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法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临床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6
/ 2

PDCA循环法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临床评价

张文燕

华师附院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 本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采取PDCA循环法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收治于2021年10月10日~2022年12月30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观察对象,将患者依据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PDCA循环法),观察两组患者救治情况、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护理后,全部检查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焦虑(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PDCA循环法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患者全部检查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PDCA循环法;住院时间;焦虑;护理满意度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点,有关研究显示,国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每年以50万的速度增长[1]。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急,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快速展开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临床针对此病患者,配合治疗,采取护理干预,加速患者救治[2]。但常规护理方法效果有限,患者全部检查时间、抢救时间均较长,影响患者治疗。本文研究以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分析此类患者护理中采用PDCA循环法效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10月10日~2022年12月30日于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为研究观察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44例)、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PDCA循环法,44例)。对照组患者情况,男25例,女性19例,年龄57~80岁,平均年龄(65.79±2.25)岁,体质指数18.45kg/㎡~24.55kg/㎡,平均(22.15±0.57)kg/㎡;实验组患者情况,男24例,女20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5.81±2.27)岁,体质指数18.51kg/㎡~24.56kg/㎡,平均(22.18±0.58)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对差异不显著(P>0.05)。所有患者及家属自愿入组,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本院伦理委员会核准本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辅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向患者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解答患者疑问,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护理操作等。

实验组—常规护理(同对照组)+PDCA循环法:(1)计划阶段。回顾分析我院急性心肌梗死以往患者资料,总结此类患者护理中存在的不足及影响因素,护士根据实际情况,查阅相关文献等,制定护理质量控制方案。(2)实施阶段 。护理质量方案制定后,按照计划执行。护理人员积极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情况,开通绿色通道,患者入院后,快速开展各项检查。护理人员积极同患者交流,给予患者鼓励与安抚。(3)检查阶段。每月总结护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护理中存在的不足。(4)处理阶段。定期开展交流总结会议,针对护理中存在的不足,制定针对性解决策略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实验组救治情况(全部检查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时间)、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心理状态从两组焦虑(SAS)评分观察,该评分范围20分~80分,分数越高则焦虑越严重,焦虑标准≥50分。护理满意度患者根据自身感受评估,满意/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s)表示、组间对比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组间对比检验,差异显著标准,P<0.05,SPSS 24.0软件为统计工具。

2结果

护理前,两组焦虑SA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实验组全部检查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时间、焦虑SAS评分<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救治情况、心理状态(±s)

组别

焦虑SAS(前)/分

焦虑SAS(后)/分

全部检查时间(min)

住院时间(d)

抢救时间(min)

实验组n=44

52.83±2.45

39.32±1.26

22.55±2.37

2.25±0.31

40.21±2.35

对照组n=44

52.71±2.39

41.34±1.32

33.03±2.52

6.51±0.10

58.33±4.25

t

0.233

7.343

20.095

86.752

24.750

P

0.817

<0.001

<0.001

<0.001

<0.001

护理后,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7.73%(43/44)>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7.27%(34/44),=8.416,差异显著(P=0.004<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诸多心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较高,此病发病急,需要尽早采取抢救措施。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快速救治,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以往所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辅助治疗,但抢救时间较长,患者满意度低。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该概念为持续质量改进活动的基本概念,通过科学质量改进程序,持续提升管理质量[4]。PDCA循环法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之后逐渐在护理领域得到推广。PDCA 循环法进行护理,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有效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时采取针对性改进策略,提升护理质量,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全面护理服务[5]。研究观察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方案,实验组护理后救治情况、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PDCA循环法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临床效果理想,患者全部检查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更短,对护理服务更满意,改善患者焦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茗茗,陆靖,张佳胤,等. 低剂量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环梗阻的诊断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21,37(2):229-234.

[2]颜琼,王霞,雷秀兰,等. PDCA循环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路径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8):177-179,183.

[3]冯妙林,谭彩霞. PDCA循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1,30(4):48-51.

[4]张俐,郝宗娇,邢永生. PDCA循环在心肌梗死患者支架植入术后C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4):3544-3546,3550.

[5]张羽松,王学胜,胡江飞,等. PDCA循环在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门球时间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6):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