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驻马店地区青铜器鉴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9
/ 2

青铜时代驻马店地区青铜器鉴赏

张勇

(驻马店市图书馆  河南省驻马店市  463000)

摘要:考古学上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称之为“青铜时代”,作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准之一。驻马店地区地处黄淮之间,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地区向来被视为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地区,早在两千年以前,驻马店地区便出现了青铜冶铸业,历经商、周、春秋战国各个时期的不断发展,各类精美的青铜艺术品不断涌现,谱写了一幅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历史篇章。驻马店地区出土许多重大历史意义的青铜器,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现谨选取其中部分精品做以介绍,以期对地方文物、文化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青铜时代,驻马店地区,青铜器

引言

19世纪丹麦学者汤姆森在其《北欧古物指南》一书中提出“青铜时代”这一说法,随着中国青铜器考古不断发现,许多学者对中国用铜和冶铜术的起始时间有了新的认识,对青铜时代的概念、青铜时代的划分,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看法。张光直先生指出,“由于中国青铜时代和诸如国家的形成、城市化以及文明等因素相合,‘青铜时代’这一概念,可以用来作为衡量文化和社会的一个标准”。郭宝钧先生认为中国“青铜时代”年代起始与我国奴隶社会历史是相对应的,其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一书中提出:“中国的青铜器时代,略当历史上的夏、商、西周下至春秋战国之时,也是中国奴隶制的发生、发展和瓦解相终始”。驻马店市地处淮河上游,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古史传说中的华夏、东夷、苗蛮集团在这里相互渗透,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区域文化,春秋晚期以后,随着驻马店地区各古国纳入楚国版图,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汇融合。本文挑选部分具有特色的青铜器予以介绍,以期对驻马店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一、青铜时代驻马店地区青铜器遗存概述

驻马店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遗存丰富。两千年以前,这里便出现了青铜冶铸业,有许多重要的青铜器遗存。1983年在新蔡县城东门处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制币炉遗址,出土有楚金币“郢爰”、蚁鼻钱,以及铸造蚁鼻钱的青铜范、坩埚碎片、炉壁残片等物;1978年,在泌阳县发掘有秦代墓葬,出土鼎、蒜头壶、盘、匝、勺等青铜器二十件;1981年发掘上蔡砖瓦厂战国楚墓,出土青铜器铜鼎、编钟、车马器等;1983年,在确山县竹沟镇西发现有春秋早期的道国墓,内出土盘、匜、鬲等青铜器;2008年发掘的正阳闰楼商代墓地,出土文物有商代青铜器172件,有 鼎、尊、觚、爵、钺、戈、矛、镞、刀、削、锛、凿等;此外还有1994年、1998年、2000年连续多次挖掘的新蔡县葛陵楚墓,出土了一批数量可观的青铜兵器、生产工具、装饰品等珍贵文物,出土的兵器上多见“平夜君成”铭文;以及2005年发掘的上蔡县郭庄大型楚国贵族墓葬,出土了大批精美青铜器等等。驻马店地区出土青铜器,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造型精美,既有古朴端庄的中原地区风格青铜器,又有工艺精绝、风格独特的楚国大器,有很高的艺术、历史、科技价值。

二、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

1.饕餮纹铜觚

图1 饕餮纹铜觚

商代,口径15、底径9.2、高32厘米。喇叭口微内敛,高体细腰,高圈足,折底。颈部饰蕉叶纹和饕餮纹,颈下端饰蛇纹,蛇头部宽大,眼睛突出。腹及圈足饰四扉棱,以扉棱为鼻脊饰饕餮纹,所有纹饰均以窃曲纹为底纹(图1)。1981年正阳县付寨乡刘楼农民献交,现收藏于驻马店市博物馆。

2. 铜鼎

图2 铜鼎

西周,口径22、高26.5厘米。侈口,折沿,尖圆唇,绳纹双立耳。垂腹,平底,三柱足内收。 口沿下饰一周凸弦纹。腹部饰一周突起的窃曲纹,其下饰一周凸弦纹(图2)。1984年遂平县沈寨乡采集,现收藏于驻马店市博物馆。

三、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

1. 铜匜

图3 铜匜及腹内底部铭文

春秋,通高19、长36、口径16、腹深10厘米。敞口,长流,流颈上昂,椭圆形腹,平底微圜,蹄形足,四足扁平,鋬为一螭形,兽首,口衔匜唇,身作半环状,尖尾上卷。口沿下饰一周窃曲纹,腹饰瓦纹,足饰云雷纹,鋬首饰兽面纹,身纹斜角云雷纹,尾纹两道粗线纹。匜底有铭文4行19(重2字): “(道)伯□夷自作旅匜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用享受(图3)。1983年出土于确山县竹沟镇西春秋早期的道国墓。

李芳芝从铜器的出土地点道国故城遗址,以及古城址采集到的陶片、石器以及铜 矛、铜戈、铜链等遗物考察,推断为春秋时期的遗存,认为所出青铜器为道国之遗物无疑。铜匝铭文中的“伯”字,为周制五等爵位之一。关于铜匜是否为道伯遗物,其他学者也有不同的意见。夏麦陵认为:“无论从形制、纹饰,还是匜铭书体和用语考之,嚣伯匜这种匜制当属于西周末春秋初时器。此器即隞伯之器”。周书灿认为,嚣伯匜“有可能为楚大夫嚣伯随楚王北上时遗留在今河南确山一带的器物”。

2.铜编钟

图4 铜编钟

战国,共13件,皆为单钮,最大钟重1250克 ,最小钟重约250克。制作精致,形体相似,大小依次递减。钮呈长方形,上铸细阴线变形龙纹。钟体横断面呈椭圆形, 侧视口呈弧形。在枚钉之间, 铸有疏散而等距离的勾云纹(图4)。1979年出土于上蔡县砖瓦厂楚墓,随编钟同出土的还有鼎、壶、敦、勺、马衔、盖弓帽等器。现收藏于驻马店市博物馆。

3.大圆鼎

图5 大圆鼎

战国,通高88、口径80、带耳宽103厘米。有盖,盖沿微内敛,平沿方外唇,顶微上鼓,圆环钮,钮座为半圆拱形双头兽状。器身子口微内敛,两附耳,唇下有凸起的一周微抹角方形,深弧腹。大圜底近平,三蹄足。盖上饰凸弦纹和带状粗体蟠虺纹。器上腹部近中间部位饰一周宽鼓的弧形带状凸弦纹,弦纹上下各饰一周蟠虺纹带。腹内有铭文:惟王八月丁丑竸之宁自乍将□列□服供盟祀(图5)。

大圆鼎出土于2005年上蔡县郭庄楚墓,是王级“甲”字形大型楚国贵族墓葬,年代在春秋晚期至战国初年。墓室采用了积沙积石和假棺的埋葬手段,有效防御了二千多年来多起盗墓者进入,使得墓中保存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金器等。有近40余件青铜器上发现铭文,出现有“楚王孙”、“陈公”、“曾侯”、 “许公”等许多重要的人名和地名。现收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4. 多戈戟

图版9

图6多戈戟

战国,矛体为三角锋宽叶形,两面刃,前锋锐利,中脊有凸棱,侧翼张开。 居中的戈,援较长,微弧,前锋尖锐,援根部有一小圆穿,胡阑侧有三个长方形穿,直内,内的里侧有一长方形穿。胡面上有“平夜君成之用戟”的阴铸篆体铭文。下方的戈,弧援无内,援根有一小圆穿 , 胡阑侧有三个长方形穿,胡面上有“平夜君成之用”的阴铸篆体铭文(图6)。1994年新蔡县葛陵楚墓出土,现收藏于驻马店市博物馆。

5. 蒜头壶

图7 蒜头壶

战国末期,高34.4、口径3.4、腹径22.4、底径12厘米。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口部为六瓣蒜头形,颈部修长,腹部圆鼓,通体素面,整体造型流畅丰满,体现了秦人古朴、素雅的审美意识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图7)。1978年泌阳县关庄秦墓出土,现收藏于驻马店市博物馆。

同出土铜器二十件,其中铜鼎二件, 铜壶二件, 蒜头壶二件, 铜鍪二件,铜盘二件,铜匝七件,圆奁一件,勺二件。泌阳一带自公元前273年秦置南阳郡入秦,到公元前207年秦国灭亡,属秦60余年。器铭中有“平安郡”“平安邦”之称,且纪年方式与秦相同,有学者推测墓主有军功, 在灭齐以后, 就封君(侯)食邑于平安邦,后葬于此。

结语

驻马店地区出土青铜器在造型、纹饰上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不仅具有中原文化风格,同样有造型精致独特、纹饰层次丰富的楚系特点,诠释着驻马店地区曾经辉煌灿烂先进的文明,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驻马店地区古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1] 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 三联书店,1978年版, 第3页。

[2]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版。

[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

[4] 丘菊贤、杨东晨: 《中华都城要览》,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第 125-126 页。

[5] 李芳芝:《河南确山发现春秋道国青铜器》,《 中原文物》,1992第2期,第114-115页。

[6] 夏麦陵:《 嚣伯匜断代与隞之地望》,《 考古》,1993第1期,第 73-80页。

[7] 周书灿:《再论确山县竹沟镇窖藏青铜器的国别和族属问题》,《 江汉考古》,1999年第3期,第39-42页。

[8] 李芳芝:《河南泌阳秦墓》,《文物》,1980年第9期,第15-22页。

[9]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上蔡砖瓦厂战国楚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

作者简介:张勇(1983—),男,河南驻马店人,现为驻马店市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研究、文化遗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