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理论对翻译研究与实践的指导作用——以目的论视角下的日汉谚语翻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浅析翻译理论对翻译研究与实践的指导作用——以目的论视角下的日汉谚语翻译为例

曹婷

齐鲁理工学院 273100

摘要:翻译理论在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学派纷呈,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对我国的翻译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及释意理论为例,并在对目的论的概述中结合日汉翻译文本加以分析,认识并掌握主要的翻译理论,以期更好地进行翻译研究及翻译实践。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释意理论、日汉谚语翻译

一、引言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及翻译的目的论都属于翻译的语言学派,而释意理论则来自法国的释意理论派。前者“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法作用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从语言的使用技巧上论述翻译,认为翻译旨在产生一种与原文语义对等的译文,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上产生这种语义上的对等”[①]。而释意理论为避免同语言学概念混为一谈,特别对语言、言语、话语、篇章等作出定义。其认为语言和话语在同认知知识结合前可谓宏观符号,没有实际交际意义。释意理论强调翻译是交际行为,在交际中,译者翻译的应该是信息内容而不是语言。

本文在对三个不同的翻译理论进行简单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文本分析目的论视角下的日汉翻译策略,这对我们的翻译研究以及学习者提高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翻译理论概述

(一)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是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圣经研究及翻译专家,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奈达认为译者要把重点放在尽量以信息接受者所能理解和欣赏的形式来传译原文的意思。功能对等理论追求译文读者感受与原文读者感受基本一致。具体地说,就是要求译者翻译出在目的语中与源语言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包含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及文体对等理论[②]

(二)目的论

在对等理论盛行的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的创始人为凯瑟琳娜·赖斯。赖斯的理论总体上来说是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其实质是追求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功能对等,而她的学生弗米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提出了“目的论”。

目的论翻译成日语为「スコポス理論」,该理论将文本目的(skopos[③])放在首位。目的论具有三大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目的法则,简单来说就是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连贯法则又称“语内连贯”,即译文必须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能被译文读者所接受;忠实法则又称“语际连贯”,即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另外,忠实法则要服从于连贯法则,而目的法则为第一法则,是译者必须首先要遵循的。

目的论将翻译看作是人类的一种目的性活动,翻译时译者应当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实际情况,以读者为中心,从源语言提供的多种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

(三)释意理论

塞莱丝柯维奇是法国著名的口译专家、释意理论的创始人。其研究范围不仅限于口译,也扩展到了笔译、文学翻译、科技翻译、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释意理论不是通过语言学角度来解释翻译过程的。它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对文章的理解都不能只依靠构成文章的语言,需要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的结合。译者不能满足于翻译语言,因为文章的词汇相加总和并不等于意义,意义的产生有赖于译者认知知识的参与。

释意理论强调翻译是交际行为,在自然交际中,语言只是工具,因此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而不是语言。塞莱丝柯维奇把口译过程描述为三角形模式,如下图图1所示:

 意义

释               翻译

语言A……………………语言B

图1[④]

释意理论认为翻译必须经过理解、脱离语言外壳、表达三个步骤。如图所示,译者在听到或看到原文后先在头脑中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理解;第二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脱离源语言的外壳”,不拘泥于源语形式,例如口译的话可以利用数字、符号做载体,帮助回忆记忆中储存的交际意义,将其最想要表达的含义抽离出来;最后用最符合听众或读者的语言接受习惯来进行表达。

三、目的论视角下的日译汉文本分析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的应用范围可以说非常广泛,从非文学翻译到文学翻译几乎都适用。在这里,笔者选取了《我是猫》中文译本中一个谚语的例子,来探讨目的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縁は不思議なもので、もしこの竹垣が破れていなかったなら、吾輩はついに路傍に餓死したかも知れんのである。一樹の蔭とはよく云ったものだ」(夏目漱石『我輩は猫である』)

于雷是这样来处理的:“缘分这东西,真是不可思议。假如不是这道篱笆墙出了个洞,说不定咱家早已饿死在路旁了。常言说得好:‘前世修来的福’嘛!”[⑤]

通过查询日语词典,得知「一樹の蔭」的意思是:「同じ木陰に宿り雨を避けるのも、偶然ではなく前世からの因縁であるということ」[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需在充分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考虑文化差异,以最适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于雷没有拘泥于源语形式,而是考虑到了中文的表达习惯,创造性地译成了“前世修来的福分”,译法通俗易懂,符合目的论的 “目的法则”及“连贯法则”。从目的论的视角来看,此种译法采用的是意译、归化的翻译策略,以读者为中心,有效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实际上不论是日译中还是中译日,我们在翻译谚语、惯用语时,也可以学习、借鉴这种翻译方法,让自己的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四、小结

不论是专业的译员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翻译学习者,学习并掌握翻译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日常的翻译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不同领域、不同种类的文本,选择什么样的翻译理论至关重要。因为我们要在大的翻译理论的指导之下,去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这直接影响着译文的质量和效果。

另外,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尚且没有西方系统、完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研究西方的翻译理论,结合中国的翻译实践,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这对推动我国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9.

[2] 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45.

[3] 冯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本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8(12):74-75.


[①]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9.

[②] 冯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本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8(12):74-75.

[③] Skopos: 希腊语,意为“意图”、“目的”、“功能”。

[④] 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45.

[⑤](日)夏目漱石著,于雷译.我是猫[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

[⑥] 来源:https://www.weblio.jp/content/一樹の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