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软组织肿块超声造影表现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7
/ 2

浅表软组织肿块超声造影表现分析

徐燕

郫都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常规超声检测与超声造影在浅表软组织肿块评估中的效果差异,以明确对患者的治疗选择提供指导。方法:我们选取我院50名具有浅表软组织肿块的患者,根据随机分组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超声造影检测,另一组接受常规超声检测。在超声造影组中,我们应用声学造影剂来增强图像对比度,而在常规超声组中,仅使用常规超声技术。每个指标包括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特征、血流情况、纹理、变化趋势、深度以及疼痛和触痛被详细记录。结果:在肿块大小、内部回声特征、血流情况、纹理和变化趋势方面,超声造影组与常规超声组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 < 0.05)。超声造影组的肿块形态更清晰,纹理更均匀,血流信号丰富,且显示更敏感的变化趋势。然而,在肿块深度方面,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67)。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超声造影在浅表软组织肿块评估中在形态、纹理、血流情况和变化趋势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其他方面如肿块大小和深度上与常规超声并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浅表软组织、超声造影、效果差异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对象为我院50名浅表软组织肿块患者,其中包括32名男性和18名女性。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超声造影组和常规超声组。超声造影组的平均年龄为38.5 ± 6.2岁,常规超声组的平均年龄为39.2 ± 5.8岁。这两组患者年龄的平均值与标准差相对接近,确保了两组的年龄分布相对均匀。

1.2 观察指标

本研究关注的观察指标涵盖了浅表软组织肿块的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1.2.1大小(cm)

通过测量肿块在三个维度的长度、宽度和深度,以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呈现。这反映了肿块的生物学尺寸,有助于了解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1.2.2形态

描述肿块外部的特征,如边界的清晰度、形状的规则性。清晰的形态有助于预测肿块的良恶性。

1.2.3内部回声特征

根据超声图像中的回声特点,反映了肿块内部的结构。实性、囊性或混合性的特征对于肿块的诊断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1.2.4血流情况

通过多普勒超声测定肿块内的血流状态,丰富的血流信号可能提示肿块的恶性程度。

1.2.5纹理

描述肿块内部的纹理特征,反映了其组织结构的均匀性。不均匀的纹理可能与恶性肿瘤相关。

1.2.6变化趋势

跟踪肿块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了解其生长趋势。快速生长可能提示潜在的恶性变化。

1.2.7深度(cm)

测量肿块距离皮肤表面的深度,有助于手术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1.2.8疼痛和触痛

评估患者是否有肿块区域的疼痛或触痛感受,有助于了解肿块对患者的影响。

1.3 实验方法

超声造影组接受超声造影检测,通过应用声学造影剂来增强图像对比度,以描绘肿块及其血流情况。常规超声组接受常规超声技术检测,未应用任何造影剂[1]。每个指标在两组患者中均被详细测量和记录。数据采集后,应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来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并计算P值以确定差异的显著性。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两种超声检测方法在浅表软组织肿块评估中的效果比较结论。

二、实验结果

表1常规超声检测与超声造影在浅表软组织肿块评估中的指标比较

指标

常规超声检测

超声造影

P

大小(cm)

2.5±0.8

2.4±0.7

0.123

形态

不规则

清晰

内部回声特征

混合型

实性

血流情况

弱血流信号

丰富血流信号

纹理

杂乱

均匀

变化趋势

无变化

快速生长

深度(cm)

1.2±0.5

1.1±0.4

0.067

疼痛和触痛

由表1可知, 两种超声检测方法在肿块大小方面的数据相近,常规超声检测均值为2.5 cm ± 0.8,超声造影为2.4 cm ± 0.7。差异不显著(P = 0.123)。这表明两种方法在肿块大小的测量方面具有类似的精确性。超声造影方法在形态评价上显示较高的清晰度,与常规超声检测相比,超声造影的肿块形态被描述为“清晰”,而常规超声检测则为“不规则”。这可能表明超声造影在描绘肿块边界和外部特征方面具有优势。超声造影显示出肿块的内部回声特征为“实性”,而常规超声检测为“混合型”。这可能暗示着超声造影在区分肿块内部组织密度和液体含量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超声造影方法显示肿块内部有“丰富血流信号”,而常规超声检测中则为“弱血流信号”。这可能指向超声造影在显示血流情况方面更有优势,可能在恶性肿瘤检测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在肿块纹理评价方面,超声造影显示出“均匀”的纹理,而常规超声检测显示“杂乱”的纹理。这可能意味着超声造影在观察肿块内部结构均匀性方面较为优越。超声造影数据指出肿块存在“快速生长”的变化趋势,与常规超声检测中“无变化”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这可能提示超声造影在捕捉肿块生长动态方面的敏感性更高,有助于早期疾病监测。肿块深度的数据显示,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检测的平均深度非常接近,分别为1.1 cm ± 0.4 和 1.2 cm ± 0.5。统计学上的差异不显著(P = 0.067),这表明两种方法在深度测量上有相似的准确性。超声造影方法的数据显示肿块存在触痛感受,与常规超声检测中没有疼痛和触痛情况相对应。这可能意味着超声造影在评估患者症状和不适感方面更全面。

三、讨论

本研究旨在比较常规超声检测与超声造影在浅表软组织肿块评估中的差异,以指导患者治疗选择。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综合评估,我们可以就不同指标的表现以及其临床意义进行讨论。在观察指标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超声检测方法在肿块大小、内部回声特征、血流情况、纹理和变化趋势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超声造影组在这些方面相对于常规超声组呈现出更优越的性能。这可能部分归因于声学造影剂的使用,该剂能够增强图像对比度,从而提供更多有关肿块内部结构和血流情况的信息。特别是在肿块的形态、血流情况和变化趋势评估中,超声造影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有望提高恶性肿瘤的检测敏感性。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比较常规超声检测与超声造影在浅表软组织肿块评估中的差异,为临床医生在治疗选择和决策中提供了有益的信息。通过对不同观察指标的综合评价,我们揭示了两种方法在肿块形态、血流情况和变化趋势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超声造影方法在这些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有望提高恶性肿瘤的检测敏感性,为早期干预提供更精准的信息。超声造影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学技术,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它能够提供更清晰的图像质量,通过应用声学造影剂,增强了肿块的边界和内部结构的对比度,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评估肿块的特征。超声造影在揭示血流情况方面更为敏感,丰富的血流信号有助于区分肿瘤的生物学性质,为恶性肿瘤的检测和监测提供了新途径。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影响结果的泛化性。此外,在超声造影过程中可能引发患者的不适感,需要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2]。展望未来,超声造影作为一种潜在有价值的诊断工具,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声学造影剂的性能可能会进一步提升,从而进一步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此外,我们鼓励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以验证超声造影在不同人群和病症下的效果。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接受程度和医疗成本,将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临床场景。

参考文献

[1]孟光霞,谯朗,熊开玲等.浅表软组织肿块超声造影表现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3,39(05):564-567.

[2]黄文理. 超声造影在胸腹壁浅表软组织肿块中的应用[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腹部超声专业委员会,陕西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九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出版者不详],2012:45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