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技推广的强化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8
/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技推广的强化路径探究

段海霞

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人民政府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014400

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定位,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被赋予了新时期的新的时代使命。作为中国的第一大产业,农业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技推广工作落实到实处,并致力于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技推广;强化路径

引言

加强新技术广泛应用、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优化产业结构是中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需条件。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水平,致力于将农技推广工作落实到实处,对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有重要价值和实际意义。

1加强农技推广推广的重要性

1.1适应我国国情的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得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现如今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乡村各大产业应协同发展。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之下,目前我国制造业、服务业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总量快速提升,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农业依旧在以较为传统的方式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的速度存在脱节的情况。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域辽阔,属于种植大国,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种植面积非常有限,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很多地区依然在采用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农技和农机的应用普及度非常低,目前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阻碍。

1.2推广基层农业技术是我国经济建设的要求

农业技术推广有着一整套的体系,体系的建设是完善技术推广流程,是规范技术指导行为的基本保障。在这样的体系之下,农村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力会得到极大地解放,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但是在当前阶段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之下,我国市场体制不断完善,农技推广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例如农技推广队伍规模较小、缺少基础保障制度、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全面等。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全面进行改革,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优化,才能让农业生产真正实现规范化、机械化、现代化和规模化,让农业获得实质性进步,用农业促进乡村振兴。

1.3解决农业发展用水问题,保障粮食安全

在我国重点粮食生产地区,必须要加强推广和应用现代化农业技术,确保农业种植生产的效益。我国国土广阔,不同地区有着鲜明的地理和气候特征,在这些地区种植农作物,要依赖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水资源。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与灌溉技术水平以及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应用情况有关,只有给农作物供应充足的水资源,才能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进而实现丰收。在我国一些地区存在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严峻局势。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水资源可供给量短缺的问题非常显著,这使得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影响。在水资源总体短缺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必须要改变灌溉耗水量大的问题,积极应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我国存在着很多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农业发展都容易受到水资源的限制,想要保障这些地区正常开展农业生产,就必须提高农业灌溉的效率,节约用水,提升灌溉的面积,这样才能让农业生产面积进一步扩大,提升农业生产的产量,更好地发展地区经济。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使用现代化农业技术能够让地方经济实现快速发展,解决农业用水难题,同时提高地方农业综合生产力,调整整体的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粮食增产,让农民实现增收。

2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技推广的问题

2.1对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及完善重视程度不够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基层工作重心已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转移,相应的,乡镇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围绕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厕所革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乡村治理等方面开展。另外,随着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乡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工资全部归属镇一级管理,农业部门仅仅只有指导业务工作职权,而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也以乡镇中心工作为重,业务工作为辅。同时,混岗问题更是难以保障农业技术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农技推广人员作用发挥不到位。不管是从体制上还是从管理上,都忽视了农技推广在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加之县农技中心的人员编制从31人骤减至20人,从而严重制约着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有序有力开展。

2.2推广人员信息技术掌握不完善

员工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会直接影响到农技推广信息化发展的质量,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推广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并不完善。首先,推广人员自身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不够全面,很多人员对新媒体等技术的掌握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年纪较大的工作人员无法正确的运用手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于农民咨询的问题也难以通过信息技术给予全面、有效的解答,这就导致农户在学习的过程中之间减小了对农机人员的信任程度,对农机推广的工作产生阻碍。其次,很多农技人员对信息化推广的态度不够端正,很多农户没有接触过信息化的农技推广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工作人员对于农户的咨询敷衍了事,缺乏对农户讲解的耐心。另外,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推广的方式态度并不明朗,单纯的依靠实地推广效率过低,而且所需的人力物力的很多,在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技的推广方式也应该向信息化发展,但目前很多推广人员认为没有必要运用信息技进行推广,“田间地头”的推广方式依然可行,因此在建立信息化推广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瓶颈,反而更加降低了推广的效率及质量。

2.3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很多基层地区的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刻,同时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本身知识水平以及专业能力就参差不齐,这导致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深入田间直接和广大农民群众进行交流,直接向农民推广农业新技术,因此推广人员的专业性以及工作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关系到农民是否能够实现增收。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并且人员结构并不合理,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慢,无法掌握先进的专业知识。相关部门必须要及时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让农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否则农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很难有效地对农业生产做出高效的指导,然而目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尚不到位。

2.4农技推广经费投入有限

县级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经费严重短缺,县级财政薄弱,列支农技推广工作经费较少,除正常的办公开支外,再无剩余资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等工作。加之,近3年省级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暂停实施,对县级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减少了一定的项目支持,导致基层农技推广基础设施配套、技术支撑、科技服务水平与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需求不匹配,严重制约着高台县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2.5农技激励机制缺乏

通过日常工作和调研结果发现,对农技人员取消补贴激励的做法,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有不利影响,大部分地区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被取消。大量的农技推广工作需要投入到农村,所以要更好地吸引农技人员投入到农技推广工作中来,地方政府没有采取激励措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利用,是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方式,但地方政府不能为农技人员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建设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关系到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但是,现在的创新机制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还不健全。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技推广的强化路径

3.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增加农技人员数量

农技推广工作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支持力量,地方政府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乡村发展实际情况,提供有利人才支持。当前,各级、各部门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农技推广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并不高,针对农技推广工作,地方政府需要简化招聘程序、加强与农业院校合作、引进农技推广团队,致力于吸引更多农技推广人才,壮大农技推广队伍。

3.2注重优质品种的研发推广

目前,我国在水稻、小麦、玉米、土豆等育种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甚至成倍的增长。因此,将优质种子的培育推广列为农业技术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才能更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目标。加大投入,组织科技人员,定职定责,专人专题,落实到位。应集中资金,集中技术力量,增加种子基地的建设,研发更多的优良种子。在开发过程中,还应培育新的品种,适应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培育、研发的优良种子,应尽快推向市场,通过多渠道、大数据、新智能、新物流等手段实现良种在实际农业的应用,并有效地发挥效益,让农民认识到使用良种的重大意义,从而扩大良种的种植面积,让广大农民持续受益。对良种应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发,积极向国内外引进优良种子,实施良种研发与大力推广相结合,内培与外引相结合,不断推动良种的使用深度和广度,以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效、增质。

3.3采用互联网线上推广模式

互联网的发展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因此在推广的过程中推广人员也要善于利用这一便利条件。比如,可以应用互联网开启线上直播,运用抖音、快手等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对农技的使用方式进行直播将讲授,农户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可以永发弹幕的形式向“主播”提问,并得到切实的解答,在直播中结束以后,还以可以将直播的过程进行保存,便于农户可以在有需要时观看直播回放。这种方式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让农户既能够真切的看到操作的过程,又能够不受地点的限制。但这对于农户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有所要求,与此同时也要为农户提供操作指南等培训,便于农户可以顺利观看直播。

3.4加大技术引入力度,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目前,中国的农技术延伸制度基本形成一个新的农技术延伸系统,在当前的农村振兴发展策略下,农技推广体系需要发挥促进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农技基础推广机制不完善,导致其功能存在障碍。第一,各级主管部门完善职能、人员和各级农技术推广机构的办公设施,加强资金保证。第二,加强农技人员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其在农技推广系统中发挥提升业务水平和功能的作用。第三,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加强农技推广效率,使其政策相互连接,不能仅依靠农技推广机构构建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还需要加强社会科技实力,利用农业科研机构引进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如农业科研单位引进农业技术先进品种、技术等。在农技推广系统中,引入农业院校,将新技术和新品种向农民进行实时推广,实现“农推机构——科研机构”结合目标,从而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

3.5建机立制:逐步完善农技推广机制

农技推广中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国情、有效管用、获得人民衷心拥护的机制体制。一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要用好大数据的优点,打通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壁垒,科学协调好农技推广工作各环节和管理部门间的工作安排,综合用好智慧党建、便民服务、应急指挥等管理平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能力,更好地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中存在的管理问题。二是健全推广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县(市、区)、乡(镇)、村三级推广运行机制,县级负责制定农业技术推广计划,研究解决关键技术,组织实施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开展各类培训和咨询;乡级具体负责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信息服务、农民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工作;村级负责各类信息收集、整理、上报,发挥辐射带动技术推广作用。三是建立农技推广人员考核激励制度。考核激励机制是基层农技推广的“风向标”“指挥棒”,要区分不同人员量化细化考核指标,制定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职称晋升和评先选优的主要依据,奖优罚劣,激发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活力。

3.6加大资金引入力度,优化农技推广模式

利用农学院科研力量和社会科技力量,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对现有的推广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共同打造完善、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农科院校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产品推广到农村基层,推动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农技人员在农村推广农业技术,不仅需要进入基本单位的工艺线,还需要拥有运用网络技术及相关设备开展工作的能力。结合农技拓展工作的特点,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开发针对性拓展型软件,打造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对平台上的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同时,农业专家或教授、农技人员、农业生产人员可以通过相关平台交流,为农民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使农民的专业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3.7要拓展思路,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

邀请专家、学者前来指导工作,传授先进农业技术。同时,也应走出去,到先进地区认真学习,并转化成本地区的农业技术成果加以有效推广。培育“土专家”和“农业能手”,使他们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都具备实际操作和本地区农业工作的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通过培训和交流学习等形式,使他们增加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使他们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中新兴技术力量和推广渠道。

3.8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当中

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主要是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和乡村。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依赖政府的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的扶持,如果当前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不能及时发生改变,那么未来将会限制地区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中,让更多有能力有技术的企业、组织能够加入农业技术推广的行列中来。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提高综合推广效益是关键,引入社会资源之后可以让技术更快地转化为成果,如此一来投资者能够获取较多的资金回报,而地方农业生产水平也能够得到切实的提升,让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等先进的农业技术可以更好地应用于田间,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为地方农业产业的发展打好基础,促进综合效益的提升。引入社会力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是未来农业技术推广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策略背景下,农技推广工作需要被落实到实处,农技人员需要帮助农民解决农业问题,使农民可以意识到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价值,并推动农业发展,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玉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技推广的强化路径探究[J].农业工程技术,2020,42(12):71-72.

[2]张趁玲,王磊,谢旭东.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新机制谱写乡村振兴战略新篇章[J].基层农技推广,2020,8(9):1-3.

[3]孔祥慧.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分析[J].现代农业,2020(7):75-76.

[4]周奋启,赵欣,汤义华,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邗江区农技推广人才建设的思考[J].基层农技推广,2020,8(2):1-3.

[5]范顺云.浅谈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农技推广的机遇与挑战——以云南省巧家县为例[J].农民致富之友,2019(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