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文化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2
/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文化建设

秦廷国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 100036)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引领作用。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要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夯实全民族全社会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贯穿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使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塑造有特色的学校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生动鲜活,内涵更加丰富深刻,更好地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三、弘扬革命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革命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比如建党时期的“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精神;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抗美援朝精神等等。正是有了这些催人奋进的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与革命事业才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立足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在激扬信仰力量、凝聚价值共识、淬炼思想自觉、优化舆论环境中不断厚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红色底蕴,在新征程上新语境下创新方式方法,引导人们深刻体悟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使之始终成为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融入革命文化,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激发奋进力量,实现成长成才。

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不断增强传统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用优秀传统文化丰润学生德性成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