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的原则两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2

土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的原则两辨

李东海

1273219860520001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摘要:目前,遗产保护中的真实性并非常识中简单的“真实”概念,它包括遗址本体、内涵、形式、景观、聚落等方面的真实性。遗址的展示应以田野考古学认知的真实性为基础,以内涵的真实展示为核心,合理呈现遗址的核心价值,不能机械地强调“出土现状”“环境现状”,应淡化对景观和形式的过度苛求,适度的“淡妆”也是提升遗址展示效果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土遗址保护;遗址公园建设;原则两辨

引言

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会点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更加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正是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重要保证。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就谈不上伟大复兴。文化的作用和地位如此重要,呼唤着文化自信。

1土遗址保护的现状

土遗址是指以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人类历史上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是一种重要的文物资源。所以,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土遗址保护工作,修建了保护厅或者博物馆,然而,对于大多数遗址,还是保存在露天环境。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日趋建立起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2005年,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启动“大遗址保护项目”,国家每年投入2.5亿元;2006年,国家制订实施《“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设立大遗址保护国家项目库,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基本构建起以"三线两片"为核心、10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十二五”期间以实施重大保护示范项目、建设大遗址保护示范园区为着力点,构建"六片、四线、一圈"为重点、15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新格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大批遗址被发现、发掘,而土遗址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实践工作,受保护意识、地域环境、遗址构造和展示利用等诸多现实因素制约,文物保护尤其是土遗址保护工作至今仍处于抢救保护的被动局面。同时,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改善民生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尤其是地区偏远,经济落后的地方,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能惠及当地群众生活时,也很难得到人民的支持和理解。

2土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的原则两辨

2.1做好土遗址考古工作

要制订长期明确的计划,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有的放矢地逐年进行考古工作。考古发掘要立足于大遗址保护,要结合学术课题的设置,有目的地选择典型遗迹进行试掘,进一步搞清楚城址的整体布局、功能分区、城墙遗迹的结构和年代,从而为遗址规划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建议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引进环境考古学、古地质学、植物考古等学科手段,对于土遗址进行综合研究,构建遗址的微环境,以解构遗址存续时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变化。遗址是不可再生的,大遗址考古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选择工作地点、工作面积和工作方式时首先考虑对遗址的保护,做到对遗址最小干预。在运用常规考古方法的同时,应加强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勘探发掘中的应用,积极主动地探索物理探测、化学探测、航空航天影像分析、数字化测量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和集成。

2.2土遗址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理论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对预防性保护作了界定,预防性保护是指通过防护和加固的技术措施和相应的管理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灾害对文物古迹造成损害、以及灾后需要采取的修复措施的强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要求,其中明确提出系统整合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革命文物数据库等,加强文物资源大数据应用。着力构建符合我国文物资源特点的文物修复、预防性保护和防灾减灾理论体系,聚焦岩土质文物风化、木结构建筑失稳、微生物污染等主要病害,深化文物材质特性、病害形成机理及发展预测方法研究,为文物保护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重点突破石窟寺、土遗址和木结构建筑等文物病害探测、原位诊断、防治和保护工程质量评价关键技术,优化系统解决方案,大幅提升文物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巡查监管、预防性保护、修缮修复、展示利用等装备性能质量,力争在文物勘查探测、分析检测等高端专有装备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健全文物领域多层次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文物保护工程、文物数字化、预防性保护等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和应用。编制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导则,按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文物特别丰富的市县、省域三个层级开展常态化、标准化预防性保护,基本实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转变。

2.3环境整治的界限

土遗址的环境整治,就是怎么处理遗址的表层和附属建筑、设施、植被等。可以大略划分为三种理念:a.立足遗址保护的“素颜”理念;b.立足遗址展示的“淡妆”理念;c.立足资源开发的“易容”理念。a理念可维持原状无需任何处理,甚至可以杂草丛生;c理念是以开发为目的,在现实中一定是大兴土木,甚至破坏遗址本体;b理念是以展示为目的,但前提是保护。在确保本体安全、内涵真实的前提下,适当改变外在景观,这就是本文所称的“淡妆”理念。“淡妆”与真实并非对立范畴,就如一个人略施粉黛不会改变其容貌,也不影响身份证件使用,相反还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万一有不良影响也能快速可逆回原貌。“淡妆”理念下的土遗址保护展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不动本体,微改容貌,适合观赏,可以卸妆。“淡妆”是否会对景观造成影响,完全是技术问题,不是原则问题,只要设计和施工坚守不破坏本体、具备可逆性这两条原则,便可把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甚至反而有积极影响。如果把技术问题混同为原则问题,则会造成思维混乱。土遗址展示中,失去考古的“复原”和展示中的“重建”,苛求概念含混的“真实性”和“原状”并无实际意义。实际上国内已建成的多个依托土遗址的遗址公园,没有一个是“素颜”的,也没有一个是没有改变原状的,但因受机械理解“不改变原状”强调“真实性”的约束,导致一些遗址公园在设计时畏头缩尾,成为“有说头,没看头”的无趣公园,比如试运营期间的某个遗址公园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在日本诸多遗址公园中,“复原”“再现”是常见方式;美国、德国的大部分遗址虽采用原貌保护,但事实上“淡妆”画得很美。因此,涉及土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应以田野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来理解“真实性”“不改变原状”,采用“淡妆”理念摆脱古建保护的“旧”与“新”、“真实性”与“原状”的争论,在保护本体、拒绝庸俗的前提下用“淡妆”提升展示效果,是立足于中国现实的有效保护和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式。

结语

我国土遗产资源丰富,并且各具特色,兼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土遗址是研究人类生活历史的重要资源,通过对土遗址进行保护与展示,提升人民对历史脉络、生活环境的了解程度,从而促进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在保护土遗址文化特征和空间形态的前提下,将土遗址发展同人民生产、生活相结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振兴区域发展,彼此促进,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实现历史价值的同时增加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仙玉.四堡雕版印刷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9(14):212-214.

[2]蒋晓娜.浙江大遗址资源的创新传播路径研究[J].传媒论坛,2019,2(23):18-19+21.

[3]杜霖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策略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34):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