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及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6
/ 2

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及干预

李妙攀

中山市石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广东 中山528400

【摘要】 目的:探讨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社区56例糖尿病患者,实行全方位的心理调查了解和社区护理干预。 结果:经过精心的心理疏导和护理干预,病情均得到了明显控制。结论:社区糖尿病患者存在不良心理问题,应进行心理干预有助于患者心理状况的改善,起到辅助作用。

【关键词】 糖尿病 心理因素 护理干预

在糖尿病慢长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率达到30%-50%[1],造成糖尿病患者心理不健康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既有外部的客观因素,也有自身的主观因素,给个人、家庭和国家带来极大的负担,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社区层面进一步干预糖尿病患者调节心理状态,改善心理障碍,尽快缓解症状,血糖控制更平稳,更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1 一般资料

我站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共随访糖尿病者56例,随访时间平均1年。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60岁;56例中有高血压史22例,冠心病史13例,肥胖高脂血症占65%以上,有吸烟、饮酒史占52%以上。56例患者均健在。  

2 糖尿病患者因素分析

2.1饥饿感与糖尿病饮食的因素

饮食是作为控制糖尿病病情的一个重要方法之一,但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饥饿感难耐的现象,而使饮食计划不能得到很好执行,导致患者出现多饮、多食的临床情况,因此,糖尿病患者的饥饿感常常关系到其饮食治疗的成败。经常出现饮食失当引起血糖升高,加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克服控制饮食饥饿感可以在吃饭之前适当的喝温水,可以使腹部有饱餐感,减少饮食摄入。“管住嘴”不代表什么都不能吃,关键是量的控制,认识到饮食量跟疾病的关系,减少食量可能会造成饥饿,但是也是为了治疗疾病,慢慢的就会适应。

2.2病情长与治疗信心不足因素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的疾病,几乎伴随有持久的高血糖和降低的葡萄糖耐量,需要长期配合治疗,使用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患者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后,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就会对用药或治疗失去了信心,不再坚持服药或控制饮食。有调查结果显示:对糖尿病治疗过程长难以坚持患者占25%[2] ,对于糖尿病患者要进行积极地引导,从而使患者能够树立极大的信心来进行自我管理行为的持续行为,积极指导自我管理行为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糖尿病治愈的有效性信心,可以激发患者对病情治疗和控制的积极性。

2.3依赖药物与抗拒治疗的因素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当然是重要的,但过分依赖药物,而忽视糖尿病饮食进行把控,就可以放心的敞开肚子随意吃喝,放弃自我管理行为,造成病情反反复复,时间一长便很可能发展至跟医护人员和家人的情绪对立,甚至抗拒积极治疗。有部分随着病情进展,人体的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需通过外用补充胰岛素的胰岛素治疗来控制病情进展。社区治疗在餐前30分钟以皮下注射为主,一天几次注射,患者自感比较麻烦、疼痛、尴尬、费用高等心理,出现延迟或抗拒治疗态度,可能使得病情更加难以控制,甚至不断发展加重。

护理干预实施措施

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时间均在家中进行自行治疗,有效的社区治疗可弥补医院治疗的短板,是院内治疗的有效延伸。这就需要对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加强日常管理与预防工作,使其规范有序。

3.1心理疏导

此类患者疗程长,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社区医务人员上门服务必须主动、热情询问病情,平时注意同患者谈心、交流,向患者介绍国内先进诊疗信息,适当讲述一些患者生活周边久病治愈的案例,缓解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可通过开导、安慰和解释等方式,有效的帮助糖尿病患者消除一些消极情绪,树立治疗信心。

3.2知识指导

许多患者对糖尿病治疗知识一知半解,把此病看成一种不治之症。每次面访时候,要了解患者用药、饮食、运动、血糖自测等着方面,通过综合评估,根据患者目前病情情况变化,有针对性讲解,使患者对自己的治疗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目的性宣教糖尿病知识,可以让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的了解来消除患者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或者误解。

3.3饮食指导

在饮食宣教时,有部分患者长期形成的饮食种类及习惯不同,同时多合并多系统疾病如冠心病、慢性肾病等,因此应根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来宣教,减少抵确心理。但是控制总热量,人体每日需要的总热量实际上应该是每天摄入的总食量。要求患者做到均衡饮食、定时定量、食要限量、随身携带零食,考虑每一个糖尿病患者生活习惯、季节、区域等因素,有针对性建议吃什么、吃多少及进餐时间的方案,让患者容易接受,达到治疗目的。科学、合理、正确的饮食习惯,可以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3.4运动指导

适当的运动可以使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促进血中葡萄糖利用,改善血液循环,使血胰岛素水平下降,有助于降血糖,减少降糖药物用量,减少副作用发生,达到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状态的目的。在身体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每周间隔进行四次的运动,血糖变化较大者,运动前检测血糖,宜在餐后30分钟到1个小时开始,每次达到30分钟的有规律的运动,一般采取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跑步、快走、游泳等。运动强度可以用最大心率衡量,运动时应达到的最大心率=50%[最高心率-基础心率]+基础心率,最高必率的计算公式为:最高心率=220-年龄。建议50岁以上人群中等强度运动应达到的心率可以用170-年龄来估算。

3.5用药指导

通过有针对性、个性化的用药知识指导,以及各种监测、注射等技术操作方法,要求患者严格把握剂量及注意事项,不能随便更改用药量或间隔用药的现象,使患者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方法,掌握药品的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提高社区治疗的效果,更好的自我控制病情。同时,防止乱用土方、秘方等现象,以免影响治疗。

3.6皮肤护理

由于受高血糖状态的影响,而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皮肤的微生态失调常易出现皮肤疾患。最常见的皮肤感染有疖、痈、蜂窝织炎、各种癣病,如不及时治疗,精心护理,可能引起败血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故应指导患者无论在室内或室外不应赤脚行走,保持皮肤清洁非常重要。如发现红肿、水泡或损伤等异常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切勿随便自行处理。

总之,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作用非常重要,社区医务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大力开展糖尿病教育,并进一步加强心理治疗的力度,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改善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87

[2]周瑾,王仲迪.老年糖尿病用药依从性差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12-13

作者简介:李妙攀(1985.04-)  民族:汉籍贯:广东中山学历:本科职称:主管护师

研究方向:全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