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患者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4
/ 2

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患者临床研究

黄金亮   杨勇 毛文琪*通讯作者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骨二科   邮编:338025

通讯作者: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骨二科  邮编:338025

摘要 目的:研究对比椎旁肌间隙入路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胸腰段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分为对照组(传统入路治疗,n=25)和观察组(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n=25)。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VAS评分),影像学指标(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率、椎体高度矫正率、伤椎Cobb角矫正率)及住院时间费用。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2周和6周的VAS评分四项围手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率、椎体高度矫正率、伤椎Cobb角矫正率三项影像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前者相比于后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椎旁间隙入路;传统入路;胸腰段骨折

胸腰段骨折多是因为高空坠落,车祸等外界高能量作用于人体胸腰段产生的,是骨科中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也是造成脊柱损伤最常见的骨折类型,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很容易造成人的瘫痪[1]。随着对胸腰段骨折研究的深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成为临床专家一致的共识。为了判断椎旁肌间隙入路同传统后中入路两种入路的治疗效果,我院选择了50例胸腰段骨折的患者随机采用上述两种入路方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基本资料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胸腰段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分为对照组(传统入路治疗,n=25)和观察组(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n=25)。本次研究选取的患者均未累及三柱,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年龄18-65岁,男女不限,TLICS评分大于等于4分,排外严重系统疾病、严重复合伤及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原因、骨折部位四项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

年龄(岁)

性别(例)

受伤原因(例)

骨折部位(例)

年龄范围

平均年龄

高空坠落

交通事故

重物砸伤

T12

L1

L2

对照组

22-63

43.63±2.63

19

6

12

8

5

6

15

4

观察组

21-63

44.01+2.68

20

7

13

8

4

7

15

3

1.2 方法

   传统后正中入路;首先切开皮肤、皮下筋膜层,从棘突两侧剥离椎旁肌,显露椎板、小关节突、横突后侧,牵开两侧椎旁肌暴露关节突外侧和横突,确定进钉点将椎弓根螺钉置入,安放钉棒系统进行椎体复位,复位后安放横连杆,术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各组织层。

    椎间隙入路组:使用后正中切口,到达腰背筋膜层后,再进行两侧的椎旁肌间隙人路。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是椎旁肌的生理间隙,其中多裂肌有稳定脊柱的作用,表层肌束起脊柱活动的定向作用,深层肌束对脊柱节段间的平衡运动和剪切力起控制作用。肌间隙通常位于中线旁开1.5-2cm,切开深筋膜后手指能扪及该间隙的存在,钝性分离至关节突和横突根部,电凝止血滋养动脉,剥离关节突外缘,胸椎采用横突上缘和椎板连接处定位,腰椎采用“人字嵴”方法定位置人椎弓根钉,正侧位透视,确保椎弓根钉在椎弓根椭圆形投射影内,椎体内不超过中线。后通过连接杆撑开复位以及后纵韧带的伸展,达到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复位椎管内占位骨块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VAS评分[2];影像学指标: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率、椎体高度矫正率、伤椎Cobb角矫正率;住院时间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2周和6周的VAS评分四项围手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引流量(ml)

术后两周VAS(分)

术后6周VAS(分)

对照组

89.08±19.72

200.25±30.58

150.80±16.2

4.50±0.80

1.90±0.90

观察组

78.12±12.96

105.15±12.7

0

3.00±0.50

0.80±0.60

2.2 两组影像学指标对比

    术后两组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率、椎体高度矫正度、伤椎Cobb角矫正度三项影像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影像学指标对比

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率(%)

椎体高度矫正度(º)

伤椎Cobb角矫正度(º)

对照组

100.00(25/25)

14.10±0.42

11.10±7.62

观察组

100.00(25/25)

13.82±0.32

10.82±5.69

2.3 两组住院时间和费用对比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两组住院时间和费用对比

住院时间(天)

住院费用(元)

对照组

16.85±2.14

25835.52±365.63

观察组

12.47±1.85

19853.73±263.56

3 讨论

    胸腰段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随着医学的技术和材料学的进步,使胸腰段骨折的治疗手术治疗效果得到快速进步[3-4]。本次研究的病例均未累及三柱,无神经症状,不需要行椎管减压术,因此可以进行单纯后入路锥弓根系统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可以受损的椎体骨折处复合,同时还能恢复椎管的容积,有效预防后期并发症的出现。

    本次研究结果,术后两组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率、椎体高度矫正率、伤椎Cobb角矫正率三项影像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种入路方式均可以达到骨折复位的目的。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2周和6周的VAS评分四项围手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笔者认为,椎旁肌间隙入路是从肌间进入,身体暴露的面积少且时间短,而且肌间隙方式同进钉是同一个方向,能够大大降低手术操作难度,而传统入路时是将椎旁肌剥离后向两侧拉开,这时才能够进行手术操作,同椎旁肌间隙入路相比损伤大,暴漏时间长,手术操作难度大。另外肌间隙入路在肌间隙中操作置钉,减少了肌肉的牵拉,不需要广泛牵开肌肉组织,对肌肉组织损伤较小,有利于术后腰背肌功能的恢复,术后疼痛缓解较快;由于肌间隙入路夫进行棘上韧带及腰背肌剥离,保留了韧带的完整,加强了脊柱的稳定性,可早期开展功能锻炼,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术后无需放置引流,避免术后再次失血。

    综上所述,椎旁肌间隙入路同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前者相比于后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维新,李燕,王佳琦,等.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患者38例的快速康复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 2021, 43(12):1144-1146.

[2]Huskisson ECMeasurement of pain[JLancet19742(7889):1127-1131.

[3]朱宝,赵继荣,张彦军,等.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2):2.

[4]曾红生,陈子华,邹伟龙,等.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直接复位骨折间接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1, 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