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及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2

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及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单位:四平市申远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姓名:张天昊

研究方向:道路与桥梁工程

身份证号:220302199001070635

摘要:本文对道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的病害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技术的探讨。病害包括钢筋锈蚀和混凝土碳化、裂缝以及地基沉降不均匀问题。对于钢筋锈蚀和混凝土碳化,分析了处理技术,包括修复受损部分、防止进一步腐蚀以及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在裂缝处理方面,详细探讨了修复方法。针对地基不均匀沉降,我们考察了地基处理技术,包括加固、填充和改进排水系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道路桥梁工程中病害的有效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助于保障道路桥梁的安全和持久性。

关键词:道路桥梁;病害分析;施工处理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道路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日益沉重的交通压力。然而,在长期的使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道路桥梁常常面临钢筋锈蚀和混凝土碳化、裂缝、地基沉降不均匀等病害问题。这些病害不仅影响了桥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也威胁着行车和行人的安全。因此,深入研究道路桥梁常见病害的成因、发展规律和有效处理技术,不仅是提高道路桥梁结构耐久性的迫切需求,也是确保交通安全、推动城市交通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探讨道路桥梁常见病害的根本原因和科学处理方法,为保障城市交通的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

(一)钢筋锈蚀和混凝土碳化

钢筋锈蚀和混凝土碳化是道路桥梁工程中常见且严重的问题。首先,钢筋锈蚀常由于氧气和水侵蚀下,钢筋表面形成铁锈,导致钢筋体积膨胀,使得混凝土外部开裂、剥落。这会削弱结构的承载能力,最终引发桥梁结构的崩溃。其次,混凝土碳化是指混凝土中的钙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形成碳酸盐,导致混凝土结构中钙化合物减少、钢筋腐蚀。这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变得脆弱,削弱了桥梁的整体耐久性,甚至可能导致结构的崩溃。这两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了道路桥梁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以确保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裂缝

道路桥梁路面裂缝问题是常见病害中的重要部分,随着使用时间延长,裂缝现象逐渐显现。这些裂缝呈现纵横交错的特征,当裂缝过大时,在雨天会积水,引发内部结构溶蚀,进一步扩大裂缝范围。这种病害通常由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引起。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施工质量不达标,未按规定标准施工,造成道路桥梁结构内部应力分布不均,逐渐产生裂缝。另外,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道路桥梁受到挤压和拉伸,也容易形成裂缝。内部因素涉及材料质量、设计缺陷等,这些内部因素增加了裂缝病害发生的概率。这种裂缝病害不仅影响了道路桥梁的美观,更严重地影响了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因此,科学的设计和规范施工是预防裂缝问题的基础。及时发现和修复裂缝,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对于保障道路桥梁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三)地基沉降不均匀病害

道路桥梁工程中地基不均匀沉降病害的发生通常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不足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正式开展道路桥梁工程之前,如果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科学设计,可能导致设计方案的不科学和不合理。这可能包括设计方案缺乏充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或者在技术审查方面存在疏漏。其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单位没有按照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或者没有严格遵循相关技术基准,就容易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这可能涉及到施工活动的安排不当,技术标准的未严格执行,甚至可能出现基础处理工程质量不达标等问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导致道路桥梁工程地基沉降不均匀的问题,严重影响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技术标准和设计方案,确保施工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病害的发生。

二、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一)钢筋锈蚀和混凝土碳化的处理技术

在针对道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的钢筋锈蚀和混凝土碳化问题时,首要步骤是精心清理钢筋表面的锈渍和被腐蚀后的残留物。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仔细操作,确保钢筋的表面彻底清洁,同时也要确保周围的混凝土得到彻底清洁,以消除可能存在的污垢和杂质。只有在表面干净的前提下,钢筋的后续处理和混凝土的施工才能更为有效,增加钢筋的耐蚀性和混凝土的耐久性。这种严谨的清理过程不仅能够延长桥梁结构的使用寿命,还能够提高桥梁的整体稳定性。在处理钢筋时,应选用高质量的防锈涂料,均匀地涂抹于清理后的钢筋表面。这种涂料具备卓越的防腐蚀性能,能有效隔绝外部环境对钢筋的侵蚀。通过这层涂料的保护,钢筋的耐蚀性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延长了其使用寿命。选择合适的防锈涂料不仅可以防止钢筋锈蚀,还能保持钢筋的强度和稳定性,确保桥梁结构在长期使用中不受腐蚀的影响。为避免混凝土碳化问题,需要在混凝土制备阶段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混凝土的混合比例应通过实验方法确定,以保障混凝土具有低碱含量和低水热化性能。此外,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和比率也必须受到严格控制,以防止水分子或氧气渗透,影响混凝土的质量。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和防锈剂,可以有效提升混凝土的抗碳化性,保障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二)裂缝的处理技术

在道路桥梁工程中,裂缝处理方法应根据裂缝的宽度和程度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以确保桥梁的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当裂缝宽度在0.2cm以下时,表面修复法是常用的处理方法。首先,裂缝处需要彻底清理,确保表面无杂质。然后,采用环氧树脂抑制剂等特殊物质进行填充,填充过程中要保持填充物均匀,每隔5~10分钟重刷一次,以确保填充效果。填充完成后,需等待其自然干燥,使修复部位与周围结构融为一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而当裂缝宽度大于0.2cm时,可采用压力排气法。这种方法通过施加压力将空隙内的气体排出,为后续的填充提供更好的环境。在裂缝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采用填充修补法。在裂缝中填充一定量的水泥砂浆材料或环氧树脂材料,确保填充充实,提高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在选择修复方法时,需要根据裂缝的深度、宽度和结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对于裂缝较浅、不影响结构强度的情况,表面修复法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对于裂缝较深、较宽或涉及结构安全的情况,压力排气法和填充修补法则更为适用。在具体操作中,应根据裂缝的特性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确保修复效果和道路桥梁的安全使用。

(三)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处理技术

在道路桥梁工程中,地基不均匀沉降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病害,可能引发结构不稳定和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明确沉降的原因和范围。对于已发生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可采用地基加固技术,如灌浆、加固桩等,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增强结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利用地基改良方法,如土石灰桩、搅拌桩等,改善地基的物理性质,降低沉降风险。在受沉降影响的区域,可考虑加设补偿层,如橡胶垫、聚苯板等,分散荷载,减轻地基沉降对结构的影响。定期监测和维护也是关键,建立监测体系,定期检查沉降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问题扩大。在设计和施工阶段,要充分考虑地基的地质特征,采用合适的基础形式和施工工艺,减少地基沉降的可能性。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处理技术,可以确保道路桥梁工程的地基稳定,保障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结论

在本文中,深入分析了道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的病害及其施工处理技术,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在道路桥梁工程中高效解决常见病害,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然而,应在实际工程中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材料特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并进行精心设计和施工,以保障道路桥梁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贾鹏程. 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及施工处理技术分析[J]. 运输经理世界,2021,(0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