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下的研究生医学职业道德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4
/ 2

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下的研究生医学职业道德培养

彭雪靖1 李杰 刘畅  孙国超*

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44

摘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举措。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下的研究生医学职业道德培养展开分析,力求探索二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研究生;医学职业道德培养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创新型顶尖人才的崇高使命,更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的身心健康愈发得到关注, 对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医学道德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医学教育作为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基础,是医学人才走向社会的必由之路,我们需要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聚焦医学教育[1],着力塑造医学研究生大医精诚、救死扶伤、仁心仁术的职业道德素养,

为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医学职业道德培养的具体内涵

医学职业道德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实践性等特征,作为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可有效调节医患间、医务人员间及医务人员与社会的关系[2]。高水平的医学研究生人才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离不开高尚的医德和高水平的人文素养,所谓“德艺双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职业道德培养融合的现实意义

  1. 坚定理想信念,增加职业认同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职业道德培养相融合,能够不断提升医学人才为患者和公众服务的专业技能与本领,不断引导树立正确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在临床实践中学思践悟、脚踏实地,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实现自我价值。

  1. 减轻躯体病痛,抚慰心灵创伤

因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消除身体的病痛,而注重得到更多的身心关怀与心理慰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职业道德培养相融合,能够培育医学研究生崇高的人道主义情怀,全方位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

  1. 增进医患沟通,缓解医患矛盾

当前存在医务人员不能够很好的与患者共情,造成部分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不正、医患关系紧张现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职业道德培养相融合,对于改善当前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医疗氛围,提升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服务品质等都大有裨益。

  1. 培养创新人才,落实立德树人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职业道德培养相融合,是大思政格局下实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双向贯通的有效实践[3]。对于医学院校培育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具有推进性作用。

三、医学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的缺失

  1. 医德观念淡化,责任意识浅薄

研究调查显示,当前医学生意向职业的选择,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比例不足50%,而稳定的就业、可观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等原因比例正逐年增高[4]。多元文化的不良冲击致使部分医学生医德价值观念淡化、责任意识浅薄,难以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存在医患矛盾风险。

2.师资队伍薄弱,医德评价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医德教育的教师,基本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识,但大部分在医学专业知识方面不足。研究生导师队伍多为医学专业高精尖人才,但在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尚学识较浅,如何寻求两者的结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育形式单一,成果收效甚微

时代的进步,需要更丰富的医德教育形式。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采用单纯课堂讲授模式,对于医学人文类课程的安排较少,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贯穿医学教育的全过程。

4.文化氛围不浓,医德宣教较少

宣教是扎根 “医学基层”的重要手段。部分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只流于形式的现象,没有将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培养真正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医德文化缺乏感染力、吸引力,文化建设的引导力不足。

5.医教部分脱节,不能付诸实践

医学职业道德具有实践性,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巩固。医学教育的适当引导和医学生自身的辩证思考结合有益于医学职业道德的培养。一些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仍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性的问题,成了空洞的说教。

四、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下医学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榜样育人力量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将医学职业道德内化为心,外化为实。此外,也应发挥榜样的言传身教作用,利用好校史馆、遗体捐献者“无语良师”们的奉献事迹,发挥榜样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

  1. 强化立德树人队伍建设,丰富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调统一的师资队伍。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考核及评价要注重导师的医德水平以更好的发挥思政育人功效。同时高校也应注重辅导员思政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及学风教育等方面的作用[5]

构建科学完善的医德综合评价体系,除了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等进行考核外,还要对学生的现实道德素质表现、实习实训等环节进行跟踪评价,引导医学生全方位加强医德素养

[6]

  1. 深化改革扩宽渠道,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开辟现场教学、互动教学等形式,将医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将“大医精诚”的道德观和职业观培养贯穿于医学职业道德培养的始终,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立德与树人相结合。通过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育人体系,着力造就研究生培养“三全育人”新格局[7]

  1. 厚植医德文化根基,增强医德文化建设

    提升医学生的医德文化水平,厚植文化根基、建设具有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作用不可小觑。依托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勉励医学生努力学知识、促成长。同时高校也应注意积淀自身文化底蕴,丰富高校品牌内涵,造就符合自身特色的优秀校园文化。

5.理论实践有机结合,医德培养知行转化

    社会实践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医疗义诊、卫生知识宣传、健康扶贫等实践活动,使研究生融入社会文化的大熔炉,引导学生躬行实践,促进医学职业精神的知行转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盘棋的大格局下,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职业道德培养相融合,既是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回应。在融合过程中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逐步形成教书育人新格局,必将更好的培育德艺双馨的高水平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28):27-31.

[2].Huang C, Wang Y, Li X,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J]. Lancet ,395(10233):497-506.

[3].乔婷,李萌. 医学伦理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价值、问题与理路[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38(10):771-775.

[4].刘明,徐玉梅.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医德素质培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12):1534-1536+1540.

[5].唐艳.医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医德教育分析[J].吉林教育,2022(05):29-31.

[6].王艺萌,李薇薇,门月华.新时代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路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3,36(03):338-341.

[7].胡兴娥.“三全育人”理念下医学职业教育文明养成教育探索[J].科教导刊,2021(26):58-60.

作者简介:彭雪靖(1994— ),女,山东烟台人,大连医科大学 硕士研究生 辅导员 助教

通讯作者: 孙国超(1974),男,山东莱州人,大连医科大学 博士研究生 研究生院党总支书记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