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检测实验室的风险管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5
/ 2

药品检测实验室的风险管理探讨

罗婷

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药品质量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药品的质量控制不仅与其生产工艺密切相关。也与实验室质量管理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药物微生物实验室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保障理念不断强化,已从单纯的最终产品检验逐渐转变为风险调查、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关键词:药品生产企业: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

药品生产企业微生物实验室不断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保障的理念,逐步从简单的终产品检验向全过程风险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方向转变。微生物实验室人员管理、培养基和菌种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环境控制以及检验方法验证是微生物实验室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

一、人员管理

1.人员资质评价。微生物实验室应该有足够的能胜任工作、具有相应教育背景、经过培训且掌握一定技术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人员。实验室应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设置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人员,并通过职责文件对岗位职责进行清晰描述。实验室管理人员应确保所有从事检验、校准、验证及确认的技术人员具备微生物学或相应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操作仪器设备或其他设施的能力。对于专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设备,如压力灭菌器、隔离器、生物安全柜等设备,技术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并获得上岗证后方可使用和操作。

2.人员培训考核。微生物实验室应按照岗位职责制定岗前培训计划和岗位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应包括微生物基础、消毒灭菌、生物安全等基本内容.与微生物检验相关的技术知识、仪器设备操作知识以及校准、验证和确认等。岗位培训还应根据法规的调整和科技的发展进行持续更新和拓展。考核评价是评估技术人员能否胜任其岗位的重要手段。对于知识类的培训,可采用培训后测试法.考查参训人员的知识掌握度;对于技能类和操作类培训,可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测试法。所有培训考核资料应归档保存。

3.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微生物实验室应采取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以减少因意外接触而造成的生物安全风险。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如生物安全柜使用操作规程、个人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废弃物处理规程等:加强技术人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自觉遵守生物安全操作流程:掌握生物安全设备使用方法、消毒灭菌方法以及阳性废弃物处置方法等;实验室还应制定应急预案,对于已经造成的生物安全危害采取紧急措施。使伤害降到最低。如有必要,还可成立专门的生物安全管理小组,负责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制度的制定和监督执行以及生物安全设备维护管理等工作。

二、仪器设备管理

设备是实验室的物质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硬件,微生物实验室应该有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其他装置,以便正确地开展微生物检测实验。仪器设备的购买应选择能够提供完全技术支持和维护的供应商,新购置的仪器设备应按照操作要求的环境进行组装、调试、校准、验证、确认并定期维护。为保证所有仪器设备受控管理,实验室可建立设备管理台账,对设备名称、型号、唯一性编号、安装位置、技术状况、校准验证时间等进行记录,并指定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管理。

三、微生物实验室环境控制

1.微生物实验室设计与布局。微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和布局应综合考虑微生物检测、设施设备安装、实验室安全等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协调与组合的过程。微生物实验室整体设计与布局应围绕洁净技术与实验室检测要求展开.对空间进行合理限定、分割和定性,遵循平面布置合理、严格划分区域、防止污染与交叉污染、方便试验操作等原则。

2.微生物实验室清洁消毒。微生物实验室环境污染包括非生物污染和生物污染,其中非生物污染是指灰尘、污渍等污染,生物污染主要是沉降菌、浮游菌以及表面微生物等污染。实验室应采取一系列清洁消毒措施保证实验室的洁净度。人作为最大的污染源,进出洁净实验室应穿戴灭菌合格的洁净服。佩戴一次性灭菌手套和口罩,并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人。实验物品应通过消毒剂擦拭后在传递窗经紫外线消毒灯消毒后进人洁净区。紫外线消毒灯的消毒效果应经过验证并定期更换灯管。由于紫外线消毒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消毒能力会逐渐下降,日常使用时,应记录紫外线消毒灯的累计使用时间,定期更换灯管以保证消毒效果。另外,洁净实验室在使用前后都要进行清洁消毒,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应经过确认并定期更换。

3.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监测。应定期对微生物实验室的洁净环境进行监测.以确保环境处于受控状态。监测项目包括空气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等。实验室可通过采集洁净区中的环境微生物进行鉴定分析,形成有利于质量管理的环境微生物信息库,从根本上降低污染风险,避免环境菌株影响检品的检验结果,以保障药品检验的准确性。实验室应依据国家标准制定相应的操作程序和监测频率。微生物实验过程中也应对检测环境同步进行动态的沉降菌监测。值得关注的是,在进行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监测前,应首先确定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压差、换气次数等是否符合要求,因为只有确定上述指标在规定范围内。才能保证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监测结果准确有效。

四、检验方法验证与确认

方法学验证是确认所采用的方法是否适用于该药品的微生物检查,以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准确性及检验结果的完整性。《中国药典》首次明确提出所有用于药品质量控制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必须首先进行方法验证.以避免方法不合理而造成的漏检、误判。进一步规定,药品在进行无菌检查及微生物限度检查时.应首先进行方法学验证,否则不能出具“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的结论。自此开始,药品微生物检查方法验证逐步规范化和标准化。在方法学验证中,重点关注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应不影响污染菌的检出,处理后的样品应保留原样品所有的微生物学特征。可根据药品剂型、水溶性等特性选择适宜的方法处理。水溶性样品可直接采用适宜的缓冲液溶解稀释;水不溶性非油脂类样品可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使样品分散均匀:油脂类样品可通过适宜温度加热搅拌乳化和增加表面活性剂等方式溶解样品。对具有抗菌活性的抗生素等药品。若通过增加稀释液的体积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可以通过加入中和剂或灭活剂消除干扰物的抑菌活性后再进行常规处理。中和剂和灭活剂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干扰物的类型,如p一内酰胺类抗生素可选用p一内酰胺酶作为灭活剂“。另外,若检验方法已经过验证,在引入检测前,实验室应对该方法进行确认,以保证实验室人员能正确运用该方法。微生物实验室作为药品生产企业的重要基础建设,其作用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生物科技突飞猛进,制药工艺日新月异,这为微生物实验室发展带来先进技术和硬件支持的同时.也在管理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药品生产企业须高度重视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创新质量管理方法,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各环节、各要素的科学化、精细化建设和管理.为企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精准的检测保障。

总之,微生物实验室人员管理、培养基和菌种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环境控制以及检验方法验证是微生物实验室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药品生产企业应正确处理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与微生物检测的关系,遵循全面研判、规范运行、持续改进和过程控制原则.保障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李萍.浅谈药品检验质量风险管理.2020.

[2]张英.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GMP现场检查中有效运用的探讨.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