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教育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技工教育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解瑞

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

摘要: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是,工学一体化能融合工作与学习过程,改变教学路径不清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能提高教学效果及人才培育质量。

关键词:技工教育;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困境;路径

开展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是深化技工院校改革创新不可或缺要求,也是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实现其高质量发展必要手段,是技工教育主要特征。必须全面系统地进行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并遵循科学方法,创建合适的管理与教学模式,为技工教育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工学一体化是技工教育的历史传承

技工教育始于19世纪初英国,目的是为工业革命期间建造的工厂培养技术工人。19世纪中期,外国资本开始流入中国,慢慢积累当地官僚与公共资本,创建了官办与民办工业企业,出现大量产业工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五”的实施,尤其是156项重点工程建设,培养技术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在政府和行业层面上创办技术工人学校,在许多大中型国企中,需坚持“建厂要建校、开工先育人”原则,在一开始创办就应成立技工学校,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办厂先办校”是许多企业选择,形成“一厂一校”模式。创建的技工学校采用专业教育和企业岗位操作实训结合模式。

2009年,为落实有关精神,深化其改革,加速技能人才培养,人社部印发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在一些技工院校进行试点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提出工学一体化模式的技工教育。

因此,培养经济建设与生产技能人才是技工教育主要目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技工教育优良传统,学校教学和工厂实践培训密切结合是技工教育的标志。技工教育需牢记历史发展优良传统与独特特征,坚持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企业工业发展和生产所需人才。

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1.学生身份的职业化。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是不断变化发展过程,需考虑企业岗位需求,遵循学习规律、职业发展规律,以便他们从学习简单任务到复杂任务的进阶。工学一体化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初步学习和积累工作经验的平台,在达到在职学习和初步职业资格的学习目标后加以发展,使其能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获得适合复杂工作任务的特定功能知识,执行不规律学习任务,从“准职业人”成长到“职业人”发展历程。

2.学习目标的工作化。模式中学习目标是工作目标,既体现技工教育综合职业能力需求,又具有鲜明工作特征。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既有显性、可测量、可观察的工作标准要求,也含有隐性、不可测量的关键能力和经验成分,是具有专业内容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强化与能力目标相匹配的职业素养的相关要求,真正实现目标的工作化。同时,学习目标还要具有适度开放的空间,既不拘泥于当前学校或企业的技术或服务状况,又能充分体现出技能人才职业生涯成长的综合发展要求。

三、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意义

1.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技工教育即就业教育,最显著特征是职业化,最佳培养模式是“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学校即工厂,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徒弟”。工学一体化应从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从课堂到生产教学,从理论到实际教学。工学一体化模式下,学生能更多参与实际工作,加深对理论的了解,提前预知,锻炼实践技能,实现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无缝对接,发展良好职业道德和质量,适应社会及企业需要。

2.能深化院校改革创新。近年来,各级人社部门竭尽全力为院校提供政策、资金和项目,推动技工教育改革发展,但培养的一些人才无法满足行业需求。工学一体化是基于职业技能和人才培养标准,培养专业能力,整合工作与学习过程,培养技艺精湛人才,是新形势下促进院校可持续发展必要途径,也是技工教育主要标志及亮点。

四、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实施困境

1.教学条件不足。一体化实施需创设真实环境,要求学校的师资、设备、资源等对接生产实践,以便学生完成符合工作任务的学习任务。①技工院校老师大多来自高等院校,无实际经验,不熟悉企业生产过程与需求,对一体化组织和实施力不从心。②当前,技工院校人数多,设备等条件无法完全满足一体化要求,生产实践场地受工作环境限制,降低了工学一体化模式有效性。

2.产教融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工学一体化模式要素是“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强调学习和生产实践结合,要求企业全面深入参与职业规划、教学实施等人才培养。但技工院校目前存在政策支持不足、缺乏校企深度合作等问题。

3.企业为主体评价机制不健全。实施工学一体化时,由于教学内容方法更广泛、空间维度增加,所以需考虑企业生产要求作为评价标准,并注重过程性评价,使评价更困难。院校人才评价主体当前仍为学校,企业参与度低,人才培养、评价等机制不健全。

五、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路径

1.积极促进校企合作。经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联动等推广工学一体化模式,政策引导企业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促进企业和各类院校经常性开展活动,并在不同主体间建立技工教育联盟,加强互利合作。实行弹性学制,经工学一体、校企合作培养技师。组织技能人才相互交流,以促进工学一体化资源开发、设施共享、成果互认。建立合作机制,开展合作办学、人才供需活动。邀请学生参观合作企业,加强其职业体验,促进社会了解技工教育,并支持其发展。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放型课程体系。工学一体化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任务是制定学习目标,发展全面的专业技能和构建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培养符合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开放的专业课程体系更能满足多层次、多学科人才需求。由于不同行业、岗位、类别、层级的人才要求不同,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可以以不同方式构建课程体系。比如,可采用以项目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如汽车维修),由商贸类、工科类中高级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学习领域课程可用于技师培养;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如智能制造等领域),可采用模块化构建专业群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则可采用学习领域课程。

3.强化工学一体化师资建设。职业教育和构建师资队伍至关重要。①加强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能力。经校企共培等促进教师“持续专业发展”,保持师资队伍建设连贯性和稳定性。②完善双重教学制度,提高教学效率。积极推动教育培训资源融入“双元制”,改革学校与企业协同课程的教育机制,引入企业导师等参与课堂学习,建立双导师“实践案例、模范人物、重塑工匠”联合教育培训机制,提高育人效率。

4.加强一体化教学场地建设。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教学融入企业生产模式中,按企业生产环境打造一体化教学环境,既要有企业员工角色的情景建设,又要有教学场地企业化情景建设。一体化教学环境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因此需加大教学环境一体化建设,若实训室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需求,则要尽可能将授课教室安排在实训场地附近。为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岗位体验感,通过实验场所创设与岗位实际相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对于符合一体化教学要求的教室,学院要努力完善设施,定期维护保养,保证一体化教学质量。

5.建立技能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技能等级制度实行“谁用人、谁评价”,行业企业根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动态,调整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基于国家专业能力与行业标准的绩效评价机制,发挥用人主体作用。一方面,技工院校应在人才评价体系中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要素、创新要素融入,与企业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学生、企业员工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形成人才培养主体、评价主体、用人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岗位使用直接结合。另一方面,通过企业评价体系(如评价标准、内容、方法)引导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建立技能人才培养、使用与评价互动机制,实现产教要素间的相互转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祝传魁.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9):50-51.

[2]张勇斌.职业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行[J].高职论坛,2017,3(30):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