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3

浅析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

徐蓓

武昌理工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9

摘要:“随着工业化迅速发展与城乡体制持续改革,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内涵和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作为‘能动的主体’嵌入中国式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半工半耕”劳动模式”,加之农村女性自我意识不断提高以及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农村女性劳动重构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出台多项利于农村女性劳动重构的政策,《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提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妇女事业发展,先后制定实施了三个周期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为优化妇女发展环境、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强调,“促进妇女平等就业,有利于推动妇女更加广泛深入参加社会和经济活动,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力”;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在此基础上构建“互联网+”女性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农村女性对家庭照料、子女教育、家庭开支和社会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鉴于此,文章从农村女性劳动现状出发,进一步分析农村女性劳动重构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女性劳动重构的提升路径,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女性的自身发展,而且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社会和谐发展也产生了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村;女性;劳动力

1 农村女性劳动现状

农村女性的劳动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一是由农业生产衍生而来的农业雇工,对负有家庭照料主要责任、不能进行长时间生产活动的农村女性是较合适的劳动选择;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比重逐渐上升,这为农村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女性选择到超市、商场、饭店等服务业就业,不仅能满足农村女性基本生活需求,也为农村女性拓宽了就业空间;三是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农村女性劳动重构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2 农村女性劳动重构的影响及负面影响原因分析

2.1 农村女性劳动重构的影响

2.1.1 微观层次—个人

一是农村女性经济独立实现,家庭地位显著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为减轻家庭经济压力,进入劳动力市场,农村女性在实现经济独立的同时也拥有了更大的家庭决策权,其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加之大部分农村女性的丈夫在外务工,丈夫在家庭中缺位,这更加凸显了农村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二是农村女性自主意识加强,自我价值提升。农村女性劳动重构使其更具独立意识与自主意识,不再依赖丈夫与家庭,不再满足于家庭妇女从事农业耕作的角色定位,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农村女性劳动重构过程中用实际行动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三是农村女性劳动负担加重,自我发展受限。一方面,在农村女性劳动重构过程中,农村女性需同时承担照料家庭、农业生产及家庭劳动等多方面的责任,在多方压力压迫下,其劳作时间明显增加,劳动强度显著加大;另一方面,农村女性劳动重构并没有使得农村女性从农业生产与照料家庭中脱离,表面上看似实现经济独立,实则向“既主内,又主外”方向演变,家庭责任加重,加之农村女性自身专业技能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女性只能选择到福利保障差、上升空间较小的企业或公司工作,农村女性的发展收到一定限制。

2.1.2 中观层次—家庭

一是增加家庭收入,促进家庭发展。农村女性劳动重构增加了农村女性对家庭经济方面的贡献,同时,农村女性就近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生活成本,进一步促进家庭发展。

二是家庭成员得到照料。在农村,对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照料任务主要由女性负责,若女性外出工作,家庭成员照料水平将会下降甚至得不到照料。而农村女性就近就业,尤其是从事移动互联网职业,能自由支配时间,兼顾照料家庭责任与进行有酬劳动。

三是重视子女教育,增加教育投入。由于大部分农村女性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能不过硬,农村女性在劳动重构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这使得农村女性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进而更加重视子女教育,并增加教育投入成本。

2.1.3 宏观层次—乡村、国家

一是填补劳动力空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由农村前往城市务工的劳动人口越来越多,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而农村女性劳动重构可以填补农村劳动力外流带来的劳动力空缺;另一方面,农村女性就地就近就业,能够推动乡村产业与经济发展,同时为家庭发展、农业生产、乡村治理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是农田荒置,粮食产量减少。一方面,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业收入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产活动产生抑制效应,加之农村女性丈夫外出务工、老人劳动能力弱,农业劳动力十分短缺,进一步导致农田被荒置,粮食产量减少。另一方面,虽然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较好的劳动稳定性,但非农就业能快速提高劳动资本量,尽管部分农村女性劳动重构过程中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由于从事非农劳动获得的收入远高于农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收益,大部分农村女性将精力放在非农劳动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农田耕种也受到一定影响,粮食随之减产。

2.2 农村女性劳动重构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传统性别观念等不利因素阻碍着农村女性劳动重构进程,这些不利因素使农村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处于收入较低、工作稳定性较差、发展空间小的弱势地位,其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对农村女性劳动重构的负面影响进行原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时应将其劳动现状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具体如下。

2.2.1 家庭生命周期的再生产需求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家庭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一般可分为单身阶段、新婚阶段、满巢阶段、空巢阶段、退休阶段和鳏寡阶段六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生命周期的转变,家庭生活与发展成本日益增加,在新婚阶段面临买房、买车等压力,在满巢阶段用于抚养孩子的支出大大增加,为了缓解家庭压力,农村女性需要就地就近就业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2.2.2 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差异化对待

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差异化对待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针对同一类岗位,雇主认为男性与女性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因而更倾向于男性求职者。其次,在薪酬待遇方面,存在着许多显性或者隐性的性别差异化对待,许多女性劳动者真正获得的岗位并不与自身能力相匹配,这导致女性劳动者工资水平与男性相比普遍较低。最后,在职位晋升与职场发展中的性别差异化对待。由于生理差异及家庭原因,女性从业者工作的连续性较差,职业生涯也更短,加之领导或同事的不公正对待,更使得女性劳动者想向高职位发展困难重重。

2.2.3 传统性别观念与“家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

农村长期延续着传统性别观念并受“家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限制着个人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关注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和代际责任,“过日子”理念作为农民生存逻辑得到更好的诠释。农村女性从小被灌输这些观念,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在从事其它劳动的同时仍要以家庭为重,被捆绑在家庭琐事领域之内,进一步阻碍了农村女性劳动重构。

2.2.4 父权制下的性别分工

性别分工是在家庭内部分配劳动力资源的一种形式。父权制下的性别分工束缚着农村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或是在兼顾家庭照料责任的情况下,才有机会从事其它劳动。此种分工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女性的劳动重构。

2.2.5 家庭教育的“性别差异”投资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体力劳动是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和教育的效益转化程度,农村家庭显然更青睐对男性进行教育投资。由于“性别偏好”形成的重男轻女传统思想观念使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投资较少,而这种“性别差异”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农村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女性劳动重构与自身发展。

3 对策及建议

3.1 改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一方面,改善就业环境。首先,当地政府应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其次,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支持,给农村女性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提供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女性在劳动重构过程中的竞争力;最后,汇总就业信息资源,给农村女性劳动重构提供便利,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女性群体的就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制度,为农村女性劳动重构保驾护航。

3.2 转变传统观念

受传统社会性别观念与父权制下性别分工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男外女内”的分工模式,农村女性家务劳动价值容易被忽视,亟需转变群众传统观念。首先,宣传部门应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其次,充分考虑农村女性的权益和诉求,在实践中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3.3 减轻农村女性劳动负担

一方面,将家务劳动社会化。农村应开办儿童托管、老年照料、社区服务站等服务机构,将家务转移到社会领域,这有利于减轻农村女性的家务负担,使其更好地投入到个人发展中。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养老等服务的支持力度。一是优化农村公、私立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二是增加公立养老院的数量,同时要保证服务质量。

3.4 发挥家庭能动作用

一方面,发挥家庭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与利用家庭成员所辐射的人力资源,积极寻找可替代性、补充性资源,为农村女性劳动重构谋取发展空间,增强农村女性个人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家庭决策合理化。实现家庭决策合理化应从家庭整体利益出发,而农村女性劳动重构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增强农村家庭抗风险能力,促进家庭良好发展。

4 结束语

农村女性劳动重构不仅对农村女性自身有着重要作用,对家庭、乡村、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农村女性劳动现状及劳动重构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对负面影响进行原因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改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转变传统观念、减轻农村女性劳动负担及发挥家庭能动作用方面提出改善路径,这对推动农村女性个人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夏柱智,贺雪峰.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117-137+207-208.

[2]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EB/OL].(2021-09-27)[2021-09-2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EB/OL].(2019-02-21)[2021-02-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2-02-22)[2022-02-22].

[5]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在乡村建设进程中推动女性走向共同富裕[EB/OL].(2022-07-26)[2022-07-26].

[6] 白美妃.“客厅工厂”与“妈妈工人”———鲁东山县缝纫加工点的民族志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1):133-140.

[7] 王飞龙,姚凯文,刘炳文.水库移民家庭劳动策略研究[J].人民长江,2023,54(01):245-250.

[8] 刘玢.生命历程视角下中国农民家庭的劳动变迁———基于一个农民家庭37年的收支账本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3):41-54+156-157.

课题项目:2020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指导性项目“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研究”课题,立项编号为20G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