端的国债和MBS如果按照市价估值已经出现了大量浮亏,维持这样的资产负债结构将要承受双重的利率风险压力。

硅谷银行在持有到期科目下仍然有接近1000亿的敞口,隐含估值损失接近150亿美元。浮亏就有可能转为真实亏损,硅谷银行还同时宣布要补充资本金,暴露了其在资本充足率方面也出现了问题,这也是超市场预期的。如上所述,硅谷银行此前披露的资本充足率是没有考虑AOCI亏损的;而3月8日的公告披露了18亿美元的浮亏,将导致资本充足率下跌大约1.65个百分点。因此市场开始质疑硅谷银行的资本真实性。

硅谷银行的暴雷对我国而言,虽然金融体系运行稳健,对金融市场影响可控。但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避免货币政策的大幅变化。目前,后疫情时代,为了刺激消费,增加投资,回暖经济,难免会推行较为宽松的政策,而后需要用高利率负债填平,亏损风险极大。我国要始终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放眼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的均衡,充分稳定经济态势。

其次,监管不容忽视。硅谷银行缺乏监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期限错配以及投资比例严重失衡,大笔资金在长期的,缺乏灵活性的长期政府债券上,当利率上升,亏损的风险巨大,导致破产,在这方面监管严重缺失。虽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对金融机构的评估和监管力度有所加强,但对中小银行的压力测试在年限和力度上都有所不足。而事实上,中小金融机构的承压能力更弱、脆弱性更明显,同样有可能在风险积累和市场恐慌中酿成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对投资于单一类别的资产(政府债券),设置一定限额比例;做好资产管理,确保资产与负债期限匹配。

最后,处理金融风险时要果断且有力。硅谷银行处理暴雷的速度迅速,立刻停止股票交易,由FDIC接管,及时宣布为硅谷银行所有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稳定市场信心。这也启示我们需要有迅速且强力的应对措施对稳定市场信心、处置金融风险至关重要,也反映出充分的法律授权、丰富的政策工具、充足的风险处置资源的重要性。

4.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对比分析

我国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着重关注其交易的公平性和使用范围。2014年1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其第二条对公允价值作出了明确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使用公允价值是经济趋于国际化的重要体现,公允价值愈加成为市场交易的基本参数和判断依据。但目前的市场是否完备有待考量,能否有序开展交易,不仅要了解财务人员能否用准确的公允价值披露企业财务数据,还要关注监管机构是否能够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和披露过程进行及时的规范和监管。只有在这两方面双管齐下,才能更加客观公允准确的披露财务信息,向市场发出及时有效的财务信号。目前,我们依然在探索如何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实行有效的监管,这条路任红道远。因为,市场行为有时是无效的,财务数据存在机会主义动机,公允价值让数据失真,决策失误。

中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现状与美国存在如下差异:

事项

中国

美国

指定任何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确认损益的选择权

如满足三个标准之一,选择权是被允许的

初始确认时允许选择权。三个标准不适用

持有到期的金融资产类别

债务工具不能被归入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

不存在禁止性规定。

未上市的权益工具的投资

如能可靠测量以公允价值计量,否则以成本法计量

以成本法计量,少于临时减值

可售债务工具的外币折算差异

因汇率变化而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汇兑损益

因汇率变化而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当金融工具被出售时再摊入当期损益

投资出售的影响归入持有至到期

原持有至到期投资出售后,在本会计年度扩随后的两年禁止归入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以下几种情况除外:

距离该项投资到期日或赎回日较近(3个月)该投资几乎收回

企业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由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项引起

投资出售禁止归入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SEC明示该禁止通常为期两年

减值损失后续转回确认损益

如满足一定标准,此要求对贷款和应收账款,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和可出售债务工具

对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和可出售有价证券禁止转回确认损益。贷款再评估收益转回后可确认当期损益

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

结合风险、报酬和控制权方式。可终止确认部分资产,但只有遵循特定标准才允许部分终止确认。并将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按相对公允价值在终止确认部分和未终止确认部分之间进行分摊时。

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转让,并放弃了对该金融资产控制权的,应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除非法律不容许。不允许部分终止确认

表1.2 中美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上的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债务和权益证券的减值,中国集中于可否能提供导致损失的存在,减值需要有客观的依据,而在美国准则中,只有在公允价值比其他类临时性价值下降更多时,才确认减值。银行持有证券投资的价值大幅下滑通常对银行来说不一定是个问题,除非银行被迫出售资产以支付存款提款。公允价值的账面损失也就是在这时变成了死局,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

目前缓解公允价值计量造成亏损挤兑的办法可以是以股权融资的方式补充现金,但是,发行大量股份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权益,本身就是利空。另外,硅谷银行的金融资产采用了摊余成本法,目的是冒风险借短还长,掩盖前期激进投资的亏损。对于摊余成本法计量需要重新审视,目前不少银行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密集出炉,也引发担忧。虽然公允价值下摊余成本,净值波动会小很多,投资者更加容易接受,也可以防止大规模赎回理财产品。摊余成本法估值最大的问题是存在无法观察到产品投向的情况,如果采用市值法估值,当底层资产发生问题时立刻体现在产品净值上,投资者有时间决定去留,但摊余成本法无法做到这一点,不利于投资者监控底层资产。因此对金融资产披露中可以两条腿走路,对比披露,丰富信息,多角度多维度的给报表使用者传递信息。

债券投资的三科目: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AFS) 、“持有至到期投资” (HTM) 。其中AFS 的价格波动不计入利润表,但计入资产负债表;HTM 的价格波动既不计入利润表,也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就用摊余成本记账。所以“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这些长久期债券统统放到HTM ,至少也要放到AFS 。实际上,这是一种“鸵鸟政策”,隐含的思想是“浮亏不算亏”。会计准则的本意,是如果资产和负债做好匹配,那么其实可以不管市场价格波动( 例如用20 年期限的保单负债资金来买20 年国债)。但在错配的情况下,显然不能不理会价格波动。如果负债可能随时撤走,或者利率突然激增,实际操作中就不可能做到持有至到期。

总之,会计准则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从损益满计观向资本保全管转变,反映自从萨班斯法案以来国际财务界重视资产计价的趋势,如捐赠收入,债务重组收益进利润表,不再进资本公积。目前资本公积科目得到了净化,只含“股本溢价”和“其它”两个明细;二是资产计价将存在两种模式: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三是反映未来信息的新趋势。

5.总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硅谷银行亏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购买低息债券后,美联储紧急提高利率导致该银行的浮亏变成了真亏,加之客户大规模挤兑,使银行不得不低价出售债券回笼资金保证其信誉度,公允价值在这其中的信息差问题暴露无疑,助长了危机爆发。可见,资本充足率监管和资本市场约束是公允价值会计引发银行贷款顺周期的重要机制。

接着,文章中美在金融资产计量,分类与确认,减值损失处理等方面的差异,中美两国在这几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企业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进行合理的金融资产管理和会计处理方法。并对公允价值如何改进计量提出了新的思考。公允价值计量浮亏不算亏的心理广泛存在。这使得越是亏损的多,越是难以有卖出债券兑现浮亏的勇气。但对于极度缺乏压力测试,资产配置失衡的硅谷而言,公允价值只是正巧推波助澜,发挥了其应有的顺周期效应功能。

从根本上来说,当债券发行人在超低利率下把海量债券卖给金融机构,它事实上已经损伤了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只是在会计上,金融机构还没确认这些损失。而要让这些损失浮出水平,只需要一场通货膨胀,来终结异常的超低利率时代。理论上,名义零利率的资产是没有价值的,经过通胀调整后利率为负,不如直接持有实物资产。虽然债券价格下跌会导致利率回升,但追捧实物资产的过程,又会让通胀进一步高企,使得实际利率还是下不来,两者齐头并进。所以各国央行才这么注意在通胀刚有苗头时,就将其扼杀在襁褓中。现实中,因为实物资产是有保存成本的,所以通胀不高时候,这种效应就不明显。但通胀越高,这种效应就越明显。

总之,HTM 浮亏带来的所有者权益的损失,按照会计规则、资本监管规则,还没有计入银行的资本。目前美国主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尚满足监管要求。但如果把占15% 的所有者权益浮亏扣掉,美国许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掉到监管要求以下了。而硅谷银行事件,提醒着美国各银行的管理层,亟需把HTM 浮亏当回事。如果真的认真对待HTM 浮亏,那么这家银行就需要降低杠杆倍数,信贷紧缩是必然。


参考文献

[1] Engel, Ellen, Rachel M. Hayes and Xue Wang.Ceo Turnover and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2003, 36, no. 1/3: 197-226.

[2] Ball R.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FRS): Pros and Cons for Investors,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Policy Forum) [J].2006, 36

(Supplement 1)1 5-27

[3]黄世忠,王肖健.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J].财会月刊,2019,No.846(02):3-11.DOI:10.19641/j.cnki.42-1290/f.2019.02.001.

[4]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2000(04):60-62.

[5]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 年,第 09 期:第 7-14,95 页.

[6]石本仁,赖红宁.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04 期:第 54-61 页.

[7]黄桂杰.公允价值的困境解析及其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 年,第 03期:第 77-80 页.

[8]Watts R.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

Accounting Horizons [J]. 2003, 17(3), pp. 207 -223

[9]Ryan, S.G. Accounting in and for the Subprime Crisis [W] . SSRN. Working paper,

2008

[10]徐培红.对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评价与应用[J].会计之友,2006 年,第 02 期:27 页.

[11陈学彬,许敏敏.公允价值变动对中国上市公司影响的实证分析——从盈利和股价波动的视角进行[J].金融论坛 ,2010,15(01):50-55.DOI:10.16529/j.cnki.11-4613/f.2010.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