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分析

张银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650000

摘要:现阶段,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主要集中在技术方法改进方面。地质灾害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不但会受灾害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承灾体的能力,只有在灾害体对承灾体构成威胁的情况下,才会引发地质灾害风险。所以,承载体的数据质量、精度等也会对危险评估的最终结果造成影响。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建设

引言

地质灾害不仅对工程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还容易对周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明确工程现状地质灾害,开展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可助力有关部门在地质灾害治理方面提出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内容与评价系统

狭义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内容主要是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危险性评价的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具体活动程度,偏向于自然属性特征的体现,比如火山爆发灾害,火山是无法通过人工干预来应对的,自然条件达到以后肯定会爆发,这就是危害性评价的内容。易损性评价主要是承受特定灾害时的综合能力的量度,具体偏向于社会属性特征,展现为地质灾害的承担能力、抵御能力。比如汶川地震的出现,各方面的救援分析、建筑工程的抗震调查、灾后重建等等,都是易损性评价的内容,由此在后续的重建体系上进一步完善,对灾害的应对能力有效提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系统包括三个方面,主要是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期望损失分析。危险性分析和易损性分析不做过多赘述,期望损失分析是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系统核心。期望损失分析并不是大家想要得到的损失程度,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后,能够控制的最低损失标准。比如,轻微地震的出现,期望损失分析是希望没有损失,不要出现任何的安全事故。期望损失分析的作用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系统功能更加完善,并加强了系统的创新,对于分析指标进一步丰富,有利于加强地质灾害的识别。

2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的圈定

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指南,可能发生采动滑坡和古滑坡地基上的,或可能受采动引起陡崖和峭壁崩塌的(建)构筑物,应先考虑采取搬迁措施或防止采动滑坡的技术措施,或将可能发生采动滑坡的坡体划入受护范围。因此,上山边界角(γ0)、下山边界角(β0)、走向边界角(δ0)及松散层移动角(φ)推至可能引起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边界范围,为工程采空区地表影响范围。将剖面图地表变形边界点所得的结果,投影到平面图上,弧线连接,即为改矿工程采空区地表影响范围。该范围内的岩性主要为软质岩类和松散岩类,采深较深,煤层倾角变化大,平均倾角85°,属陡倾斜煤层。鉴于调查评估区域内民房比较集中、基础脆弱,地表影响范围以最大范围进行圈定。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分析

3.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总的来说,地质灾害是通过灾害系统自身演化而造成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因此,其复杂度较高,很难明确判断。在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时,要先确定好具体的评估指标,充分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客观性、可得性,同时要确保所选指标可以真实地反映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具体情况。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别是:基于历史和现实资料预测未来的地质灾害;利用以往出现地质灾害区域相似地质的地形、地貌等进行预判。此种方式能够通过量化方式确定地质灾害风险的出现概率、危险情况、暴露性等。本文主要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利用统一的WGS84坐标系统对相应指标实施空间化处理,通过空间分析模块中的地图代数法对甘肃省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实施评估,从而获取不同区域地质灾害风险面积占比,而后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区实施加权处理,最终得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

3.2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

工程尚未闭坑,该光伏电站工程建设中和建成后有遭受采空塌陷危害的可能性,升压站、综合楼、电控楼布置在工程煤柱边界以外,遭受采空塌陷的危险性小;工程煤柱边界以内光伏阵列遭受采空塌陷的危险性中等,工程煤柱边界以外光伏阵列遭受采空塌陷的危险性小。光伏阵列单元、升压站、综合楼、电控楼基础开挖施工过程中引发基坑边坡崩塌的可能性小。因此,光伏阵列单元、升压站、综合楼、电控楼基础开挖施工过程中遭受基坑边坡崩塌的危险性小。

3.3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对建设场地适宜性的分区评估,是根据拟建工程的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结果及采用防治工程措施的类型进行的。评估范围区根据地质灾害综合评估结果,其园区内现状地质灾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园区内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规模小,危害程度小,发育程度弱,危险性小且易于防治;园区内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易于防治,园区内因工程建设后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可以采取措施予以处理。综合评估园区丘陵区内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建设场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平原区内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建设场地适宜性为适宜。

3.4进一步优化评价模型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模型是比较特殊的部分,评价模型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地质灾害的判断能力,对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可靠性有效提高。评价模型要有效引入承灾体的抗灾能力因子。比如,偏远区域发生地质灾害后,由于地质情况特殊、道路交通不够完善、医疗基础服务较差等,很难快速的进行救灾,利用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模型的方法,对地质灾害造成的范围和影响高度明确,快速的分析地质情况,分析道路交通特点,寻找到可靠的道路交通路线,选择匹配的道路交通设备,及时的疏通路线,同时利用空投等方式运送医疗物资,快速满足救灾人群的具体需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模型设计、优化,还要加强综合模型的应用,比如,城区内部出现地质灾害的时候,看起来救灾比较容易,但实际上因为人口数量众多,加强基础设施波及广泛,水电修复难度大,救灾要求会更多。

3.5评估结果分析

评估结果分析之所以出现地质灾害,主要是较大范围、复杂的内部因子(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构造等)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很难确定灾害和每个因素的关联性,无法准确确定灾害概率。所以,技术人员往往通过定性的词汇(例如低危险、较低危险、中等危险、高危险、极高危险等)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同时,按照危险性等级采用不同颜色对区域进行划分

结束语

为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工程设计时,应将升压站、综合楼、电控楼布置于工程煤柱边界外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同时采取预防地表沉陷变形的柔性和刚性技术措施,最大程度减少拟建工程受老采空区残余沉陷变形的影响和破坏。避开雨季施工,选择合理的放坡参数,做好基坑支护,避免基坑边坡发生崩塌。

参考文献

[1]陈慧敏,杨尽,向明顺,杨文博.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加权信息量的茂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9):12490-12499.

[2]韩用顺,孙湘艳,刘通,陈勇国.基于证据权-投影寻踪模型的藏东南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山地学报,2021,39(05):672-686.

[3]韩用顺.藏东南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山地学报,2021,39(05):700.

[4]张凡,江思义,李海良,李立锋,陈德斌.基于GIS的昭平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21,36(05):37-40+46.

[5]陈元芳,龙翠翠.基于MAPGIS的中山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资源信息与工程,2021,36(05):64-67+70.

作者简介:

张银(1986.09-),男,湖北武汉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安全技术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