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背景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9
/ 2

电力行业背景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侯海英 

山东迅康电气有限公司271000

摘要: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基础就是能源与动力。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成为了解放初期的能源开设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及教育体系的不断变革,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也不断进行调整,文章在电力行业的特点和背景影响下,为了能满足电力行业的人才需求,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的设定、课程体系的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建设工作等方面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构建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电力行业;能源与动力;专业构建;研究

能源是现代人类文明的支柱之一,能源类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适应高校多类型、人才培养多规格的需要和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原则,不仅为我们明确了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专业建设的新任务。

1我国高等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现状

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但是还不够成熟完善。高校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需求,存在培养的结果与培养目标不相符的问题。而且教学方法模式陈旧。造成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过关。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教育问题多次强调。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工学结合,改变传统注重理论的教学过程,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设置与职业相结合,适当增加实验、实训、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岗位的体验中快速成长。还强调学生在校内所学习知

识要与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相一致,成绩考核不只考察学习成绩还结合在电力企业的实践考核。进一步尝试把实习地点当作课堂,边工作边学习,在明确的工作任务,岗位责任和具体项目目标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一种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关于高校学生实习,强调要以制度的形式规定,电力企业要接受支持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校要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广泛接触电力行业。争取更多的培养电力行业的能源专业工程技术人员。

2目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育模式中存在的

能源与动力工程在电力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推广以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得到用人电力企业单位、教育部门和学生广泛关注和肯定。提高了高校的办学效益。但是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在实践能源与动力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阻碍就业为导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首先办学理念陈旧,在教学观念上依然有着加大基础课的比重,减弱职业技能训练的习惯思维。第二,实行能源与动力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企业为了追求某项工作岗位的效益.

并不重视与高校的校企合作协议。不受相应的法规约束。第三,高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实训设备不足。第四,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是指即能担当教授理论内容的老师,又具有实际岗位工作经验的师傅。而高校的老师多数都是只能讲理论的从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老师.缺乏实践技能,不符合高校培养面向一线生产、管理和服务具备实践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策略

3.1专业方向的设定

从人才培养的规律来说,在拓宽专业面的同时,还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一直以为电力行业培养人才为主,是侧重于电厂的热能动力,这个主线条不应改变。我们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既不能过于宽泛,又不能过于单一,培养方案最好能够体现在一定行业领域的多元化培养。人才的培养源于社会的需求,专业的培养方案应以满足社会人才的需要为首要目标。多年来,我校教师与电力行业企业紧密接触,及时掌握人才需求的发展动向,同时对毕业生就业后的实际工作岗位进行一定的跟踪,在掌握一定信息的情况下了解到,电力行业内所需要的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人才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从以往传统的电厂运行人员为主,已经悄然衍生出污染物控制、清洁能源、节能、能源管理等多种人才的细化。综合前面专业设置变化和人才需求细化两种情况,我们结合学校多年来对电力行业内专业人才的培养经验,发挥自身专业特点和优势,以专业方向的多元化设置为切入点,培养有节能意识、熟悉节能管理、掌握一定节能技术的能源计量与管理人才。

3.2课程体系的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决定着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直接关系到人才的知识储备,课程体系中课程的配置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即要形成较为完成完整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又要能体现出的专业方向的设置。能源动力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学科,所涉及的课程较多,为了合理配置课程,我们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拓展选修课程、集

中实践教学四个模块。在这四个模块中除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本身的直接关联度不大外,其他三个模块都与专业关系密切。在课程体系中,将这些课程设置在必修的专业领域课程模块中,以确保每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这些课程。而在体现我校“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专业方向的多元化方面,我们在灵活性较大的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动足脑筋,在满足学校课程学分设置的前提下,在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精选课程,使得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课程都与各自的专业方向相契合,与此同时,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对拓展专业视野的需求,又将拓展选修课中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相互打通,允许学生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使得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课程的选修灵活性更强。以保证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电力特色。

3.3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是培养方案的执行者,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一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设师资队伍。首先,我们从外面引进高水平人才来补充新专业建设所需的专业教师扩充我们的师资队伍。近几年,我们有针对性地从国外引进上海市“东方学者”两名,提升了师资队伍在分布式能源与制冷领域的专业水准;从电力行业的研究所和一线企业引进了经验丰富的高职称人才和实验人员,增加了有工程经验的师资力量。先后选送若干名教师去西安热工院、外高桥电厂等行业内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最后,我们还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在新教师入职初期,我们要求新教师都必须参加上海市教委组织的新教师岗前培训。

3.4课程建设工作

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的基础工作,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培养方案,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这几门课程先后进行主干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等几轮课程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积累,我们的主干课程已全部成为校精品课程,4门课程为市教委重点课程,3门课程进级上海精品课程行列。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电力行业的背景影响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构建成为了目前高等教育的主流理念。电力系统工程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制造大国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不同需求,而且还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更多渠道。

参考文献:

[1]由致铭,李奕潼,王浩宇.电力行业背景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探索[J].南方农机,2017,48(3):148-148.

[2]路朝阳,赵宁,张志萍.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类专业“四年制科创法”教学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2(1):52-57.

[3]左远志,杨晓西.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探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17(5):107-112.

[4]吕雪飞,甘树坤.地方高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研究与探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1,38(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