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7
/ 2

积极心理学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刘进招

东莞市企石中学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去了解中学生自伤行为的现状,探讨其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功能机制;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制定适合自伤行为学生的团体辅导方案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对生命意义的积极体验,建立积极认知,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从中发展积极行为,找到一种更加健康的方式来替代自伤行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自伤行为

一、引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1]。2016年颁布的《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进一步指出,心理教师要通过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除心理困扰[2]

近年来中学生自伤行为十分普遍,需要积极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其发生。因此,如何提升学生负性情绪管理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积极乐观、坚韧顽强的心理品质,使学生真正具有内在的能力去面对困难,从而减少自我伤害的行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

二、核心概念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优势与幸福的一门心理学科,是一门关于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组织与文化的科学研究。它不仅可以修复缺陷,更主要的是塑造心理力量、灌注新的希望,从而增强心理力量[4]

(二)团体心理辅导

它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相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互相观察、学习和体验来认识、探索、接纳自我并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过程[5]

(三)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又称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是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想法的情况下,故意做出的损害自己身体组织的向内攻击行为;它的核心功能是情绪管理障碍,目的在于缓解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6]

三、活动回顾

(一)采用问卷调查,筛查有自伤行为的学生

1.问卷调查1。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本校初二级学生进行筛查,共筛出157人。然后,对这些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同时找对应的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家长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其中发现有好多学生对问卷内容的解读有误解,因此根据他们的共同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内容解读,统一对问卷的理解。

2.问卷调查2。同样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这一次是对第一次筛查出来的157人进行筛查,最后筛出33人,确定为参加团辅的人员。

3.访谈调查。在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学生所在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进行现场面对面的访谈,深入了解自伤学生的行为表现、原因,了解学生情绪管理的特点和个体心理特点。

(二)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1.团体心理辅导目标。深入了解本校初二级自伤行为的现状,探讨其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功能机制,制定可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对生命意义的积极体验,建立积极认知,在团辅中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从中发展积极行为,找到一种更加健康的方式来替代自伤行为,以达到减少学生自伤行为次数,甚至消除其自伤行为的目的。

2.团体心理辅导大纲。(如表1所示)

表1                      

团体心理辅导大纲

阶段

单元名称

活动目的

团队建立

赋能生命

积极成长

成员问相互认识,建立团体归属感,澄清期待,制定团体规范。

对自伤行为干预之自伤的认知

积极体验

(伤痛在呼喊)

进一步增进团体之间的相互了解,分享过去,对自伤行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更深入的了解成员的自伤行为,分享其原因。

对自伤行为干预之情绪管理训练

积极情绪管理

探讨面对困难时的情绪感受,如何倾听与表达情绪

帮助学生学会情绪管理的对策和表达情绪的方法

对自伤行为干预之应对技巧训练

积极应对

有意识的管理情绪,找到替代自伤的方式。

赋能生命,

积极成长

积极优势力量

寻找优势,运用自己的优势,提升自信心,增强心理力量

效果的巩固和结束

积极行动

回顾历程,给予鼓励和祝福,做更好的自己

  1. 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以60分钟为例,如图1所示)

4.团体心理辅导带领。在活动前期,主要由心理老师带领,针对学生的自伤行为和负性情绪管理,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设计团辅活动。

前期活动结束后,结合前期活动经验,由心理老师根据活动目标进行拟题,由科任老师或班主任结合自己的授课特点和兴趣爱好来选题、备课、上课。这样既可以积极发挥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的优势特长,又丰富了心理团辅活动的内容、形式;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又提升了学生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四、综合结论

(一)积极关注、科学应对自伤行为,使自伤行为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下发生积极的改变。

1.积极关注自伤行为。目前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不容忽视,自伤的因素也非常复杂,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发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目前还不能证实具体哪种因素占主导地位。也许自伤行为对个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同时也对个体身心产生巨大的伤害,虽然自伤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自杀,很多研究发现,自伤可能是自杀过程的一个点。这就迫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对这一行为提高重视,加强防治。

2.科学应对自伤行为。一旦发现学生有自伤行为,先要冷静下来,进一步了解该行为发生的原因、意图、结果,切忌急躁、暴力、忽视等消极应对的办法,必要时向专业人员求助。迅速成立“一人一案一团队”互助小组,在学习和生活中互帮互助,定时、及时向班主任汇报情况,同时做好长期跟踪、定期谈话工作。

3.积极作用。经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学生更乐于表达情绪、善于发泄负面情绪,在语言、面部表情、眼神、声音和用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①在平时交谈中使用的积极语言丰富了许多;②面部表情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再一直低着头不敢看老师,偶尔与老师有眼神的对望、交流,而且眼神有了一些光彩。不再什么都“无所谓”,有很多同学在穿衣、外表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③在团体辅导活动的绘画中,看到他们在颜色的选择上也发生了改变,以前总是喜欢挑黑色的画笔,后来看到他们喜欢用彩色的画笔了,画出来的画有了很多的颜色。④在团辅活动中发言的声音也变大了,用词方面也变得比较积极了,由此可见他们的心境状态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对缓解自伤行为有很大的帮助,找到了一种更加健康的方式替代自伤行为。

(二)团体心理辅导对自伤行为的积极作用

大多自伤行为学生都因消极情绪管理不当而实行自伤,而个体对消极情绪的宣泄越多,那么他对消极情绪的体验就会越弱;而初中学生情绪体验强,但情绪表达比较弱,这样就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团辅活动刚好为他们提供了情绪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不仅对自伤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习得了情绪管理的技巧,在人际交往、安全感、自信心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提升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就像一个社会生活的实验室,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理解、关爱、信任的情景,成员之间在活动中互相观察、互相模仿、互相学习新的行为,从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2.提升了安全感和自信心。在同质性团体里,学生更加容易找到共性,他们在别人和自己有相同的问题时,彼此就会产生共鸣,不再以为只有自己才会这样,因此降低了他们因自伤行为带来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提升了安全感和自信心,找到了一种更加健康的方式来替代自伤行为。

3.提高了情绪管理的能力。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提高了学生情绪管理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团体心理辅导,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和对生命意义的积极体验,虽然还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自伤行为,但确实减少了学生自伤行为的次数。

五、反思与探究

(一)反思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第一,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提出多个教学路径,教学实践中如何加强应用性研究和实操性研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来更好地服务学生。第二,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如何构建“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模式等。第三,在活动设计和实施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活动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精准,对活动规则的说明还不够准确、清晰,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第四,有些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仅靠团体辅导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特殊问题,还需要根据个体差异、具体问题及时采取个别咨询,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到个别学生,共同成长。第五,参与团体辅导活动人员的选择局限性比较大,被试来自于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个年级,且被试的人数过少,评估方法单一。鉴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对结论可推广范围局限性比较大。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被试的范围和人数。第六,被试学生升入初三后,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多和升学压力的增大,不仅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受到限制,还有一个学生在中考前两个月退出团体,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第七,由于带领者的技术、经验有限,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有待提高。

(二)探究

自伤学生的认知、情绪、行为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辅导后的效果究竟能持续多久还是一个不确定的答案。为了更好的评估团体辅导的效果,还需要继续追踪学生后续的自伤行为。建议团体干预效果测评时间分别在前测、后测、1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追踪,观察团体产生的效果,这样得出的结论信度会更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2012.

[2]《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2016.

[3]唐杰,马颖,郭勇等.广东省中学生情绪管理与自伤行为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4.

[4]江光荣、于丽霞、郑莺等,自伤行为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J].心理科学进展,2011.

[5]候丹. 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应用[D].石河子大学,2019.

[6]朱金凤.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信心的促进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