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道生态水利规划设计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5
/ 2

中小河道生态水利规划设计的思考

吴颖哲

平顶山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除了满足诸如水等基本要求之外,中小型渠道的环境管理计划还要求在整个项目中纳入一个生态概念,即“为水景观(水文化)提供基本条件”,因为中小型河流面临许多问题(专业),而中小型渠道的管理往往过于“简化”,因为这种“简要说明”的河流设计和典型的河流横断面设计为设计者提供了中小型河流流域规划的经验流程。

关键词:中小河道;生态水利;规划设计

引言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渗透于河道治理中可以切实改善河道质量,除了达到了河道的排涝与排污,有效协调城市和附近的生态环境外,也有力体现了这样的新理念,即以人为本、生态和文化相融合。对于生态水利理念来讲,它能够满足长远的发展战略,把人文和生态充分结合起来,改善河道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对此,下文对水利生态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中小河道治理工程中运用原则

生态理念是我国着重推行的现代化理念,该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有助于促进河道建设朝着生态环保趋势发展,属于治理工程符合时代需求的关键做法。河道工程和人们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应该主动落实生态环保理念,从设计角度上改进选取设计方案,引导河道治理基于生态环保切实推进,真正提高工程施工水平,优化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为开展河道治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本河道治理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坚持了以下原则:(1)空间异质性原则。该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应该坚持空间异质性原则,创造理想的水环境,确保河道内生物健康生长,达到生态环保。具体项目施工中,有的企业为节省投入,没有重视和环保的权衡,盲目开挖极大破坏了环境整体性,和影响了生物多样性。把该理念运用于河道治理工程,全面坚持异质性原则,让河道治理、水内生物与环保相协调,提高生态保护水平。(2)整体服务原则。该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渗入,应该坚持整体服务原则。河道治理应该坚持整体性理念,立足水生态环境,考虑独特性,实际问题实际分析,不能盲目选取治理技术与方式;另外,河道当贯彻该理念时,应坚持服务原则,向生产与生活发展提供服务,基于此合理改造治理。

2.中小河道生态水利工程治理面临主要问题

2.1河道断面侵占严重

一些县(区)、城市和农村河流经常存在严重的河流侵蚀问题。违反水道条例的行为发生在水道管理线内,周围居民往往将水道的坡度甚至内部变成农田,水道将垃圾排放到岸边。笔者参观河南省三门峡市Lushi县东沙河时,河中有非法修建的高层建筑,严重影响了河道洪水;在提交人的夏季访问期间,仍有当地居民在Lushi县的泉水河中支流河道,并被附近居民填满;Lushi县花园的河底与河两岸的巡逻路线对齐,车辆平坦通行,笔者在走访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芝溪河城区段时,居民楼顺着河道两岸紧密排列,为确保行洪断面最大,芝溪河已经“三面光”。

2.2缺乏专业人才和复合人才,知识更新较慢

设计学院是一个情报密集型服务单位,主要依靠设计专业人员完成项目规划和设计。对于传统的水设计单位来说,水专业人员占主导地位,而水生态和环境专业人员相对较少,而且水生态综合人才更少。水和环境综合管理项目、不符合标准的水管理项目或需要综合考虑和系统管理的水道项目往往不足。除了相关法律和条例外,规划和设计主要依靠规范性标准。目前,除国家标准外,河流生态管理标准主要来自水利部发布的标准,其中一些标准多年来一直没有修订,而且没有一个基于生态水文的普遍标准体系。此外,经常用作设计基础的参考资料和文件的更新速度更快,也更难找到。目前,中国水事项目设计的标准科学指导文件很少,相关指导方针仅适用于水事项目的总体设计,河流生态规划设计中也没有相应的指导内容。

3.中小河道生态水利规划设计的思考

3.1清淤清障

为切实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强调做好清淤清障的工作,确保治理更为有效,为附近群众创造了安全环境。过去的工作模式有着较多不足,如作业强度大,会留下很多淤泥,也会给水中生物造成影响,损害附近生态环境。所以在实际作业中深入该理念,如科学使用淤泥,把其集中处理投入湿地建设,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正式进行清淤清障前,需要落实好设计工作,科学设计作业强度与频率等。清淤清障的具体流程是:填筑围堰,为清淤清障工作做好准备,并抽水,采用吸污泵,将河道中的淤泥吸出,并存储于罐车中,以便于运输至其他区域;待淤泥大部分清除后,需采用人工方式将河道周围的垃圾仔细清除,同时将其运输至临时堆放点;对渣土进行整理,运输至卸土区域,并由相关人员对清淤清障效果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结束。

3.2护岸的生态设计

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启动了示范项目,以加强对河流和山区的管理。关于广东省的中小河流管理项目,政府已着手加强运河山的保护,并主要在主要水道段管理相邻的斜坡,其基本目的是提高防洪质量。有效的山区管理改善了山区的绿化、护林员和道路,有效地规划了受影响地区的农村地点和水道,并随后制定了适合当地情况的恢复计划,以确保山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和合理。

3.3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特定的生物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环境污染物,从而使受污染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初状态的生物措施。目前,相关的生物修复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即把天然具有或经后期培育具有将目标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微生物投入到目标区域里,构建微生物生态系统,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苏州阳澄湖生态修复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即通过水生植物(如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等)对污染物的吸收、同化等作用实现对污染物的控制;生物操纵技术通过控制水中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各级消费者与目标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修复甚至补充新的消费者到破损的食物链中,通过它们的生命活动(如生长、繁殖等)对污染物进行破碎、分解以及同化等,从而达到修复水质,控制整个生态系统污染问题的目的。

3.4建立河道生态保护系统

该理念强调维护生态系统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干预,保持生态均衡的前提下开展水利建设。首先,正式开展治理前要科学布局,有关人员应该科学布局河道,通过准确测量确定河道中心。其次,要科学改进过流能力及宽度,让河道形状实现最自然状态。最后,科学扩大浅水区,为动物创造足够活动范围,优化其成长环境,健全生物链结构及附近环境,增加人们的幸福指数,实现人工同自然景观充分渗透的效果。

结束语

虽然当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滞后,达标率低,隐患多;中小河流治理模式单一,与河流生态要求不协调等问题依然存在。水利部近期已经部署启动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方案编制工作,要求以流域为单元,逐流域规划、治理、验收、建档立卡,全面提升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提供水安全保障。中小河流生态治理应以流域为整体,统筹考虑各要素保护需求,系统地谋划布局各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需要在治理过程中贯彻生态水利理念,建立起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水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吴强,刘汗.水利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五大着力点[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9):199-201.

[2]孙磊,马巍,吴金海,等.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进展及水利措施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1(8):23-28.

[3]GB50707—2011.河道整治设计规范[S].

[4]陈霞,周杨,朱峰.基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J].珠江水运,2020(5):7-8.

[5]段红东,王建平,李发鹏.国外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理念、实践及其启示[J].水利发展研究,2019,19(7):64-67.

[6]刘京一,吴丹子.国外河流生态修复的实施机制比较研究与启示[J].中国园林,2016,32(7):121-127.

[7]戴天骄,贾建娜,张凯磊.黑臭河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进展[J].水道港口,2020,41(2):21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