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班会融合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2

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班会融合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周廷芬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一小学校  重庆  408400

摘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深刻剖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班会融合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战略性对策。经过对融合教育的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发现存在着一系列显著问题,其中包括融合模式不明确、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建议强化教师专业培训,制定明晰的融合计划,并重视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立。通过这些积极措施的采取,将更有力地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班会的有机融合,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均衡的德法素养发展。这一融合教育的成功实践将在塑造法治意识和价值观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为学生未来的社会参与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班会;融合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德法素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从小培养法治意识,提高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而班会则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集体协作能力。然而,尽管这两者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但如何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班会融合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班会的有机结合提供一些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德法素养全面发展。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班会的教育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班会在小学教育中两者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道德原则和法治观念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班会则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交流的机会,通过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判断力的提高。两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和法治原则,学生能够了解社会规则和法律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和法律遵从的能力。班会则可以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治观念。两者还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通过参与班会和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学会了合作、尊重他人、解决冲突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这些社会情感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未来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班会融合的问题分析

(一)融合模式不明确

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班会融合中融合模式不明确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样的融合方法包括将法治教育内容融入班会课、举办道德与法治活动以及组织校本研讨会等途径。然而,问题在于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评估标准,难以衡量这些方法的有效性,也难以确定最适合学生需求的方法。由于融合模式的不明确,教材和资源的选择和开发变得复杂,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缺乏统一的支持也妨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评估和反馈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源自融合模式的不明确性。学校通常忽视或未建立规范的评估和反馈机制,难以确定如何对学生在融合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改进建议。

(二)师资力量不足

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班会融合中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表现为多个层面的挑战。首先,教师的教育背景通常缺乏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培训,导致在将相关内容融入班会活动时的信心不足。其次,教师在法治和道德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缺陷,难以深入探讨相关主题,回答学生疑问或引导深入讨论。最后,教师可能面临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需要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策划教学,并寻找相关教材和资源,这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

(三)评估与反馈机制不完善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班会融合中,另一个突出问题是评估与反馈机制的不完善。这一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模糊的评估标准,由于融合模式不明确,学校常常缺乏明确的评估标准来衡量学生在融合中的表现。缺乏清晰的评估标准使得评估过程主观化,难以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德法素养;二是缺乏有效的评估工具,教师可能缺乏适用于融合评估的有效工具和方法。传统的评估工具可能不适用于衡量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导致评估的准确性受到威胁;三是反馈不及时,学校往往未能提供及时的反馈机制,教师和学生无法及时了解他们在融合中的表现。这阻碍了教学的动态调整和改进;四是缺乏反馈的深度,反馈通常局限在表面层面,未能提供足够深度的信息。这使得教师难以理解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真实需求和问题,难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班会融合的对策研究

(一)制定明确的融合方案

制定明确的融合方案有助于明确定义教育目标和内容,确保融合的方向与教育需求一致。这可以通过明确定义学生应该达到的德法素养水平和相关课程内容来实现。首先是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融合方案可以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在班会活动中融入道德与法治元素。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融合的目的和方法,并提高教学的一致性和质量;然后是评估和反馈的依据:明确的融合方案提供了明确的评估和反馈依据,使学校能够更准确地衡量学生在融合中的表现。这有助于建立客观的评估体系,为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最后是资源和材料的选择,明确的融合方案可以指导教师选择适用于融合的教材和资源,确保教学所需的资源得到充分覆盖,减轻了教师在教材选择方面的负担。

(二)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应包括法治与道德教育的专业知识,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相关概念和原则。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传授这些知识给学生们,确保融合的内容准确和深入。一是教育技能和策略,培训应强调教师在融合教育中的教育技能和策略,如引导讨论、激发学生思考、促进道德发展等。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和融合效果;二是评估和反馈技能,培训还应包括评估和反馈技能的培养,使教师能够有效地评估学生在融合中的表现,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改进建议;三是资源和教材的利用,教师培训还应教导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和资源,以支持他们在融合教育中的工作。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注重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立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班会融合中,建立有效评估与反馈机制至关重要。这一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助于监测融合的质量和效果,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持续改进和发展的机会。如表1。

表1评估与反馈机制

机制

描述

质量保证

通过定期的评估,确保融合教育的质量

确定教学的强项和薄弱点,采取措施,以确保教育目标达成

学生表现的监测

监测学生在融合中的表现,确定哪些方面需要额外支持

促进学生德法素养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

为教师提供有关他们教学效果的信息

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强项和改进点,支持其专业发展

教育策略的调整

允许学校根据评估与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融合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以提高教育的适应性和质量

总结

本研究深刻审视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班会融合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通过制定明晰的融合方案、深化教师培训、重视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立,本研究力图推动这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以促进学生德法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成效,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6):5457.

[2]欧阳芸,袁成,卢志.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对A市调查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6):5.

[3]施建英.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和班会课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J].现代教学,2021,000(020):P.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