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理论防治急性胰腺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6
/ 4

基于“治未病”理论防治急性胰腺炎

谭佳雪[1],姚常柏[2],张富尧[3]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摘要:中医的"治未病"理论源远流长,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套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多个方面的全面理论体系。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一种普外科门诊较普遍的消化疾病。该病的治愈率较低、病程较长、治疗费用较高且容易复发,然而中医防治 AP 的方法多样、副作用小、患者耐受度高,将"治未病"的理念融入到 AP 的防治过程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在未病时,可以通过避免诱因、控制饮食、调整情绪以及使用单味药和中药复方预防 ERCP 术后胰腺炎等方式,防止疾病的产生和发展;在已病后,可以通过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配合灌肠、穴位贴敷等方式采取精准治疗;病愈初,可从扶正、调和肝脾等多方面调摄,以期病不复发。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防治;治未病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由众多因素引发的胰酶过度激活,从而造成胰腺组织炎症反应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并伴随多个器官功能受损的疾病[1]。近年来,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率呈现出增长趋势,患者的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临床治疗过程也相当复杂,病死率甚至高达 5%~10%[2]。《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典籍之作[3],"治未病"的观念在疾病预防和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和早期诊断,可以有效地降低急性胰腺炎(AP)的复发风险,减少其不良影响,从而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急性胰腺炎的病情错综复杂,发病迅速,进展快速,且复发率较高,因此,提前预防其发生显得尤为关键。所以,我们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主要观点作为依据,进一步研究急性胰腺炎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里, AP 的具体疾病名称尚未被详细记载。然而,依照病人的具体病症,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腹痛”、“胃脘痛”、“脾心痛”等不同的类别。当前医学研究普遍认为,引发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因素包括胆道系统疾病、高脂血症、过度饮酒、药物和饮食对胰腺的损害等[4]。其发病过程相当复杂,通常是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5],这包括胰腺自身消化理论、炎症因子理论、肠道细菌位移理论、胰腺腺泡内钙超载理论、细胞死亡理论、微循环问题等[6]

关于 AP 的病因病机,我国传统中医的普遍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饮食内伤[7]。过度摄入生冷、油腻、酒精和辛辣食物,可能损伤脾胃,引发湿气和内热。其次,七情内伤[2]。当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可能阻碍津液流通,进而引发肝胆郁结,影响脾胃。第三,外感时邪[8]。当"六淫"邪气入侵时,可能会导致湿热在结肠和腑脏内积聚,进而引发中下焦脏腑功能紊乱,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及中焦宣泄受阻,腑气不畅。最后,胆石、虫积、创伤[9]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实邪阻塞,气机不顺,肝胆疏泄失常,湿热郁结在中焦。急性胰腺炎的病程常常反复不愈,让患者深受其折磨,而大多数患者对此病的了解却相对匮乏。因此,除了采用药物治疗外,借助“治未病”的理念来引导患者进行自我预防、调理和保养等措施,对于病情的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 未病先防,扶助正气

"未病先防"的理念是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对可能导致疾病产生的各种因素进行干预,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防止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胆囊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异常是胰腺炎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过度进食[10]或长期大量饮酒的习惯[11]等不良饮食方式可能会引发胰腺炎,情志不舒、外感时邪及劳作等也可诱发胰腺炎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对于胆道疾病进行积极的治疗,预防胆道感染,保持饮食节制,生活起居规律,适度的劳逸结合,调节情绪,以及对其他可能引发急性胰腺炎的疾病进行积极治疗,例如高脂血症和低血压等,都可以有效地防止急性胰腺炎的发生[12]。另外,一些研究已经揭示,中医药如芒硝、大黄、丹参[13-14],以及中药复方清胰汤、大柴胡汤、柴芍承气汤、参附注射液等[15-][16][17][18][19][20]在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们可以显著降低 ERCP 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并且还利于减少血淀粉酶恢复所需的时间以及腹痛和腹胀症状消失的时间,进而推动 ERCP 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康复进程。

  1. 既病防变,辨证论治

“既病防变”,在我们已经患上某种疾病的情况下,依据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来预测疾病的进展,在疾病继续恶化前采取干预性治疗措施。叶天士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是中医既病防变原则的核心部分,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2.1急性胰腺炎的传变规律

急性胰腺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是因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促使胰腺内的胰酶被激活,从而对自身的组织进行消化和破坏。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局部的出血、水肿,甚至坏死,并且还会伴随着其他组织和器官的损害

[21]。因此,我们需要在早期就积极诊断和治疗急性胰腺炎,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恶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急性胰腺炎的病机演变特性在于腑气不畅,主要由气、血、湿、热、瘀、毒等在中焦的阻塞引起,从而导致肝的疏泄失衡、脾胃的升降功能紊乱、肠的传导失常以及肺的宣降失衡 [22],这表现了在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腑实热结、瘀毒互结、内闭外脱等病机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

2.2急性胰腺炎的辨证论治

目前对于急性胰腺炎的辨证分期,尚无统一的标准,主要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来进行诊断和分期治疗。梁丽俊等研究表明,急性胰腺炎在最开始主要是气滞邪壅,随病情发展,主要表现为肝胆湿热和热结腑实,而在恢复期,大多数情况下是瘀毒伤正和肝脾失调[23]。贾云飞将急性胰腺炎分为肝气郁滞、腑实热结、肝胆湿热、毒瘀互结及内闭外脱证等,恢复期则分为肝郁脾虚、气阴两虚两种情况[24]。急性胰腺炎的典型表现是突然出现的持续性剧烈上腹痛,常放射至背部,并伴随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呕吐后疼痛并未减轻,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率加快、血压降低、尿量减少等休克症状。对于严重脱水和老年患者,可能出现精神状态的改变。一些研究发现,四逆散加减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散结、缓解急痛的作用,能有效缓解肝郁气滞型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另外,周颖等人[25]的研究表明,通过口服胰安汤 1 号,能够达到疏肝理气、通里攻下的效果,与单纯的西医基础治疗相比,对于肝郁气滞型胰腺炎的治疗效果有显著的提升。若肝气长时间郁结不畅,可能发生郁结化热的情况,造成湿热停滞,进而引发肝胆排泄不顺畅,胆汁和胰液流动受限,从而转化为肝胆湿热,这是急性胰腺炎病情恶化的首要病机之一。有研究表明,大柴胡汤能够推动胆汁排泄[26],从而有效地减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症状,提升预后效果,避免疾病从少阳证向阳明证发展[27]。如果处理不当,病况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临床上呈现痞、满、燥、实、坚等阳明腑实证的特征[28]。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不通则可能导致腹痛。可以选择大承气汤为主要方剂来通腑泻热,利湿通便。王晖等人的研究发现,采用大承气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去治疗急性胰腺炎,能够显著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提高治疗效果[29]。当急性胰腺炎发展到严重阶段,病况会进一步恶化,热入营血,热从毒化,毒淤互结,最终导致弥散性血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30]。蒋益泽等[31]提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具有活血化瘀、缓解腑实功效的桃仁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更显著。如果病情发展至极盛期,可见内闭外脱,病人状况危急,常伴随意识障碍。此时应采取益气养阴、回阳救逆的方法,可以使用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32-][33][34][35]

2.3其他中医治法

急性胰腺炎除了采用口服中药治疗外,还可以考虑其他中医特色疗法,如灌肠、穴位贴敷等。

(1)中药灌肠 通过中药灌肠,可以利用中药的渗透效果来激活胃肠的蠕动,有效减少胃肠内毒素的吸收,进而有助于缓解胃肠胀气和内脏器官的水肿状况。研究表明,中药灌肠疗法的效果主要归因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产生局部药效,发挥肠道透析功能,保护肝脏,以及产生全身治疗效果[36]。韩瑞等[37]运用大陷胸汤进行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研究成果显示,观察组在白细胞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彭艳等[38]采用大黄灌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研究发现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说明大黄灌肠对于缓解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症和提高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2)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能直接刺激穴位,经过皮肤吸收,使药物能集中在特定穴位,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病症。姚小燕等人运用通里活血散贴在神阙穴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恶心、呕吐、腹胀和腹痛等消化系统指标明显改善[39]。杜红霞治疗急性胰腺炎以大承气汤加减方进行贴敷,研究发现炎症指标恢复时间、临床症状积分以及总疗效均超过对照组[40]。另外,雷家慧等人[41]则采用包含黄芪、苍术、白术等中药粉末和乳剂型基质制成的理气膏来应对急性胰腺炎。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胰腺微循环,减轻腹痛,并推动胃肠功能的修复。

  1. 病后防复,调整体质

病后防复,是指在疾病即将痊愈或已经痊愈时,采取措施避免病情恶化或再次发作。在急性胰腺炎的恢复阶段,人体会呈现出正气较弱,但邪气并不强烈,即正虚邪恋的病情,主要的病机包括肝脾不和、气阴两虚等。肝脾不和证是由于邪气已消,正气逐渐回升,但脾胃却受到损害,土虚木克,可以选用旋覆代赭汤[42]扶土抑木,疏肝泻肝及健脾补中。如果出现脾阳虚衰的症状,如脘腹胀痛、疲乏、四肢发凉、苔腻等。治疗方法是温阳散寒、缓解疼痛,可以使用大建中汤[43]

,以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复发。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症状包括胃隐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唇干,苔少,脉细等。热邪损伤胃阴,邪去正虚,余热未散,气阴两虚。黄海涛[44]认为,在恢复期病患普遍出现气虚、阴虚和纳呆等症状,治疗的主要方向是调整患者的体质,常用的方法包括益气健脾、益气养阴或滋阴清热、活血化瘀等。可使用的药方包括有桃红六君子汤加味、增液承气汤、沙参麦冬汤加减等,以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再次发作。

结语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尚有许多不明确的地方,其病程常常拖延,且容易反复发作。"治未病"的理念,深远而前瞻,正在逐渐被公众认识、接受和重视。中医的"治未病"思想,运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预防和调理,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原则。如果能够广泛将"治未病"的理念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对于减少AP患者的发病风险、缓解患者的病情以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非,曹锋.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1,41(07):739-746.

[2]张声生,李慧臻.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11):2052-2057.

[3]李如辉.关于《黄帝内经》学术地位的再认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04):283-285.

[4]杜奕奇,陈其奎,李宏宇等.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9年,沈阳)[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12):2706-2711.

[5]孔雷,韩天权,汤耀卿等.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4(12):64-66.

[6]冯小萌,王原.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0):26-30.

[7]周秉舵,徐亭亭,王宏伟等.试述急性胰腺炎的中医治疗[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01):99-101.

[8]王伏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近况[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61-64.

[9]黄诗勤.加味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40例[J].河南中医,2013,33(07):1151-1152.

[10]李慧滔.慢性胰腺炎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09):51-52.

[11]窦维佳,周林,吴开春.慢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1):1180-1183.

[12]何淑芳.浅谈胰腺炎的预防和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06):176.

[13]王苏丽,周毅,姚茹等.大黄保留灌肠预防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2,20(12):545-547.

[14]韦良宏,陈海东,宁琳等.丹参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微创医学,2014,9(03):284-286.

[15]单连云,朱本贵,时桂芹等.柴芍承气汤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7):2120-2121.

[16]侯延平,郭玉青,谭明仪.利胆排石汤对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术后急性胰腺炎防治作用的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8(06):32-33.

[17]王实,赵秋枫,戴一杨等.中药清胰汤对ERCP术后胰腺炎预防作用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0):2276-2278.

[18]熊伟,陈峰,董科等.参附注射液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04-1906.

[19]张廷凯,郭东梅,李启菊等.清胰汤灌肠对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的预防[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2,20(06):269-270.

[20]刘存根,冷大跃,刘欢等.清胰汤预防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所致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07):607-610.

[21]尚精娟,李敏虹,陈国雁等.承气化瘀方灌肠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12):2198-2200.

[22]杨晋翔,韩海啸,张学智等.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思路[J].北京中医药,2008(05):348-350.

[23]梁丽俊,吴尧,高伟等.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辨证治疗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4,32(03):190-191.

[24]贾云飞. 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25]周颖,李荣祥,潘万能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06):461-462.

[26]范恒,李小慧,石拓.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32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2(08):18.

[27]王传兰.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32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01):58-59.

[28]陈海龙,关凤林.阳明腑实证本质的现代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04):353-355.

[29]许才明,陈海龙,刘哥良等.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在急性胰腺炎防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08):1408-1410.

[30]李筱颖,刘凤斌.从滞、热、瘀论治急性胰腺炎[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04):555-556+602.

[31]蒋益泽,罗波,王绍明等.桃红承气汤配合西药治疗急性胰腺炎120例[J].四川中医,2011,29(07):63-64.

[32]刘华,万荣,周姝等.参附注射液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03):473-474.

[33]肖志英,朱军华,何静等.参附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IL-1、IL-6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05):806-807.

[34]郭莲怡,金旭鹏,李舒.参附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浓度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7(03):298-299.

[35]李雷,王桂敏,夏庆等.益气救阴法在重症胰腺炎早期多器官中的抗氧化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06):355-358.

[36]孙武,刘宝清,杨成城等.中医外治法在急性胰腺炎防治中的运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8(02):200-204.

[37]韩瑞,谢晴,苏世平.大陷胸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04):710-712.

[38]彭艳,王学虎,周发春等.大黄灌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PCT、IL-6、TNF-α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7,42(09):1166-1170.

[39]姚小燕,赵亚,康晖等.神阙穴敷贴影响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动力的价值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3):61+63.

[40]杜红霞.大气承汤加减制作的穴位贴敷联合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鄂州大学学报,2017,24(06):110-112.

[41]雷家慧,王会芳,熊丽华等.理气膏穴位贴敷疗法在治疗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9):17-18.

[42]浦江晨,俞婴敏.旋覆代赭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2):2947.

[43]李葆华.大建中汤的临床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05):54.

[44]黄海涛,王学友.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况[J].中国临床医生,2006(09):43-45.

 


作者简介:谭佳雪(1996-),女,黑龙江宁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普外科专业。

通讯作者:姚常柏(1964-),男,辽宁沈阳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 临床普外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