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交通发展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6
/ 2

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交通发展策略研究

靳佩林

内蒙古中元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城市发展的紧迫需求,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充分考虑城市的资源投入、环境容量等约束条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带来的交通需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是现代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难得机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交通;发展策略

1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概念可以追溯到18世纪精通经济和哲学的ThomasMalthus,他认为改变人们居住标准会迅速增加人口,人口增量可能会超过技术和可用资源的增长量,导致可持续发展问题。197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发现全球气候正在变暖,酸雨频发,臭氧层被破坏,人口增长同时生物种类多样性减少,引起科学家们反思地球可持续发展问题。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会议认为不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应该营造更美好的地球家园,并且提出了联合国环境项目(UNEP)。1983年,联合国又组织建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要承担起“改变全球”的重担。1987年,WCED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定义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认为现在所使用的资源在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外,也应考虑后代人的资源需要,其实质是在产出不变情况下,最大化减少对资源的消耗。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上又进一步详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原则,通过了《21世纪章程》,10年后在2002年约翰内斯堡会议上,可持续发展含义演变为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目标,提出需要改变结构以避免不利的环境和健康影响,特别要减少贫穷。其“天才想法”的意义在于减少了经济环境问题,找到一条满足了当代和未来对能源需要的道路。在此理论指导下,可持续交通发展概念应运而生。1992年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上提出交通可持续发展国际道路目标。很多文献资料均涉及和研究过可持续的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概念不完全相同,但最核心部分是相通的,即各代人对资源适度的合理占用,使每代人都可以是享受相近的资源环境。因此,可持续的发展应在自然环境可承受范围内,进行资源利用,可先设定目标,保证资源长期有效为前提,来进行发展和增长。可持续的发展是持续动态概念,在这个概念当中考虑到人口增长,也考虑到整个社会、经济、环境范畴。世界银行以及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在《动员可持续交通促进发展》报告中,将可持续交通定义为:“对人类和货品提供基础性服务,对基础设施保证其安全性、可负担性、可获取性的方式,最终达到积极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以造福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同时以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

2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交通发展策略

2.1明确可持续交通政策工具

为了执行不同的可持续交通策略,人们还需要系统因时因地地考虑不同的政策工具及其组合。在国际上,无论是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个别学者们,都经常在努力小结和更新这些工具及其组合,以及针对它们执行过程中实际的效益进行持续的跟踪和评估。以OECD为例。2002年,它就组织编撰了环境可持续的交通指南。在这份指南里,它指出了环境可持续的交通的主要政策工具有四大类。第一类是那些和交通能源有关的,例如使用可持续的风能、水能、太阳能来做为交通工具的能量来源,这将有助于减少人们对石油的依赖,以及石油燃烧带来的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第二类是和建成环境的改善有关的,例如土地利用和公共交通更加紧密的结合,这一结合,可以降低人们出行的需求和强度;第三类,是在更小的地理范围,而不是全国乃至全球的范围来组织生产。这样,可以减少长距离的物流和相应的能耗、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第四类,是提高人们的环境、环保意识,促进他们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和少温室气体排放(即低碳)的生活、交通方式。

2.2构建通用、开放、共享、可拓展的可持续交通数据平台,加强决策支撑能力

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和决策支持有赖于高质量的数据。加快构建我国可持续交通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评估不同SDG的内在需求驱动,可实现交通运输建设、管理、服务的工序匹配,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进展评估相衔接。可基于我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广泛采用自动监测、传感器、卫星遥感等信息化数据采集技术,扩充数据类型、提升数据精度,弥补传统数据收集体系的不足。开发“数据—方法—决策”一体化的多要素综合管理应用平台,为多要素关联的复杂系统决策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引入面向利益相关者的模型研究,加强多部门、多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对话。

2.3重点强化科技研发与技术转化

据《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所描擘的未来图景,“我国将基本形成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想要将之实现尚需各方的不懈努力。日前,交通运输部已表示将采取“大力推进互联互通,积极主动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强交通运输保障;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积极参与全球交通治理,深入推进全球交通合作”五大措施推动我国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推动可持续交通发展,科技研发与技术转化是关键,业界公认,“无论是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电动汽车、可持续航空旅行、零排放船只,还是基础设施技术的迭代、智慧交通的实现,抑或是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都需要依靠技术发展方可推动。”政策红利和充沛资金之外,扎实的科技研发是我国交通发展的充足底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已在交通运输领域布局建成2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布局建设254个部级科技创新基地—这些夯实的“科技家底”正是我国推动可持续交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中国的交通科技已从跟跑世界一流水平为主,进入到跟跑、并跑、领跑并行的新阶段”。

3可持续交通发展展望

未来理想城市应该具备的主要特征包括绿色、智慧、人文、宜居、创新、韧性。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和引领系统。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要支撑城市结构、用地形态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城市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不同于一般的其他城市子系统,城市交通系统应该引领城市的发展。与未来城市相对应,明确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绿色低碳、智能共享、文明有序,推动绿色智能人文一体化交通的发展,对建立绿色、智慧、人文、宜居、创新、韧性的未来城市至关重要,这也是实现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过程,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智能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强国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城市的规模、数量不断增加,机动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也日趋严重。同时,城市的发展形态正在向都市圈、城市群方向迅速演化,城市已经进入了发展关键期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虽然绿色低碳智能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渐从理论转为实践,但可持续交通在全球的推进仍显缓慢且不均衡,如何持续发力需各方达成共识并认真考量。而为可持续发展贡献交通力量,我国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黄骞,上官甦,史洪芳,刘艾涵.空间信息技术在韧性交通中的应用思考[J].公路,2018,63(5),227-232.

[2]杨超.增强交通基础设施“韧性”保障可持续发展“生命线”[J].中国交通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