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2
/ 2

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索

孙振威

乐昌市长来镇人民政府  广东 乐昌  512200

摘要:作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林下经济备受关注。目前各地区也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带来林农增收致富,带动林区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事实证明,利用生态公益林发展林下经济,只要措施合理,就能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本文主要以广东韶关地区为例,探讨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模式;效益

生态公益林是我国重要的林业资源,具有极高的生态保护价值。鉴于生态公益林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生态公益林发展林下经济,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在不断的探索中,各地区也走出了利用生态公益林发展林下经济的特色之路。其中,广东韶关地区在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探索。

1 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发展概述

生态公益林是指具有突出生态保护价值的生态资源。森林、林木、林地都属于生态公益林的范畴。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层级鲜明的生态公益林等级体系,自上而下分别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地方生态公益林。公益林按功能用途进行划分,又分为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等等[1]。不同生态公益林保护措施、功能发挥有一定区别。目前广东地区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陆续出台政策推广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发展,谱写了乡村振兴的新赞歌,也形成了林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筹的新局面。目前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发展成为新趋势。所谓林下经济,是指根据重点保护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新型产业,既可以是林下种植养殖,也可以是林业采集、林业旅游、林业康养等。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既做到了对原生态资源的保护,又能盘活森林资源,使得林地增产增值。生态公益林发展林下经济带来农民增收,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筹。同时弥补部分生态林林业结构单一的不足,以发展林下经济带来生态的多样化发展,更好地维护生态平衡。

2 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模式

2.1 林菌模式

在生态公益林下间作种植食用菌,能保证闲置林下土地的有效利用。食用菌有了生态林的遮阴庇护,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既能简化栽培程序,提高产量[2],又能降低生产成本,一举多得。而食用菌采摘后的废料可转化为生态公益林生长的有机肥料,做到有效反哺。目前广东地区生态公益林林菌发展模式主要涉及到的食用菌品种有羊肚菌、平菇、鸡腿菇等。

2.2 林药模式

就是在生态公益林培育中种植中药材。选择林间空地种植金银花、白芍、板蓝根等中药材,采用半野化栽培模式,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2.3 林禽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公益林下种植牧草或保留自然生长的杂草,设置围栏,用来养殖家禽。树木能为禽类遮阴,成为他们生长的天然氧气供应者。林下环境通风凉爽,也便于防疫。禽类粪便又能增加林地土壤肥力,助力生态供应林的生长。禽类生长与林木生长形成良性生物循环链。而生态公益林下生长的禽产品一般品质优良、绿色无公害。

2.4 林畜模式

林畜模式是在生态公益林下养畜,既可以放牧,也可以栏舍饲养家畜。通过种植林间牧草发展养殖业。利用公益林植株叶子、树下可食用的杂草、种植的牧草饲养畜类[2]。而畜类粪便增强林地肥力。栏舍饲养家畜主要是养殖肉猪,利用生态供应林的树干遮蔽优势,为家畜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2.5 林草模式

林草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在充分利用自然生长杂草和牧草的同时做到退耕还林。树木生长对牧草生长影响不明显[3]。牧草收割后可用于饲养畜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2.6 林油模式

林下种植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就是林油模式。油料作物属于浅根作物,不与生态公益林林木争肥争水,覆盖地表可防止水土流失。豆类植物一般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秸秆还田也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7 林粮模式

林粮模式适用于1~2年树龄的速生生态公益林,此时树木小,遮光少,对农作物的影响小,林下可种棉花、小麦、绿豆、大豆、甘薯等农作物。林下种植小麦、黄豆、花生、绿豆等低秆作物,间作作物要与林木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50厘米以上,以免过多损伤幼树根系。

2.8 复合模式

复合模式是多种模式的融合使用,最终形成立体或者循环种养模式。如利用林下种植的牧草,作为奶牛、羊、鹅等草食性动物饲料[4],放牧鹅等动物;利用修剪的林木枝条粉碎作为种植食用菌的袋料,利用食用菌生产的袋料废弃物作为林下牧草或林木生长回哺营养,也可作为水产的饲料来源。

3 广东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发展案例

一方面广东地区大力利用生态公益林发展林下经济,推出了林药发展模式。广东加强南药种质资源保护和种苗选育、推广。突出功能性、道地性特色,因地制宜开展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如沉香、化橘红、广藿香、天然冰片、猴耳环等。推动林草中药材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融合,推动高品质中药材及其产品的生产应用。特别是猴耳环种植,遵循“守正创新”原则,实现从资源培育到产业链构建的升级,在解决基于安全性评价市场准入、更广泛的功能挖掘及产品研制、品牌培育与营销等问题的基础上,将猴耳环林下种植和利用做成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另一方面广东韶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3个10万亩”农业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林菌产业项目,培育了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一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公益林,通过科学系统的选育方法结合现代食用菌养殖技术,针对韶关独特的气候条件培育成功了相关赤松茸菌种,研究形成配套规范种植流程,有力带动林下经济发展。目前赤松茸打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端酒店、商超和预制菜市场,开展电商线上销售,通过与市场接轨形成稳定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扩宽赤松茸的销路。

4 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发展效益

广东韶关大力推广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大幅度提升,基本满足当地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综合要求,逐渐形成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及管护的良好氛围[5]。也增强了当地群众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发展意识,调动其林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而当地群众也通过发展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取得了理想的效益回报。具体来说,有两大方面。一是带动当地林业布局的优化。发展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业资源,既保证植被覆盖率,保证人居环境、农村生产环境的稳定性,又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带来农业增效,培育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已经初步建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高产高效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形成良好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二是经济效益十分突出。广东韶关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5 结语

充分利用生态公益林林业资源优势,找到特色化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维持当地生态平衡,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广东韶关地区在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发展中的探索,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洪帆.浅谈闽侯县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21,41(01):61-63.

[2]罗创福.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南方农业,2021,15(08):138-139.

[3]王云卿.利用生态公益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研究与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19,51(03):124-126.

[4]熊慎端.为生态文明建设鼓与呼——记九三学社社员、武夷山市政协常委刘美勤[J].福建林业,2016(06):29-31.

[5]张晓鸥,张静,魏娜等.如皋市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开发模式及推广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16,57(0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