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路基强夯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8
/ 2

土方路基强夯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刘建武

山西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太原市030000

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的短缺越来越明显。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现场地质条件,这类地块土质松软,地基缺乏足够的承载力,不具备直接施工的条件。因此,有必要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提高地基的使用效果。填海造地面积大,地基处理要求高。强夯法可以用较少的资源完成地基处理,质量和效益双丰收。随着行业的发展,超高能强夯地基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其在地基处理中的突出应用优势也逐渐显现。

关键词:地基处理;强夯法;施工工艺;

我国建筑事业的飞速发展,用于处理地基的方法日新月异。其中,用于地基处理的一种重要的新方法就是强夯法。近些年来,由于强夯法在地基加固处理方面独特的优势,使其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

一、施工技术要点

1.现场准备。全面的现场准备能够给超高能级强夯创设良好的条件,具体如下:(1)施工测量。为了保证测量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采取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基本工作思路;根据现场的坐标控制网,结合图纸要求,准确测放各主控制点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完成其他夯点的测放工作。(2)复核。考虑到点夯位置的准确性要求,每遍夯击前先复核放线结果,确认无误后方可夯击。(3)夯锤的调整。根据夯击要求,安排夯锤就位,此时检测夯锤中心与夯点,判断两者是否重合,若有偏差则加以调整。(4)培训与交底。施工前组织员工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使其掌握设备操作方法;组织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对现场的情况有着全面的认识,避免盲目施工。

2.夯锤落距的控制。综合考虑夯击能要求和锤重,据此确定合适的落距。通过钢丝绳锁定控制的方式有效调整落距,保证其合理性,并准确地在龙门架处标记落距。施工中可能采用到不同重量的夯锤,各自对应的落距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详细进行交底。实际施工中,加强对夯锤落距的检测与控制,要求偏差在0.3m以内,且越小越好。

3.夯击次数。提前组织试验,通过此方式确定合适的夯击次数,在试验期间充分关注前、后相邻两次夯击的夯沉量,要求后一次不超过前一次,以便经过重复夯击后,使地基逐步转变为密实、稳定的状态。

4.间距及布点形式。(1)点夯。分多次有序完成点夯作业:第1遍,夯击能18000kN·m,夯点布置在正方形角点,各点夯击42击;第2遍,夯击能18000kN·m,夯点布置在正方形对角线交点,各点夯击38击;第3遍,夯击能8000kN·m,夯点布置在正方形单边中点,各点夯击15击。还需关注每遍的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均不可超过150mm。(2)满夯。按前述提及的思路点夯后,整平场地,进入满夯环节,此时夯击3遍,夯击能均按照2000kN·m予以控制,夯点锤印叠加1/3。

二、施工期间的控制要点

1.主夯点原点预夯。场地承载力不足时,若直接组织高能级强夯作业,可能会出现夯锤大范围沉陷的情况,难以顺畅地将夯锤从淤泥中拔出。为此,采取原点预夯的处理方法,逐步提高能级。用5000kN·m的夯击能予以处理,在此期间存在夯坑出水、吸锤等问题,此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填料,且夯坑中存在积水时禁止强夯,而是需要以回填的方法加以处理,但此条件下的回填量无需达到填满的状态,正常情况下以盖过水面30cm~50cm为宜。回填所用的填料粒径控制在40cm以内,但不可过小,否则填料难以承受过于强烈的冲击作用。经过夯击后,若夯锤无明显下沉迹象,则填平夯坑,而后将夯击能提升至8000kN·m,在此过程中仍有可能出现5000kN·m强夯时的问题,此时依然需要及时以填料的方法加以解决。在整个强夯施工期间,需要加强对夯机运行状态的观测,避免因倾斜而诱发安全事故。

2.主夯点的控制。预夯后,组织超高能级主夯点施工,依然需以回填的方式加以处理,但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做局部回填即可。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夯坑逐步转变为稳定的状态,此时透水不再发生,待夯坑达到3m左右时可以安排填料,但需做3次连续夯处理,以确保填入的石料能够在外力作用下被送入软弱土层,每次连续夯的锤击数至少达到8击,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做合理的控制,待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不超过15cm时,具备停夯的条件。夯击期间加强观察,若夯坑底歪斜,先检查具体情况,再用碎石垫平坑底;全过程中夯锤的气孔需保持畅通的状态,若有堵塞现象,也需及时清理干净。以18000kN·m强夯为例,其夯点布置情况,结合图1内容展开分析,明确点夯、满夯的作业要点,具体如下:(1)点夯。分多次有序完成点夯作业:第1遍,夯击能18000kN·m,夯点布置在正方形角点,各点夯击42击;第2遍,夯击能18000kN·m,夯点布置在正方形对角线交点,各点夯击38击;第3遍,夯击能8000kN·m,夯点布置在正方形单边中点,各点夯击15击。还需关注每遍的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均不可超过150mm。(2)满夯。点夯后整平场地,进入满夯环节,此时夯击3遍、夯击能均按照2000kN·m予以控制,夯点锤印叠加1/3。(3)填料。材料选用的是开山碎石土,最大粒径不超过300mm,不掺杂树根、杂草等不利于回填密实性的材料,含土量不超过30%。

3.现场清淤。每完成一遍夯击作业后,及时将残留在现场的淤泥清理干净,以免影响后续夯击作业的顺利开展。

4.夯击后的质量检测。现场检测至关重要,时间安排在地基处理后的2~4周。检测内容包含:测量地面沉降量、土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地基静载荷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钻探取样分析。实测结果显示,对于2000kN·m、18000kN·m而言,其应用效果为:置换深度分别为7.4m,、7.7m,加固深度分别为11m~12m、17m~18m。

5.回填材料。于吹填沙场回填碎石,厚度控制在2m,目的在于使夯机平稳运行。夯坑回填时,材料可以选择级配良好的石料,粒径也需得到有效的控制,以便承受强夯期间的冲击力。

三、强夯地基处理技术的质量控制

1.夯击次数的控制。以试夯的方式掌握现场情况,确定合适的夯击次数,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要求该值不超过10mm。

2.夯点间距及布点形式的控制。先安排原点预夯,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夯击能级,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夯击作业,确保经过处理后的场地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强夯布点较为关键,较为可行的是正方形9m布点的方式,分4遍有序夯击。

3.落距的控制。夯锤的落距根据工程夯击能要求和锤重而定,在施工前需要对夯锤的质量和落距做详细的检查,保证各项基础条件均无误。为保证落距的合理性,采取钢丝绳锁定控制的方式。

4.其他质量控制措施。在现场设置醒目的控制桩,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免在强夯施工中受损,后续定期复核,确保无误。经过夯点测量放样后,设置标志,有效锁定控制落距的钢丝绳,实现对落距的有效控制,同时在龙门架上标记出落距标志。夯锤是强夯施工中的重要装置,其气孔需保持畅通的状态,若有堵塞则及时清理。夯锤偏离坑中心时,做详细的检查,及时调整;若夯坑底部有明显的歪斜现象,用土垫平,在此基础上继续夯击。施工期间加强对数据的采集与记录,例如每击的沉降量,根据实测结果判断实际夯击情况,掌握停锤标准。若遇到夯沉量异常、地表隆起等问题,需加强观测,及时与监理工程师、业主沟通,基于现场情况探寻合适的解决办法,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每遍夯前、夯后,均及时测量场地夯沉量,做对比分析,判断夯击施工效果。

总之,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地基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强夯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地基处理技术,不仅具有施工周期简单、适用范围广、加固效果好等的优点,而且使用经济,在建筑工程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伟.强夯法处治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数值对比分析.2021.

[2]张健铭.浅谈土方路基强夯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