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5
/ 2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

黄梦姣

陕西华正生态建设设计监理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100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内涝事故时有发生,“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将海绵城市的发展思想从饮用水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从城市洪涝灾害治理的整体视角入手,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思想。城市水土保持,是维护水生态安全、保证城市健康运转的重大基础性任务。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本文对“海绵城市”与“城市水土保持”的相关内容展开了研究,希望能为当代城市的生态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土保持;城市建设

当前,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由于城镇搬迁,以及环境改变的影响,造成了一到雨天必然会有洪水泛滥,雨过天晴后就会缺水的现象,对城市水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海绵城市”这一概念一提出来,便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在开展这一工作前,我们必须对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例如,工作人员应提供充分的心理准备,包括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各种干扰等。同时,还要注意海绵城市工程与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间的联系,唯有如此,方可建立起一个科学、可行的城市水土保持的方法。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一)内涵

海绵城市通过树木、绿化设施、渗透性材料所修建的道路设施等,让居民能够应对自然条件变化的新型生活环境建设,例如,当人类在经常下雨的季节里,通过树木和渗透性材料所修筑的道路和设施,把降雨水收集并贮存,然后再加以处理,最后当需要使用时,会再次释放出来。这一全过程,就是通过建立一套建设低影响发展体系来实现的,这也是“海绵城市”一词的由来。

(二)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以下三点重要意义:一是能有效地节约水资源,打破了以往对城市雨水的处理方法,使其不仅能排放,还能使其最大化地吸附雨水,并进行贮藏,以备不时之需,供市民及供水系统使用;二是可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渗透、滞留、保存、净化等多种生态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雨水、洪水等灾害对水资源的影响;三是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降低径流系数等方法来降低水患风险。尽量的把雨水吸收掉,把洪水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二、海绵城市与城市水土保持的内在关系

(一)注重排水与泄洪的关系

城市在发展的初期,其发展并不均衡,尽管大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方法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对雨水的处理方法还不够完善。在打造海绵城市中,必须严格按照我国法律要求的暴雨洪涝等灾害的控制条件和指标,因此城市排涝项目的建成并不是终极目标,而是一项相对紧急的阶段性任务。海绵城市的基本任务是要建设成一座能够合理地减少自然资源污染,合理地预防洪涝灾害,并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型健康城市。

(二)防洪涝的规划

各城市按照《排水防涝规划》中所规定的标准,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防涝措施。防洪排涝规划的编制应注意内容与范围的整体性、研究的合理性及其技术保障。如对海绵城市的整体规划不了解,就会出现与原来城市规划不一致、与原来城市规划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不合理等现象。科学、高效的防洪规划应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要注重排污控制问题

降雨径流不仅会造成城市积水,而且还会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使其危害程度加大。目前,在城市发展新区,对于生活和工业污水的处理,还比较完善,雨水的排泄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城市废水来源。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要着重研究如何对雨水径流进行处理,以每个区域之间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差异为主要依据进行自己的建设规划,根据现状,进行合理的规划,以防止其它污染问题的发生。

三、城市水土保持的对策

(一)扩展城市的绿色建设

在海绵城市中,绿化是增强土壤涵养功能的主要方式,也是构建海绵城市的关键。城市绿地有着良好的蓄水、蓄水和优化生态环境的作用,是保持水土、优化水资源环境的关键因素。在构建海绵城市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城市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坚持城市的生态底线,同时,在确保城市生态建设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以便于为完善城市的环境循环系统、改善城市人居条件,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在逐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的进程中,城市建筑工程绿地覆盖面,尤其是居住小区城市绿地覆盖面的提升,已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中必须关注的重要环节。

(二)合理的进行计划工作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规划工作,要想完成这一工作,就必须要通过培训来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在开始动工之前,就必须要对整个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进行严格审核,并把每年的降雨量的控制率列为整个城市规划的重要计划指标,在设计时,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对整个城市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出地形特征,审核并修改施工图纸,对施工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保证施工进度按原设计的规划方案进行,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按期完成。此外,还需要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建立一个排水系统,以防止排水系统的产生,一般来讲,在大多数的城市内路面上的积水都是先蔓延到附近的地砖路面,然后再经过渗透进入地下水,以此实现了排涝的目的。也可以直接将路面上的雨水汇集一起,然后排在附近的绿化带内,然后再由绿化带内的雨水调节系统来排出,如果遇到了暴风雨,降雨持续增多,那么这两种方法都无法及时地将水排出,因此,就必须要通过连接管道,将雨水引入市政排水系统,通过这种方式,保证雨水的排泄,以免影响到周围的居民。

(三)重视提高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中水是指经废水处理后,水质达标的水源,其可用于绿化灌溉、地面冲洗等,因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需要提高中水的利用率,实现中水的高效利用。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是维持城市水土流失的关键,为解决我国城镇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生活用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实现再生水的高效资源化,是新时期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中水可用于绿化灌溉、扬尘治理等方面,对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四)优化城市道路建设

海绵城市工程的技术概念,在城市道路建设和绿色工程系统中的主要应用形式是“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的高度限制和完整的区域划分限制的下沉式绿地,是指在距周围地面的道路标高最低二百公分以内的城市绿地(主要包括简单的生物停留装备,植物沟,植物缓冲区等);整体下沉式绿地一般是指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和储备能力(除调整能力和储备能力外,按总量控制指标进行的分解或计算),并可用于调节、节约、净化雨水的绿色地带(主要包括复合式生物停留装置,湿地,池塘等)。在绿地中设置相应的引导系统,以确保进入绿地的雨水可以渗透。在排水孔下设置明渠,以达到沉淀的目的;在明渠两侧设置泄洪堰,实现排水分流;雨水经雨水孔流入一条明渠,当水位达到某一标准后,经堰口分流到两侧凹陷的绿地中贮存。

结语

总的来说,海绵城市的创建工作应将维护自然环境当作基础,在确保城市自然环境不被损害的前提下,推动城市规划的健康发展。在保证城市内排水能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实现了对城市内雨水的收集、贮存、净化与使用的目的。从而确保城市降雨能够实现再利用,有效节省城市水资源,从而提高了中国城市的防汛抗旱水平,加强对城市水资源的再利用,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文康,王帅兵.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6):72-74.

[2]万玲玲.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8):214-215.

[3]张雪明.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J].电脑高手,2020(3):2643-2644.

[4]卢卫平.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J].建筑·建材·装饰,2018(20):116,128.

作者简介:

黄梦姣,1992.08.1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城市水土保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