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5
/ 3

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分析

杨夕

岳池县人民医院   护理部   四川广安  638300

摘要目的:评析、探讨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2.01至2023.01,选取急诊科危重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目标。共获取样本量76例。以抽签法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组别。参照组:38例,急诊科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应用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评析各组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等结果指标。结果:试验组护理文书书写、药物使用情况等护理质量所得分值较参照组高,护理满意度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后,急诊科危重病人的抢救效率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提高。同时,该种护理管理形式对提高科室的整体护理质量作用突出,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holistic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n the rescu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and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holistic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n the rescu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Methods: From 2022.01 to 2023.01, critical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ere selected and taken as the research target. A total sample size of 76 patients were obtained. They are p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by drawing method. Reference group: 38 cases, routine care model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Test group: the application of holistic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The nursing quality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of each group. Results: The scores of nursing document writing and drug use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P <0.05. Conclus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listic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the rescue efficiency of critical patien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is improved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s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this form of nursing management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overall nursing quality of the department,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mergency department;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rescue; holistic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近些年,我国急诊科病人的数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急诊入院的病人病情危重,且疾病进展迅速。当前现代化医学的发展使得急诊科流程更为清晰,通过分诊、抢救、急诊重症监护等多方面的配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效果。但是在实际工作期间,仍有诸多问题存在,如缺乏完善、可行的管理模式[1]。为确保各流程的运作无缝衔接,满足患者的抢救需要,还应寻求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本研究评析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的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纳入急诊科危重患者,日期为2022.01至2023.01,共有76例,分组应用抽签法,两组均为38例。参照组:20例男性与18例女性。年纪为24-78岁,平均(54.39±5.92)岁。试验组:21例男性与17例女性。年纪为25-77岁,平均(54.42±5.66)岁。各组资料无确切差异,P>0.05。

选入根据:(1)与急危重症病症诊断符合者。(2)签署同意书。

排除根据:(1)肝脏功能严重衰竭者。(2)存在意识障碍者。

1.2方法

参照组:利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如下:接诊患者后,及时对其进行评估,安排分诊。急诊科管理人员应重视人员的管理,明确各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通过此种方式,在患者入院后,各人员能够及时评估其病情状况。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其床位。指导患者完成相关检查。急诊工作操作后,协助其办理入院的相关手续,确保其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治疗。

试验组:以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为对策,如下:(1)构建管理小组。急诊科室应结合科室的工作情况,选取急诊科医师、责任护士、护士长等组建管理小组。小组成立后,对各组员进行培训,使之掌握各种应急事件的对应方式。同时,组员还应掌握急诊科疾病的患病因素、治疗对策、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危险事件等,从而提高对患者的综合评估能力。指定护士长为小组长,负责带领各成员掌握急救的技能。通过此种方式,增强小组成员的护理能力。培训后进行考核,针对成绩合格的组员,让其参与急诊护理工作。(2)建立分级护理制度。优化病房管理软件的内容,充分把握患者的病症状态,结合其病症的实际情况,开展分级干预措施。针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旨在确保其能够获得及时的救治。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病症严重程度的筛查工作,明确患者救治的最佳时间。做到各环节无失误,以此缩短各抢救流程的用时。通过此种方式,可确保患者入院后的分诊用时、检查时长等减少。如果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则可直接将其信息录入在管理系统中。抢救期间,应对各急诊流程进行优化。全面把握急危重症病人的相关信息、病症状况等,然后开展各项工作。提前准备急救物品、药物等。(3)排班管理。为确保患者能够在短的时间内获得有效的救治,应合理安排各人员的班次,确保24h待命。应用轮班制度,做到每8小时换班1次。对抢救服务工作进行合理安排,以此保障排班的弹性。通过该种方式,可确保护理人员以最佳的精神状态面对患者抢救,从而提高抢救效率。(4)患者管理。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借助于语言、肢体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鼓励,目的是增强其治疗的信心。为患者介绍病症相关知识,记录其病情变化情况。掌握患者的各项体征。

1.3观察指标

(1)护理质量评分。涉及急诊管理能力、基础护理水平等四个维度。各维度最高分值均为100分。分数高,提示患者护理质量优异。(2)满意度。调查患者的满意程度,设定相关问卷,最高为100分。满意:85-100分。一般满意:60-84分。不满意:低于60分。总满意度: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SPSS26.0处理数据。实施t检验、卡方检验。P<0.05,统计价值存在。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

试验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护理质量评分(±S,分)

组别

例数(n)

急诊管理能力

基础护理水平

护理文书书写

药物使用情况

试验组

38

93.65±5.63

94.23±2.21

92.73±3.52

95.28±2.11

参照组

38

86.11±5.20

85.59±2.73

84.17±3.68

89.03±2.62

t

6.5259

16.3168

11.1500

12.3240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满意度

试验组满意度比参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满意度[n(%)]

组别

例数(n)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率

试验组

38

22(57.89%)

14(36.84%)

2(5.26%)

36(94.73%)

参照组

38

16(42.10%)

13(34.21%)

9(23.68%)

29(76.31%)

X2

5.2084

P

0.0224

3讨论

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严重,进展迅速,极易威胁其生命安全。其中创伤、严重休克、心血管疾病等,均属于多见急诊危重症。在创伤、疾病严重度、感染等多因素的影响下,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并且其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加之气体交换、电解质异常等,其生命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2-3]。为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升抢救的效率,还应重视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

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具有整体观念,能够全程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对缩短其抢救用时具有重要价值。具体应用期间,借助于分级护理的方式,在明确患者病症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分诊等,可确保患者在入院后获得及时、有效的干预。在此情况下,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诊治时间等均缩短。而随着抢救效率的提升,患者的生命安全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挽救。与此同时,病床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科学安排患者的病房。而各环节抢救用时的减少,均能够为患者整体抢救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结合患者的病情情况,提前将抢救所需的器械、药物等准备完成,可使得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干预

[4-5]。此外,针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开通急诊绿色通道等,有助于避免其治疗时机被延误,进而促进抢救效率的提升。就急诊科而言,通过建立抢救队伍,合理排班的形式,对保障患者获得无缝隙地干预作用显著。此种方案可减轻医护人员的疲惫感,进而使之以积极地态度面对抢救工作。各小组成员在明确患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抢救方案,对提高抢救的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情况下,急诊科的危重患者能够获得更为全面的抢救服务。而对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及时疏导其本人、家属的负面情绪,有助于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而提高其接受治疗的积极性[6]。为患者介绍相关病症知识,告诉其抢救期间的危险因素、注意事项等,可使之提高对自身病症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此,患者的配合度提升,护理满意度提高。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制定饮食、环境管理方案,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本实验结果证实,试验组各指标均更优异,P<0.05。

总而言之,整体性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可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抢救效果。同时,该种护理模式有助于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筠.危机管理在儿科急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33):110-112.

[2]尚洋洋,白向威.急诊科建立细节问题防范关口前移模式在其风险防范与危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2,32(04):88-89.

[3]黄文婷.4R危机管理模式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危机事件处理能力的提升价值[J].临床护理杂志,2022,21(04):67-70.

[4]赵华,臧舒婷,王龙安等.ACMPE模式护理管理联合心理干预对急性胸痛患者预后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2,28(04):96-99.

[5]杭继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基于Kaiser模型的急诊科护理管理灾害脆弱性分析[J].上海护理,2022,22(07):67-70.

[6]孟楠楠,李艳荣,张艳琴.现状-背景-评估-建议沟通模式联合移动医疗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0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