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诊辨证论治眩晕临床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3
/ 2

中医急诊辨证论治眩晕临床探讨

胡云斌

武胜县中医医院  急诊科       四川广安    638400

摘要:目的:对中医治眩晕的急救辨证功效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选取60例眩晕患者入组开展研究。对患者的随机实施分为中西医组,分别采用中医急诊辨证施治和西医常规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中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较高,不良反应率3.3%,明显较低,P<0.05。结语:中医急救辨证治疗眩晕效果好,全性高,应提倡使用。

关键词:中医;急诊;辨证施治;眩晕

引言:

眩晕是一种人们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眩晕的产生与多个医学学科有关,是一种以主观感受为表现的疾病,所以根据其实质内容的不同眩晕有真假的区别。就患者发病情况来看,眩晕往往都是突然出现,发病非常峻急。治疗后可能好转甚至消失,但过一段时间会再次复发【1】。这也对很多患者造成严重的困扰,对生活和工作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甚至造成一些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眩晕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某种症状表现出来的其他疾病,或者仅仅是先兆。所以需要医生对患者展开全面诊断,及时发现疾病更尽早开始治疗。西医治疗眩晕,一般采用镇静、营养支持等手段,是有效缓解眩晕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一方面患者在持续用药后容易出现不良反应【2,治疗后容易复发,很难真正有效根治。我国传统医学在治疗眩晕方面也有众多方法,为了就中医急诊辩证治疗眩晕的效果有更深刻的认识,我院展开此次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20228月至20236月的60名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与研究中随机将患者分为参考组,一般数据如表1,组之间不存在差异P>0.05

组别

n

性别(n)

年龄(岁)

病程(年)

男性

女性

最小

最大

平均

最短

最长

平均

中医组

30

17

13

21

80

52.6±5.4

0.3

4

19±0.3

西医组

30

16

14

22

78

52.2±5.1

0.2

4

2.1±0.4

P

>0.05

>0.05

>0.05

1.3 方法

两组病人按不同的分组分别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

西医组病人的治疗方法如下:为患者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注射液(遂成药业;H41021181)。此外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营养神经、促进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中医组病人的治疗方法如下:首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疾病予以分型,然后再针对不同证型予以辨证施治。具体地说,对于心脾血虚型眩晕患者,提供黄芪77;对于风火上扰型眩晕缓和,为其提供夜交藤8g、钩藤10g、天麻10g;凡痰浊中阻型眩晕者,供给半夏7g,天麻7g,白术10g;对阴虚阳亢型眩晕患者,提供枸杞子105;对于神经亏损型眩晕患者,为其提供熟地10g、菟丝子6g、龟角胶6g;对于中气不足型眩晕患者,提供人参55克。将药材加水煎汤取汁服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

1.3 观察指标

1)对比治疗效果。(2)对比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全部的统计分析工作,都是借助SPSS20.0来实现的,分析过程中,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分别实施t检验/x2检验,以P<0.05为显著判定依据。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中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偏高,P<0.05

2 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中医组

30

19(63.3)

10(33.3)

1(3.3)

29(96.7)

西医组

30

15(50.0)

9(30.0)

6(20.0)

24(80.0)

P

<0.05

2.2 不良反应

中药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率为3.3%,明显偏低,P0.05

3 不良反应率对比

组别

n

胃不适

嗜睡

血压升高

不良反应率

中医组

30

0(0.0)

1(3.3)

0(0.0)

1(3.3)

西医组

30

2(6.7)

2(6.7)

1(3.3)

5(16.7)

P

<0.05

3讨论

眩晕是一种引起病人的病人主观感知性疾病。病人本身也会有知觉,或者是环境的旋转感比较明显。有些症状较轻的病人,在静止性闭目便便后,可能症状就会消失;症状较重的患者,甚至无法睁开眼睛。另外,有的患者还会同时出现头晕、易疲劳等症状。很多时候人们会将头晕和眩晕相互混淆。头晕目眩的多的感觉,而头晕目眩的重点在于环保方面的运动性。

很多疾病都会导致眩晕的出现,比较常见的疾病有脑血管病、颈椎疾病等。有研究资料显示,在出现眩晕症状的老年病人中,6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疾病,50%的人存在高血压。所以很多时候眩晕都是合并症状表现出来的其他疾病。但是也有的眩晕是一些疾病的前兆症状。所以临床上治疗眩晕,必须要对患者导致眩晕的原因展开深度分析,找到确切原因治疗才能够实现更好的疗效。但就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而言,通过给病人提供镇静药物,同时结合营养神经等方法,改善症状是重要的。这样的治疗尽管能够对当下的症状有效的缓解,但是治疗后过段时间很可能就又会复发,难以真正有效的根治。西药同时不停地吃

,还容易出现种种不良反应。

按照我国中医理论,眩晕的产生原因与饮食内伤、失血劳倦、体虚久病等多方面原因有关,导致患者的风火痰瘀、精亏血少。对于眩晕的治疗,中医强调以补肾填精、清利湿热为治疗的主要原则。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不同表现,对患者实施有效的辨证,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治疗,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本研究严格按照中医对眩晕的分型原则,对中药组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并分别开出不同的方剂,在临床上均有不同的应用。从治疗效果上看,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5.0%,这充分说明在眩晕治疗中运用中医辨证疗法,效果十分显著。而且不良反应仅有3.3%,这相对于西医组病人13.3%的不良反应率同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综上,对于眩晕患者的中医急症辨证施治,有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应予以普遍普及。

参考文献:

[1]沈洪雨.中医急诊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02):4-5.

[2]杨青珍.分析中医急诊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5):14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