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科学衔接的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幼小科学衔接的路径探索

沈乐

西安高新区第五十一幼儿园 陕西西安 710076

摘要:科学做好幼小衔接需要家、园、校和社等多方面联动。在幼小衔接中,家、园、校和社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需要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发展提供支持。只有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为幼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做好幼小衔接。需要在观念和理念上达成共识,在教育行为上形成合力。幼小衔接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模式,更是一种思想和理念的转变。只有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都认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才能在实际教育行为中形成合力,切实做好幼小衔接。

关键词:幼小;科学衔接;策略

1新形势下幼小衔接的现状反思

1.1学科知识是主要的学习内容

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幼儿园入学年龄的提前,越来越多的大班幼儿被安排“超前”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然而,这种做法却引起了一些关注。首先,幼儿园和家长忽视了幼儿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德、体、美、劳”,把关注点放在了数学运算、拼音认读、识字写字和字母背诵上。这种做法使得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够全面,容易出现学习厌倦、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其次,幼儿的认知水平大多处于前运算阶段,并不具备进行复杂思维的生理条件。因此,将过多的学科知识灌输给幼儿,不仅容易引起幼儿的抵触情绪,还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许多幼儿园无视幼儿的发展特点,将语文、数学甚至英语这样的学科知识作为主要内容,有的难度甚至超过了小学一年级应掌握的水平。这不仅会让幼儿感到学习的压力过大,还容易导致幼儿在后续学习中出现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

1.2课堂教学是主要教育方式

随着教育的发展,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也在逐渐变化。然而,现在的幼儿园大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幼儿教育的方向。首先,幼儿园大班的活动变成了跟小学一样的场景。幼儿们需要坐在桌椅前,听教师讲授知识。这种模式让幼儿失去了本来应该拥有的自由和活泼。他们需要在这个年龄段就开始接受严格的规定和制度,这显然会对他们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幼儿进行着机械重复的练习,教师对幼儿进行灌输式、填鸭式的授课。这种方式会让幼儿失去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课堂化的教学方式成了大班的教学常态。一堂课上,教师需要面对多名幼儿,这样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忽略了对个别幼儿的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和兴趣爱好都不同,需要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而目前的幼儿园教育却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大班幼儿还不得不完成课堂和家庭“作业”,容易引起幼儿的对小学生活的焦虑。他们需要承受过重的学业压力,而这显然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2做好幼小衔接的策略

2.1注重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让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幼小衔接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幼儿的生活和环境中,有许多规矩和规则,这些规则的遵守是扮演不同角色的前提。幼儿教师应注重幼儿的终身发展需求,为幼儿良好素质培养奠定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教师应当渗透规则意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活动中的规则和事物发展的相关规律,掌握相应的规律。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发现相关规则和规律,让幼儿自觉遵守相关规则,遵循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特别是在幼儿体育游戏活动中,规则的遵守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幼儿无法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无法有效进行,也无法实现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幼儿教师应当在幼儿体育游戏活动中,注重规则的培养,让幼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也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2完善家园共育机制

首先,幼儿教育机构可以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讲解儿童发展规律与学习方式。这样,家长就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长轨迹,更加科学地指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从而解决家长的教育之困。其次,幼儿教育机构可以提供信息和指导,解读国家政策,举行亲子活动宣传幼小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做法。这样,家长就能够更好地了解教育政策和相关理念,更加科学地指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幼儿教育机构可以建立信任的关系,为每位幼儿建立成长档案并定期分析交流。这样,家长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从而更好地解决教育之困。第四,幼儿教育机构可以创设主导机会,邀请家长进课堂,为孩子组织教学活动。这样,家长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从而更好地解决教育之困。最后,幼儿教育机构可以指导家庭教育配合幼小衔接的实施,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样,家长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如何与学校配合,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从而更好地解决教育之困。

2.3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针对性方案

幼小衔接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它关乎着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是幼小衔接教育的基本前提。在组织幼小衔接教育时,需要有意识地对幼儿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幼小衔接教育需要从知识过渡、学习习惯过渡、心理过渡等角度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指导。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重点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强化幼儿的感知能力、亲身体验。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如听讲、注意力集中、自我管理等,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应重点从情感、态度和能力培养的角度进行设计和规划,保障能对幼儿教育效果进行全面创新,避免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脱节。在幼儿园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社交能力、创造思维等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总之,幼小衔接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全面考虑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和社交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4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差异

幼儿园和小学教室的特点有很大的区别。幼儿园的教室特点美观、情趣,同时也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小学教室只具有古板的座位。幼儿园的学习环境具有卡通趣味,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小学的座位难以吸引幼儿。幼儿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小学学习具有强制性,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除此之外,小学的学习具有强制性,不管学生的兴趣如何,都必须根据大纲开展学习活动。而幼儿园的学习则更加注重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不会强制幼儿学习内容。此外,幼儿园的幼师与幼儿具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需求和特点,而小学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少。在教学方法上,幼儿园的教师必须明确变化给学生产生的影响,改变教学方法,为学生入学做好准备。小学的教学方法则相对单一,教师主要按照大纲进行教学。

3结论

总之,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体验快乐、教师引导学生做学习活动的主人、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思维的转变,这些都是让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逐渐适应学校环境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丹,赵冬梅.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热点、主题和发展现状的可视化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1,43(03):132-138.

[2]裴长安,王一茗.我国幼小衔接研究二十年[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1(05):88-92.

[3]刘园园.案例式培训,开启幼小衔接家长课堂[J].幼儿100(教师版),2021(0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