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步态训练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中的运用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4
/ 3

减重步态训练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中的运用效果观察

段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 湖北武汉  430030)

【摘要】目的:探讨减重步态训练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针灸康复、理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减重步态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情况,并作治疗前后及组间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各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检差异显著(P<0.05)。结论:减重步态训练有助于提高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关键词】脊髓损伤;胸腰段;减重步态训练;下肢运动功能;生活质量

脊髓损伤是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的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相应改变[1]。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可分为两大类,外伤性和非外伤性。外伤性脊髓损伤是由直接或间接的暴力造成,多伴随有脊椎的骨折、脱位。致伤的原因多为高处坠落、车祸、重物砸伤、运动损伤。而非外伤性的脊髓损伤,主要因为脊柱,脊髓的病变,考虑肿瘤、畸形、炎症引起。脊髓损伤后,康复锻炼非常重要,其中,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对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研究指出[2],脊髓损伤治疗期间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其运动功能,促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恢复。但因患者脊髓损伤后,下肢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明显下降,姿势的稳定性较差,步行速度缓慢。 而常规康复训练显然无法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能力,患者更需要均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减重步态训练是一种新型的训练方法,能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训练方案、内容,可有效改进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可促进患者各项功能康复。介于此,本研究将减重步态训练运用于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中,观察其对下肢运动功能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8~71岁,平均(50.17±5.52)岁。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9~72岁,平均(50.14±5.8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符合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2)通过CT或MRI检查确诊;(3)首次发病,符合涉及到的治疗适应症;(4)病人了解本研究相关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伴其他重要脏器器质性损害;(2)精神异常;(3)血液性疾病;(4)参与其他临床研究项目者;(5)依从性较差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训练前评估患者身体状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康复训练方案;根据患者耐受正确指导患者进行转移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平衡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2~3 次/d,20~40 min/次,以患者耐受为宜。观察组联合减重步态训练,选取专用的减重步态训练仪,初始重量是减去患者自身重量的 30%~40%,结合患者的负重支撑,最大体重为一级的患者可进行髋关节完全伸展动作。以此为支撑,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逐步减少重量,增加双下肢的负重,直到实现全负重。 训练过程中还需保证患者始终步态正确、步态安全。训练期间,步行周期摆动必须与患者屈膝、屈髋、屈踝协调。患者站立时必须关注伸髋与伸膝的协调性,需将自身体重转移到伸展的双腿上。还需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变化,将活动平板调整好,需妥善控制运行时间、运行速度以及运行坡度。初始速度可控制为 0.05 m/s,坡度可控制为 0°。结合患者的康复情况,不断增加难度。30 min/次,每隔5 d 训练 1 次,连续训练 3 个月。

1.4 观察指标

    采用ASIA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该量表单侧总分50分,双侧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功能越好[3];采取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该量表共计10个项目,共计10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4]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5.0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采用 (±s)代表计量资料,且用

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果P<0.05,那么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运动功能比较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5

9.35±2.23

17.42±3.15

对照组

35

9.62±2.41

13.98±2.83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5

43.51±5.31

74.71±6.72

对照组

35

43.62±5.26

66.68±6.63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脊髓损伤是指脊髓受到外力作用或疾病影响而发生的损伤。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的信息。脊髓损伤其特征为损伤脊髓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反射以及大小便功能的消失,但肛周感觉及肛门反射、球海绵体反射可保留。脊髓休克一般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有时可持续数月[5]。一般认为,脊髓休克深度及持续时间与动物进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大脑愈发达的动物,脊髓休克程度愈重,持续时间亦相对较长。脊髓休克的结束以损伤平面以下反射的恢复为标志。在恢复过程中,较为原始的简单反射(如肛门反射、球海绵体反射、小腿屈肌反射等)恢复在前,较为复杂的反射恢复在后。这些反射恢复后反而变得亢进[6]。脊髓休克常受到某些全身因素的影响,如合并感染时脊髓休克持续时间会相对延长。对于脊髓休克的发生机理有多种解释,尚有待进一步证实。临床上脊髓损伤患者尽管均表现为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功能丧失,其蕴含的病理本质却可能不尽相同[7]。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损伤。完全性损伤指的是脊髓完全断裂,导致以下区域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丧失。而不完全性损伤则是指脊髓部分受损,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仅部分受影响。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医学问题,可能导致长期的残疾和功能障碍。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修复和康复治疗,早期的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有研究显示[8],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治疗期间,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压力性损伤、静脉血栓等多种严重并发症,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延缓下肢肌肉的萎缩速度,保留部分下肢运动功能。在实施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后, 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可得到一定恢复,可促进患者痊愈。针对胸腰段脊髓损伤制定相应的规律、系统、科学的功能性训练方案,可保证训练方案针对性的同时,还可最大程度上的改善患者自身的活动水平,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肌力与肢体柔韧性,可促使人体部分功能早日充足,继而有效恢复人体神经功能[9]。 再者,通过实施针对性康复训练,可最大程度上的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综合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但在胸腰段脊髓损伤的实际康复训练过程中,往往因为患者受伤后下肢平衡能力下降、协调能力衰退、步态姿势不稳定、步行速度缓慢等不良因素,因此患者的综合功能与步行能力往往受到极大的限制与影响,法配合针对性康复训练,早日恢复患者的各项功能,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减重步态训练是一种针对胸腰段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的训练方案,也是一种应用价值比较理想的训练方案。在进行减重步态训练的过程中,应用相应的减重装备可有效减少患者髋部、下肢的实际负重,可结合患者病情,下肢肌力评估结果,将负重调节到最合适状态,促使患者早期进行步态训练[10]。 即便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肌力等级不足三级,患者依然可在早期进行相关训练。 而减重步态训练完美的将平衡、负重以及迈步有效结合在一起, 这种训练属于综合训练,创造了不鼓励发展代偿、安全无害的治疗环境,进一步强化了康复训练的实用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取了减重步态训练训练后,其下肢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

综上所述,减重步态训练有利于提高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宁,龚怡辰. 夹脊电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不完全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下肢步行功能改善的疗效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2023,25(2):210-212.

[2] 楼亦文,李琳,陈潜. 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52(2):214-222.

[3] 王帅帅,王莹莹.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2,44(8):719-721.

[4] 龚巧鹭,张建梅. 肌电生物反馈及悬吊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110-113.

[5] 马秋云,史镇平,何晓华,等. 悬吊运动训练改善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机制研究[J]. 河北医药,2023,45(1):82-84,88.

[6] 杨春琴,李玲霞,王明明,等. 有氧运动配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心肺功能及下肢肌力的影响[J]. 河北医学,2022(1):86-91.

[7] 杨加顺,刘淼,李冬艳,等. 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夹脊电针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J]. 哈尔滨医药,2019,39(5):491-493.

[8] 雷俊芳,汤继芹. 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改善的现状及应用[J]. 医学信息,2022,35(19):159-162.

[9] 王朝阳,张余坤,张京,等. 悬吊运动训练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综合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J].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20,29(6):342-347.

[10] 陈飞,刘洪举,覃婷,等. 悬吊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和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5):3212-3215.

作者简介:段晨,男,大学本科,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