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领域的科技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8
/ 2

农业保险领域的科技融合

赵朋刚

华农财险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3S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正不断与传统保险行业交融,不仅促进着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还改变着行业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本文从科技与农业保险的融合和创新特征入手,提出解决农业保险发展中问题的科技使用方案,赋能于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业保险;保险科技;应用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问题

2003年国家首次提出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在中央政策指引和财政的大力支持下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从2020年起跃居世界第一,近十年以来农业保险保费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22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1219亿承保农作物达270多种,为1.6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万亿元,玉米、小麦、水稻三大主粮作物承保覆盖率已达70%以上。

虽然农业保险在保护农业生产及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典型的问题有:保险保障深度和保障广度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发展不均衡现象明显,有效供给不足,分散风险机制不够健全,经营管理专业化不够,经营成本高,服务效率低,科技应用不足,农户体验差,甚至还存在虚假承保、虚假理赔和虚假费用等违规问题

针对这些严重制约着农业保险持续发展的问题,不仅需要从国家政策、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和消费主体三方面进行创新还可以运用保险科技强化农业保险的风险管理和创新能力,逐步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农业保险问题的因素,支持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

二、农业保险领域的科技融合和创新

农业保险科技的应用主要集中在3S、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本文将对每种技术的农业保险领域应用进行论述。

(1)3S技术

狭义的“3S技术”指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的简称。广义的“3S技术”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总称。

3S技术通过卫星和无人机等遥感设备能够快速全量感知地面信息。在农业保险领域,可以通过建立地块信息库,在承保时使用标的的精准空间位置信息获取实时的地块资料,对承保的作物类型、地块面积进行验证、对重复投保、虚假投保进行校验;在保障期通过动态监测标的作物生长状态及灾害分布情况,能够及时准确的为理赔提供数据支持;灾害发生后通过无人机或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展开勘查定损工作。

基于统一空间数据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可以创建基于空间单元的风险区划地图,支持农险产品开发、承保理赔、防灾减损、合规管理等精准的风险管理措施。

(2)物联网

物联网依托射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器等各种信息传感器、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它将传统分离的物理界与信息世界联系起来,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实现互联互通和智能化管理。

农业智慧化生产中普遍使用物联网作为技术支撑,以实现对农作物、养殖标的物的行为、性状和体征等信息的全面记录、采集、传输、存储,并通过对标的物状态的分析识别决策,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感知、预警、决策与控制。

基于采集到的农作物全生命周期数据,通过模拟生产,可以为农业保险构建平均损失模型提供数据支持。结合农业生产供应链的上下游数据,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为灾害预防、监测和实务理赔及产品创新提供支持。

(3)移动互联技术

移动互联技术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融合的产物,对农业保险影响最大的为移动支付技术与移动智能终端。

移动互联技术为农业保险实现移动承保、理赔提供了便利,解决了农业保险服务地点偏远、分散、信息不对称的先天不足的问题。 借助移动智能终端的信息收集、验证、实时通讯能力,农业保险相关主体可以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进行远程实时通讯、协作,实现服务远程化、操作自主化,不仅能提高农业保险的作业效率,同时还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客户的体验度。

(4)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在于能够对海量规模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大数据技术可以让保险公司有能力处理农业风险中复杂多样的因子数据,提升对农业风险的认知,促进业务经营的科学化。

使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企业可以建立起区分度更高的风险模型、在产品设计环节利用多维度数据实现精准定价、场景化保险;通过建立准确的模型,更精确地描绘目标客户画像,了解其消费需求,实现精准营销和差异化营销;大数据背景下的保险公司能够通过行业内及行业间的数据共享加强核保精度、提高核保效率、提升核保效能,还可以建立立体多维度的反欺诈模型对复杂、隐蔽的欺诈风险进行筛查。

(5)区块链

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以密码学方式保证账本数据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从而提高信用认可度。

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可以降低保险业务相关主体之间信息共享过程中的信任成本,实现快速有效的信息共享、查找和校对,所以可以有效杜绝如逆选择、虚构标的、损失造假、理赔欺诈等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依托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不仅可以在保险交易的相关方之间实现交易的自动化,还能够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减少合同纠纷。

(6)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使用算法在计算中模拟人类智能的一项技术,其目标为人工替代。

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保险公司可以实现农业风险管理运营相关数据的快速采集和整合,使用智能化的算法模型来实现业务逻辑规则,并以智能顾问、工具等形式嵌入进业务场景中,以实现人工替代、流程简化和效率的提升。

(7)云计算

云计算是以网络为中心通过虚拟化技术来实现资源的实时申请、快速释放的高扩展性、高可靠性计算方式。

在农业保险的创新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如3S技术集成、移动作业平台等海量数据的对接处理以及高效的信息交互访问需求,通过使用云计算技术不仅可以满足信息的实时交互需求、弹性的数据处理能力需求,还可以节约IT建设运营成本、实现轻资产化运营。

三、科技赋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总体上看,农业保险领域的科技应用需要紧紧围绕着提升农业风险管理能力这一核心目标,系统的梳理科技能力与问题需求,把科技要素真正融入农业保险运营各环节中,在获得业务经营中的数字化水平、作业精准度、定价科学性以及服务智能化等实务效率提升后,进而才能真正解决农业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领域的科技应用水平仍然较低,除了受智慧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户对科技服务的接受度掣肘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科技应用成本较高,但中小保险公司的业务规模不足以支撑资源的投入。针对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尽快在农业保险领域形成行业共识,针对行业整体的科技应用做中长期规划;其次,要积极推动行业应用体系标准化建设,加快建立起跨行业信息共享平台;再者,要大力培养农业保险科技、业务、管理复合型人才,为规划实施做支持,除此之外,在科技应用的推广时还需要因地制宜、分层次进行;最后,农业保险领域的科技融合和创新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统一协调,在政策层面应尽快出台一批激励和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延礼.保险科技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展望 [J]. 清华金融评论,2017(12).

[2]赵思健,张峭.农业保险科技的现状、体系与展望[J].中国保险,2018(7):28-35.

[3]唐金成,李笑晨.保险科技驱动我国智慧农险体系构建研究[J] .西南金融2020(7):86-96.

[4]单鹏.农业保险科技进化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

[5]冯文丽,郑昊宇. 遥感技术在农业保险领域中的应用分析[J]. 农村金融研究,202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