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急救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5
/ 1

心脏骤停急救护理

巫小丽 

西昌市中医医院   四川凉山  615000

心脏骤停是严重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会如何有效地展开急救护理非常重要,正确的护理措施或将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为帮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突发性的心脏骤停事件时能够更好地应对,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关于心脏骤停的原因和相关急救护理措施,以此来为大家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心脏骤停的原因

心脏骤停的原因有很多种,常见的原因有心脏病、中风、外伤、电击、窒息和药物使用不当等因素。而心脏病作为导致心脏骤停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中就包含有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同时,中风也是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之一,在中风发生后,患者会发生明显的脑部缺氧,从而引发心脏衰竭。

其次,例如头部创伤、胸部损伤、高压电、雷击、溺水、中毒和药物过量等情况也都会导致心跳和呼吸骤停,给人们的生命带来很大的损害。而在此时,积极正确地展开对患者的急救护理就尤为重要,或将能够成功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

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措施

在面对心脏骤停的患者时,施救者应当快速稳定自我心态,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通知急救人员前来处理,并正确告知患者当时情况及具体地址。随后,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之前,施救者还应当对患者的进行快速评估,对患者的心跳、脉搏、呼吸和意识等基本体征进行检查,例如大声呼喊患者、用手或手持细纸屑探查患者鼻息、触摸患者颈动脉是否有搏动等。如果发现患者没有呼吸和心跳等生命体征后,则应当立即对患者展开心肺复苏术。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来说,心肺复苏术是最关键也是最基本的急救措施。具体来说,在完成对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检查且发现没有呼吸和心跳后,施救者则应当将患者平放在硬质表面上,双手交叉于患者的胸前,用掌心的根部放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胳膊伸直,再向下用力按压胸部,每次的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每次按压的时间应迅速,30次按压时间在15--18秒之间。

而在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施救者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具体措施为首先检查患者口鼻腔是否有异物,其次清理患者口腔内分泌物;右手托起患者下颔,左手在额头往下的同时用拇指与食指捏住患者鼻子,使患者的口部自然展开,然后再用自己的口对准患者的口部进行呼气,施救者口腔应将患者的口腔完全包住,并持续1-2秒,吹气结束时应将捏住的鼻腔放开。每次按压30次后应对患者进行2次人工呼吸。按压与呼吸比为30:2,此为一个循环。

在对患者进行5个循环的按压与人工呼吸后,需要重新检查一次患者的呼吸和心跳情况,若仍未恢复,则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术直至急救人员到来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为止。

结合以上,心肺复苏术作为一项紧急的抢救措施,要求施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动作的熟练度和力度,随时留意患者的反应情况和身体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及时调整操作步骤,确保患者的救治效果。

心脏骤停急救中的注意事项

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突发意外情况是在所难免的,通过学习心脏骤停时的急救护理措施等急救知识,能够让自己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的负责。为了能够正确有效地进行急救措施,大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首先,在突发意外发生时,要先判断当时环境是否安全,是否存在威胁患者及施救者的情况,如电击现场是否已经断电等。而后要尽快地判断患者的意识、呼吸和大动脉搏动情况。判断意识状态可以通过拍打患者双肩、双耳侧大声呼叫来判断患者意识情况;观察呼吸状况可以侧耳俯身于患者口鼻部,用脸感受鼻息同时观看患者胸廓有无起伏来判断患者呼吸状况;判断大动脉搏动一般是触摸颈动脉,在甲状软骨(男性喉结、女性为颈部中线较为坚硬处)两侧均可触摸是否有搏动,以此判断是否有大动脉搏动。

其次,在判断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呼叫急救车辆,告知具体的地址和情况,以便尽快得到专业的救治。

心肺复苏术是针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关键措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可以有效地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脑部供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施救者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急救知识储备和实操素养,以免出现误伤或加重病情的情况。

同时,施救者在进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包括了施救者的位置站立、心肺复苏的按压频率、深度、身体力度等,这些都需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此外,心肺复苏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施救者要为患者连续实施的心肺复苏,直到专业医生或急救人员到场。

并且,施救者在进行急救措施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应,比如呕吐、咳嗽、抽搐等等。这些反应是正常现象,应当在及时做好处理的同时,也需要稳定情绪,保持沉着冷静。

最后,施救者在进行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时,患者还可能会处于感染状态,此时则需要充分做好防护措施,如戴手套、戴口罩等防护措施,这样将能够有效避免自身感染或者感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