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研究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7
/ 2

CT和MRI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研究价值      

宋依诺   孙琦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9

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I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鉴别研究价值。方法:选择青岛妇幼医院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6例,分别进行CT和MRI诊断,分析CT和MRI的影像学征象。结果:①MRI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检出率为85.5%,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检出率为50.0%,P<0.05。②MRI检出硬膜下血肿征象11例,CT检出硬膜下血肿征象7例,P<0.05。结论:在急性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中,CT作为诊断首选,MRI作为辅助手段,必要时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

关键词CTMRI急性颅脑损伤诊断

颅脑损伤是最常见的脑外伤类型,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或两者综合作用引起,包括颅骨骨折、颅内血肿及脑挫伤。其中,颅骨骨折是最常见的一种外伤形式,占全部颅脑损伤的20%~30%。颅脑损伤后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与临床症状的严重性和预后密切相关[1]

一、研究意义

目前,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CT和MRI检查是诊断急性颅脑损伤最常用的检查方法。CT和MRI在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中各有优势:CT技术主要用于显示颅内血肿、脑膜血管病变、脑实质内血肿、颅内血肿压迫神经等;MRI可显示脑内水肿、出血及周围软组织情况[2]。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CT和MRI常常不能同时获得可靠的临床信息,需要综合应用CT和MRI检查,才能准确地诊断出急性颅脑损伤。着CT和MRI在临床的应用,让广大医生和科研人员更好的熟练操作,将其应用在诊断和后续治疗上,促进了患者的治疗与恢复。

二、实验方法

(一)脑部CT的检查方法

选择佳能CT扫描仪进行颅脑扫描,电压125kv,电流200mh,层厚6mm,窗位25~45,扫描时间持续0.70s,从颅脑底部扫描至颅脑顶部,无间距扫描。在检查前首先明确患者机体及是否有过敏史等情况,告知其检查相关流程及注意事项。患者呈仰卧位,经头部进入,对其头部做CT常规扫描,根据实际情况对扫描参数进行调整。

(二)脑部MRI的检查方法

选择西门子1.5T磁共振仪器对患者进行颅脑扫描,层厚4.5~6mm,层距1mm,从颅脑底部到颅脑顶部扫面,进行冠状位扫描、矢状位扫描以及轴状位扫描。层距4mm,层厚4mm,矩阵256*256,T1WI:TE=10~20ms,TR=450ms,T2WI:TE=115~120ms,TR=2330ms;STRI序列:TR=610ms,TE=20ms,T1=120s。在检查前需要去除患者佩戴的金属首饰、腰带等物品,预防伪影。检查时患者在两手自然放置在身侧,头部先进,以床面长轴为依据对患者长轴进行调整,保证两者一致,对其头部是否置于线圈中、眉间线是否平行于线圈中心等进行检查。

(三)观察指标

1.统计CT和MRI检查方法的急性颅脑损伤检出率

主要包括顶针叶损伤、额颞叶损伤、额叶损伤、颞叶损伤等。

2.统计CT和MRI检查方法的影像质量

通过CT和MRI检查,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以及其他外周血肿,从而更好地诊断疾病。

3.统计CT和MRI检查方法的影像学征象

主要包括颅骨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等。让两名放射科医师对影像进行诊断。

三、结果

(1)两种检查方式的急性颅脑损伤检出率比较

通过此表格可以看出,CT检查后诊断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38例,检出率为50.0%;MRI检查后诊断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5例,检出率为85.5%,P<0.05。但CT和MRI检查误诊率和漏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看出,MRI的检出率高于CT,见表3-1。

(2)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征象比较

在经过检CT和MRI检查后,由两位影像科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分析讨论后,可看出CT检查出硬膜下血肿征象7例,MRI检查出硬膜下血肿征象11例,P<0.05,由此结果可知MRI检查比CT检查的影像学征象更清晰,见表3-2。

(3)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质量比较

CT和MRI数据是一种定量分析的参数,但其本身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疾病状态,因此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图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处理。CT数据一般都会在图像中进行处理,因此对于影像图像的分析应该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方法。而MRI说提供的是二维平面化的表示方式,同时也是其特征表达方式之一。通过对硬脑膜下血肿的18位患者的病例分析对比,CT平扫示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大脑镰右旁、右侧小脑幕缘下见镰刀形、新月状、条状高密度影;MRI扫描示右侧额颞顶部、左侧顶枕部颅骨内板下、小脑幕下、大脑镰右旁可见长条状短T1、稍长T2信号、DWI序列呈高信号影;双顶叶局部脑沟于T2序列、DWI序列可见高信号影。影像诊断:右侧额颞顶部、左侧顶枕部硬膜下血肿;小脑幕下、大脑右旁血肿(亚急性期)。

在颅内出血方面,MRI和CT均可见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原发性出血,可见不同部位的部分血肿,CT影像表现为“双凸镜样”异常密度影,而MRI则表现为梭型血肿,但是MRI成 像效果及清晰度较CT更佳。MRI影像中可见急性期血肿表现为T1加权等信号,亚急性期均为高信号,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则为斑点状高信号。CT影像中血肿的密度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以高密度、等密度、液性低密度等异常密度影为主,患者受伤后随时间延长而血肿密度影逐渐发生变化。

四、结论

经过CT和MRI的联合评估,在患者病情危急时,CT检查时间短、出结果较快,可以作为早期临床诊断手段提供必要的依据,MRI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尤其是针对初期扫描发现异常、临床评分较低患者进行检查,效果显著。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针对初期时扫描的异常情况进行更详细的MRI检查。必要时CT和MRI需要结合在一起使用,是提高患者后期治愈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武.影像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中的CT与MRI诊断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2022,4(4).

[2]文黎.影像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中CT与MRI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15):87-90.

作者简介:

1.宋依诺,女,汉族,医学影像技术本科学生。

2.孙琦,女,汉族,1989年11月,教育学专业,为本文的指导老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