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网络化支撑家校社协同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2
/ 2

“双减”背景下网络化支撑家校社协同教育研究

朱芊子

上海市崇明区长兴小学丰福路校区    上海

摘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式交叠影响方能取得整体育人的效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双减的推进,家校社协同教育得到广泛关注,协同目标逐渐回归育人,传统样态迫切需要更新,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诸多新样态。但是,家校社协同教育仍然存在协同目标不一致,协同主体缺失,协同资源分散且缺乏流动,协同过程低频率、单向度与缺深度等问题。网络化为家校社协同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尤其是为疫情下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可以通过促进深度互联、加强资源的明晰共享、形成协同治理的线上平台、推动泛在学习赋能协同教育。政府作为元治理者,需要明确各方职权范围,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搭建协同教育线上平台,提供相关培训和开展评估,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教育的网络化转型,并关注协同过程中可能的“网络鸿沟”。

【关键词】双减;家校社;协同教育;网络化;信息技术

一、引言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子系统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只有三者协调一致形成交叠影响,方能取得整体育人的效,共同助力学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教育(以下简称“家校社协同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提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继续巩固发展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指导服务网络”,这些政策与相应的实践从服务家庭教育的角度对家校社协同进行了持续探索。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机制”,明确了家校社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协同教育,并要求三者从松散、偶然的沟通合作走向制度化的协作。家校社协同教育也迅速成为重要的政策话语、实践话语与研究话语,成为推动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突破口。

(二)在双减的背景下,关于加强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呼声进一步高涨,协同教育呈现新样态,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硬件的发展,网络技术正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时代的无限互联、动态协同等特征,不仅给社会组织带来了巨大挑战,也提供了重要的契机,特别为多主体协同提供了绝佳的运行思路与技术条件,而家校社协同教育正是多主体协同的一种典型尝试。如何因应深入推进双减的要求开展家校社协同教育,如何利用网络化对其进行赋能,作为政府应当如何有效推动,这些问题亟待深入探讨。

二、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困境与网络化支撑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困境

1.协同目标缺乏一致性,这是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的方向性问题。虽然双减试图重申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但是唯分数、唯升学率的目标定位依然强劲,这就导致学校教育变革与社会教育转型缺乏家庭支持的土壤。譬如,虽然培训机构被大幅压减,但是诸多家长仍想方设法选报“一对一辅导”“攒班”“高端家政”“众筹私教”“游学研学”等变相的校外培训,以此缓解自己的教育焦虑。所以,深入推进双减,亟须通过家长学习、指导服务和协同参与等多种途径转变家长观念。只有让家长认识到教育不是金钱和时间的堆砌,才能让家长放弃资本的简单投入。同时,还需要充分了解家长的教育需求,为其提供更为精准匹配的支持,这样才能缓解其教育焦虑。

2.当前的参与主体常有缺失,在现实的协同过程中,教师、家长与社会教育机构都经常缺席协同教育,主要原因是:①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一项对于北京市近万名教师的调查发现,91.3%的教师认为双减后自己的工作量增多了,80.9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加班频率上升,近5成教师反映双减后参与课后服务令其压力很大、精力不够。在此背景下很难让教师有时间和精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更遑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②阶层的限制。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在家校合作中存在家长的自我淘汰和组织筛选,低学历、低职业地位的家长往往很难真正参与到学校活动和管理之中。③能力的限制。有调查发现,30.2%的班主任认为自身专业能力尚无法满足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需求,能解决家长家庭教育问题的教师仅占26.4%。

(二)网络化支撑家校社协同教育的方向

1.促进多元主体深度互联,促进共同目标的实现。很多学校将门户网站、微信等即时联络工具、微博和博客等社交软件和平台作为家校沟通的工具,但是其使用存在沟通的断裂化、碎片化与单向化等问题。网络化技术的强势引入,一方面要提供沟通载体的互动性,实现不同主体的互联。通过多种沟通媒介的整合利用,学校能够更为及时地为家长和社区输出聚焦学生发展的图片、视频和文字等信息,家长和社会也可以得到更为充裕的表达机会和多元的表达方式,在深度沟通中对于学生发展目标达成更多共识。另一方面要深化沟通内容的教育性,实现儿童经验的互联。家校社的沟通不能仅仅停留于学生在校的基本生活,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更为全景地呈现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多元主体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完整的生活经验,在对学生发展更为全面、真切的感受中理解学生发展目标。

2.加强资源的明晰共享,破解协同的资源困境。一是基于基线调研,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线上图谱,动态实时呈现学校和家庭“附近”育人资源的内容、样态与适用建议。二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教育资源的可及性,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不仅让弱势家庭、薄弱学校享有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还为所有家庭和学校提供更为充裕的学习机会。三是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海量数据算法分析学校与家庭需求,更为精准地为学校和家庭匹配适合的教育资源,在兼顾共性的同时提供实时性、个性化的资源供给。

三、小结

关于家校社协同教育,人们往往更为关注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以及学校、社区等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在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教育的样态更为多元化和明确化,人们对于协同教育领域的理解更为清晰。《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指出,要“深入推进‘双减’”,而其阶段任务也将更多从“减负”向“提质”转变,家校社需要聚焦这些主要样态,更好地发挥合力,助力教育质量提升。网络化这一时代背景及不断涌现的各类信息技术,为人们审视新时代家校社协同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支持,让多元参与主体的深度互联、资源共享、协同治理成为可能。但是,网络化+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在制度上明确参与主体的职权范围,在技术上推动资源的线上化和智能平台的搭建,在能力建设上为多元主体提供泛在学习机会,并关注网络时代协同教育能力的提升。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在此过程之中可能的公平问题,让协同教育借助网络化真正推动学生发展,而非加大学生学习机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鲍勃•杰索普,漆莫.1999,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31-48,

[2]北京市人民政府.2020-01-14.“三点半”课后服务[EB/OL].[2022-02-10],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wmc/202001/t20200114_1574970.html

[3]边玉芳.2021.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双减”背景下全社会如何支持家长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而教[J].人民教育(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