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中心电图检查的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5
/ 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中心电图检查的价值研究

温宏燕    陈雄平

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225200

摘 要】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中心电图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70例,患者入院后接受心电图检查,最后将检查结果与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7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被确诊,其中前间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以及后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有30例、15例、15例和10例。心电图检查后68例患者被确诊,与造影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病变范围检出率,心电图和冠状造影检查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老年心肌梗死诊断期间应用心电图检查,获取的结果与冠状造影检查结果类似,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运用价值

目前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日益变化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多数与冠脉血管堵塞时间过长和狭窄诱发心肌组织供血不足有着直接关系,此疾病会严重影响心肌组织,致死率极高,患病后常表现为疼痛[1]。近年来,有资料表示,高龄老年群体在患病后前区疼痛症状缺乏特异性,分析后认为与患者冠脉取血时间过长有关,致使心肌组织变性、纤维化。也有研究表示,与高龄患者的心排量低和疼痛敏感程度存在相关性,疼痛症状缺乏特点会让患者以及医师的危机意识下降,最终提高误诊率和漏诊率[2]。本文对我院近2年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展开研究,对比不同诊断方法的差异,现观察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70例,男性病患45例,女性病患25例,年龄58至76岁,均值(67.12±5.44)岁。上报我院伦理委员会获得同意。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超过55岁,且均为首次发病;有清晰的意识;典型症状表现明显,且发作时间低于6小时;均有冠脉造影证实。

排除标准:近期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患者心肌梗死为陈旧性;接受起搏器植入治疗;伴有恶性疾病。

1.2 方法

检查前需对患者或家属开展临床教育,将心电图检查流程和目的进行告知,若患者的不良情绪严重则实施心理指导。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呼吸均匀,消毒局部皮肤,与心电仪连接后将12导联心电图予以记录。各导联ST段偏移的测量,基准点以TP段为主,标准点以J点后80ms处为主,对3个连续心搏进行测量并选取平均数。波时间测量时由开始离开基线至再次回归占的格数。测量波幅度,若基线上缘可见波,对其顶端进行测量,波在基线下缘则对其底端进行测量。

急性心肌梗死的评定依据:Q波时限和深度分别在30ms和0.1mV,则代表病理性波;若患者肢体导联抬高和胸壁导联抬高分别超过0.1mV、0.2mV,则代表ST段抬高。若患者的连续导联超过2个,则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3]

1.3 观察指标

   对比造影结果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即:疾病检出率。

   对比造影检查结果心电图检查的病变检出率。

1.4 数据处理

借助SPSS 26.0 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视为数据存在比对价值。

2 结果

2.1 不同检查手段的检出率结果对比

   从检出率结果来看,前间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和后壁心肌梗死占比中,造影检查结果和心电图检查结果无较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不同检查手段的检出率结果对比(n,%)

检查方法

n

前间壁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下壁心肌梗死

后壁心肌梗死

冠脉造影

70

30(42.86)

15(21.43)

15(21.43)

10(14.28)

心电图

70

28(40.00)

14(20.00)

15(21.43)

10(14.28)

X2

0.1177

0.0435

0

0

P值

0.7314

0.0000

1.0000

1.0000

2.2 不同检查手段的病变检出结果对比

   从病变范围结果来看,单支、双支和三支数据占比,造影检查结果和心电图检查结果无较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不同检查手段的病变检出结果对比(n,%)

检查方法

n

单支

双支

三支

冠脉造影

70

30(42.86)

25(21.43)

15(21.43)

心电图

70

28(40.00)

19(20.00)

10(21.43)

X2

0.1177

1.1932

1.2174

P值

0.7314

0.2746

0.2698

3 讨论

在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较为常见,多数由于患者血管上皮细胞受损时间过长,增加血流黏度。通常情况下,冠心病发病后会对心肌组织的供血能力、心电活动和心室壁运动造成不利影响,最终表现出诸多不良症状,即: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不仅会让患者机体血脂代谢异常加重,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4]。急性心肌梗死的起病速度和病情发展速度极快,因此临床对此疾病更为关注。有诸多资料表示,精准判断患者的病变程度,将病变血管快速找出并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可将患者的预后予以改善,治疗质量显著提升。

目前临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金标准以冠状动脉造影为主,不仅协助临床主治医生对患者的病变状况充分掌握,同时有较高的准确度和敏感度。但是该方法为有创检查,会让患者表现出诸多不良情绪,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检查时间延长。近年来,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心血管疾病中心电图检查受到了一定的认可,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变化可对患者异常心肌活动充分掌握,同时评估心肌梗死的疾病分期和定位[5]

对患者行心电图检查后,典型表现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可对患者ST段抬高清晰观察,同时可见左束支传导受阻;(2)发展病理性Q波存在局部室壁运动发生异常,相连导联新的J点ST段抬高明显,V2至V3导联伤抬高在0.2mV以上,附加导联上抬高在0.05mV以上。

从此次数据结果可以发现,与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示,心电图检查急性心肌梗死,在疾病检出率和病变范围方面,两种检查手段无较大差异,P>0.05,充分表示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心电图检查也可获取理想的价值,获取的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类似。本次结果中心电图检查确诊68例,通过对其心电图表现进行分析,多数患者的ST段波上升较为普遍,最高点在R波以上,其中R波有较小的振幅,时限低于0.04s,少数患者也会发生ST段上升与T波融合,该波形的发生与患者患病后缺血致使神经功能异常存在相关性,同时与多支病变血管有着直接关系[6]

综上所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表现为发展速度块,由于此类患者多数为老年群体,心电图更为适宜,将无创和极好重复性充分发挥,精准判断患者的病情,可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笑蕾,时培军,邓琳.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中心电图检查的运用价值[J]. 世界复合医学,2022,8(6):13-17,22.

[2] 肖霖. 心电图检查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4):158.

[3] 何梅. 心电图检查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医药前沿,2017,7(25):133-134.

[4] 陈腾飞,张菩,王进. 探讨心电图检查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9):14-14,16.

[5] 单海艳,刘微.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中心电图检查的运用价值[J]. 自我保健,2020(22):27-28.

[6] 李汉丽,李易,杨菲.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的表现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 海南医学,2023,34(11):1577-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