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外语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1
/ 3

国学与外语教学

孙建新

山东硅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55035

在长期的外语学习和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正确掌握和理解文字语言的定义,对外语学习和教学是多么的重要。但常常看到不论是母语还是外语,我们对文字语言的定义在学习和教学中往往不够重视。往往只是重视文字语言的使用,以及追求它在美学方面的体现。

对文字语言到底是什么,它的形式,它的作用,它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则学习和研究的不够。这就导致我们在学习方法、学习方向等方面出现偏差。不是盲目乐观,就是迷茫畏惧,不能很好的自由掌握,没有方向性。传统的文字语言定义认为文字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思想交流的工具,是表达信息 的一种方式。再就是从中国传统的“六书”的概念出发进行的一些解释。 这种定义和解释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字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正确的,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我觉的在整体规整性方面,在使用上的鲜明性方面,好像还欠缺点什么,好像还需要加以整理和总结。我觉得对它的整理和总结是有好处的,值得去努力。

        首先,我觉的应该从哲学最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抓住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一基点,同时结合我们传统国学的理论,从国学中检索出鲜明的、简约的语句、词条、关键词 ,加以总结汇总,定义文字语言,以利于我们对文字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基于物质和精神这一基点,我从国学中检索出了三种要素,这就是形影要素,思想要素和交流要素。

例式为:         形影    思想  

交流        就六个字,简单鲜明。

这种理念根植于天人因素、知行因素、思想因素。

代表了:

    天人合一:儒学、道学

    知行合一:心学、理学

    思想合一:形学、影学

的范围。这种‘形影思想交流’的文字语言定义方式,不但鲜明简单,而且具有很强的使用性。

     首先我们说一下文字语言的形影性,也就是它的符号性。符号是一种物质的存在,也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实的,现实的,但又是虚的,虚幻的。是形象的,具体的,但又是抽象的,无像的。把这些性质定为“形影性”这是根据易经中的‘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这句话得出的想法。

    先说形影的物质性质,也就是它的具有“器”的性质的成分,和“形”有关系的成分。

        首先把物质性设为有形的,“形”的。这里不管是实的,还是虚的,不管是具像的,抽象的,还是无像的,都设为形的。形状有三维的,立体的,具有长宽高三要素,像器物等等。还有二维的,平面的,具有长宽二要素,如画、影、像等等,还有一维的点和线,它只有长的要素。象文字就是这种表现。在这里不论一维、二维、还是三维。不论是虚的,还是实的。不论具像的,还是抽象的,都可算作形的。但语音呢?话语呢?声音呢?是虚的,抽象的,而且是无像的,一维也没有。它是抽像的,无形的,但绝不是虚无的,是一种现实物质存在的。为了把它区别于精神的“影”的、思想的虚幻,只能把它算作 一维的“形”。

     有了这样的区别,我们就可以把具有三维要素的.现实的,具有物质性质的称为“形”了,也就是器了。而把精神的,思想的性质称为“影”,也就是“道”了。在这里,形的最大属性就是它的表现性、代表性、,代替表达性。少维的可代表多维的,实的可代表虚的,虚的可代表实的。这种代表性,我把它称为“表思代物”。

    但‘道’并不能等同于思想,它只是关联于思想的一种表现。就像物质内在运动规则,电脑的程序,计算机的语言一样,虽能进行记忆运算、算法运作,数字技术、数字智能,可代替一部分思想的功能和表现,但不是人的精神方面的思想表现。所以思想这一概念在本检索的范畴内还得专门单设一项。同时‘器’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物质的概念,在这里也只是一种物质性的表现。是一种能代替,表达,即代表性的能力表现。所以说“形影”和“道器”是有区别的,形影道器和思想性和物质性也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这种符号的形影性,就是现实存在的物质和精神结合的表现,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是虚实性和虚幻性的辩证解释,是“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的辩证解释。是‘形’和‘影’的辩证解释。有了这些解释,文字语言定义中的思想性就好解释了。

     说到文字语言的思想性也要根据它的物质性,精神性,把思想二字分开来用,思是思,想是想。当然总体来说还是合起来用的时候多,分开来用主要是在分析它的属性的时候用。思从字面组成和传统的造字折字法来看,暂且设为是由‘心’和‘田’组成,想由‘心’和‘相’组成。思是自想,想是他思。思具有精神性,想具有物质性。思是自身活的的思想,想是相对外界的相对死的思想,他人的思想。思具有影的属性多,而想则具有形的属性多。

     在外语教学中,老师深知文字语言的思想性的重要,从一开头就一再强调,外语学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用外语来思考,用外语来思想,才能造出外语的句子来,用外语思考才能说外语。这点从大的方面来看没什么大问题,但效果却十分不好,学生根本做不到。学习外语的学生只能先用母语想好了句子,思想完了,再用外语来套这个句子,是用对比.翻译的方法来思想的,不是直接用外语来思想的。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过程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思想,首先是“形”的成分和“影”的成分进行了交流,形影不离了才形成了思想。形和影交流了,思和想交流了才形成了思想。可用外语来思想的过程是怎样的呢?那就是用母语的‘影’和外语的‘形’进行交流。不学习,不练习,不知道,不模仿是不能进行这种交流的。也就是说母语的思和外语的想是不能进行交流的,是不能合二为一的,形和影也是不能合二为一的。

结果怎样呢?只能先用母语的思和母语的想交流了,完成了,再进行母语的思和外语的想进行交流。也就是母语的影模仿着和外语的形进行交流,完成外语‘形’和‘影’,思和想的交流。

强调外语的文字语言的思想性,为什么效果反而不好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处理好思想中形和影的关系,没有处理好思想中自思和他思的关系,小看了形所具有的代表性的重要。小看了影需要条件,需要适应,需要学习才能和形进行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交了没流。从传统的文字语言定义来讲,强调文字语言是信息的传递,单从“信息”这个词来看,从传统的造字折字法的套路来看,似乎可折解成“人言自心”似乎表示文字语言是出自人的自己的思想,强调了自思的能力。其实这只是一种强调一方面,而对另一方面不够重视的想法。这不再是文字语言的定义范围,在实际的运用上是行不通的。从这一点来看,就不难看出,文字语言定义中的思想性,弄不好就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不能正确处理好形和影的关系。也就是说影了没形,或者说形了没影,也可以说是想了没思,思了没想。说到形的物质性,它只有通过代表性.即代替表达性才能显示,不能小看,这也是个难点,形影不离不是容易的事。在教学和学习中,强调用外语来思考和思想,这点是对的。但只能说明这只是指结果,而不是指过程,实际上只能靠实践联系和模仿,加强实践才能起作用.最终实现这句话的目的,完成只有在结果中才能实现的结果。             

模仿对比就是一种练习,也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反射,一种              条件反射,一种无条件反射。这种交流不但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结果,因读写听说也是交流。交流是精神和物质的交流,是形和影的交流 ,是思和想的交流。也是人和物的交流,是知和行的交流。文字语言中的交流性就是解释和实践了形影和思想的关系,就是解释和实践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形影和思想合一,思和想合一的关系。学习就是交流,知行就是交流,只有形影和思想合为一体了,知和行,也就              合为一体了。也就能思想了。从而文字语言也就能发挥它的作用.完成它的使命。反之如果不交流,就合不到一起,就不能使用,更不能达到美学方面的高度。但是,有时候即使交流了,也还是不能很好的达到目的,这就是程度的问题了,是文字语言自身的逻辑问题了,不在本检索的范围。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交流了,实践了,虽没达到很好的效果,有些问题,但从某些方面来看,仍然可算作在本检索的范围内。比方说,我们学习一种语言,读、写、听、说,其实似乎可以说是学习了四种语言。再加上方言、古语。专业用语、敬语、诗歌、黑话等等。甚至可以说就像学习了不下十几种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母语的文盲,睁眼瞎,还有哑吧外语,说外行话,没文彩,不时髦,结巴不畅,错别字多,有口头语,说话没重点,词不达意等等毛病。其实,大可不必为此自卑,大可不必没有成就感。因为多多实践了,交流了,还是应该算在本检索的范围。

到这里“形影思想交流”的流程就算完成了。形影里面有影,影就是思想的成分。思想里有想,想就是交流的成分。有交才有流,交就是实践,流就是实践。只有实践了,思想才能流动,形影才能流动。在陆地上学游泳是学不好的,只有练习、复习、学习、实践才能掌握文字语言的使用,才能学好文字语言,才能用文字语言来思想。人才能在水中游动,才能出现只注重使用的文字语言的现象,出现追求“美言”的现象。乡音难改和推广普通话的现象以及笔迹签定,字如其人和书法造诣的现象就是这种现象的最好证明。

但是不论是天生的自强不息的求知欲,还是地长的厚德蓄势的顽强性。不论是孔儒老道,二程阳明,“也不论是儒心,还是道理”。他们只能做的更好.不能做的最好。原因就是时空的物质性是无限的,而人的努力只能是这种无限性产生出的有限性,无中生有嘛。

当我们理解了这种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的道理后,我们就能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文字语言的定义向题了。从更高的高度来看,从精神和物质来看,从道和器的关系来看,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思想合一的理论来看,文字语言的定义只能被看作是现实和虚幻世界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的生命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文化概念的最集中的表现形式。这种说法,可能口气大了,模糊了点,不过这只是另外一种说法而己。

古文字刻在铜器上,放在坟墓里,没有发掘,人们看不到,即使看到了,不能解读,等于没有。文字语言如果懂了,虽然没读写听说,但是思想了,思考了,这就说明有了。如果是外语,但是不懂,放在那里,即使听到了,看到了,但不能用外语思考,等于没有。文字语言是一种用于交流的东西,是一种实践的东西,首先是思想上的实践,这一点值得再次强调一下。

除了实践的问题,还有个矛盾性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问题。形影和思想,思想应该是灵魂,是主体。形影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不论是古墓铜器上的文字还是电脑手机上的文字。不论是书刊上的文字,还是广告牌上的文字,不论是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都是现实物质的表现,是思想在头脑外面的物质表现,可以说是一种死的思想。只有当人们用文字语言来思想时,它才是文字语言活的思想。

思想和形影这一对矛盾,从文字语言这一角度来说,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思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形影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思想是第一的.活的思想是第一的,这不是唯心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

这样一来,“形影思想交流”即是我从国学中检索出的文字语言的定义。同时,形影也可单独使用,因为形影中的影即代表思想。同时思想也可单独使用,因为想即代表交流。同时交流也可单独使用,因为它的主体就是形影、思想。交就是实践,流就是实践。同时形影思想,思想交流,形影交流也可以单独使用。

除了在这种意义上的分解使用,再细分恐怕就不太好了,因为分是在合的基础上的分,合是在分的基础上的合,再分那就是形、影、思、想、交、流、没实际用处,分合要适度。“但又不得不这样细分”。

以上捡索,只能算管中窥豹,只见一般般,望有识之士,予以指正。

作者: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   孙建新

附一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