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模式的创新发展及转变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8
/ 2

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模式的创新发展及转变探究

刘军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摘要:如今,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体教融合模式也逐渐被社会和学校所认可,从原本的体教结合逐渐转化为当下的体教融合,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使我国的体育竞技思想发生了天差地别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也建立了以科学育人为基础的实践型教育策略,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当前阶段,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体教结合 体教融合 创新发展

1.当前阶段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宁乡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工作汇报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宁乡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展显著。首先是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扎实推进,历年来宁乡市非常重视体育的发展,并将其作为了一项社会事业的重要内容,不断研究、优化与部署,不管是在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给予了强有力的保证,不仅优化了业余体校,同时也确立了人员配备和机构编制,为体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了力量。且近年,宁乡市又承办了一些全国田径锦标赛等高水平的赛事活动,为举重、摔跤、柔道等体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其次,一些精品项目工程的落实与贯彻也进一步提升了体育训练水平,按照湖南省体育局的综合部署,结合宁乡市的实际情况,在科学论证以及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宁乡市打造了五大精品项目,包括田径、举重、摔跤、柔道、定向越野等五部分,也从训练经费、训练设施以及优秀教练员这三个方面入手,有效提升了训练水平,在各大赛中取得了相对显著的体育成绩,不仅斩获了省级金牌80多枚,也夺得了国家金牌20枚。第三,在体教融合的教育视角下,积极完善健全训练机制,培养后备人才,加强优势互补,创建了学校与体校结合的发展模式,并由业余体校为领头人,建立了一系列的训练基地,由业余体校负责督促训练工作的开展,并选派部分优秀专业教练带队训练,并定期检查,每年开展综合评比,为后备人才的培养贡献了一份力量。最后,随着场馆的建设日益完善,硬件设施不断投入,大幅提升了训练水平,现代化的举重训练房、游泳馆、多功能体育馆等设施的建设日趋完善,并成为了湖南省体育设施配备最为完善的市县区。

2.体教结合发展为体教融合的策略探究

2.1调整院校理念

当前阶段,在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当中,各院校对于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并不太重视,虽体育赛事逐渐升级,但体育教育效果却收效甚微,并不能满足现代体育的发展需求。所以各院校都应加强调整,以体教融合作为教育目标,与各教育部门、体育机构等密切合作,从而打造具有现代化发展理念的运动团队,使体育赛事能够自然过渡。而在此过程中,体育部门也应结合当下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挑选相关队伍或组织运动员参加世界性、全国性的体育赛事,增加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除此之外,院校本身也应转变自身的错误思想,加强对于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从而有效挖掘教育资源,满足院校人才发展的基本需求。

2.2完善学训机制

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的过程当中,院校或教练人员一般都是主抓训练,很少有时间进行文化教育,结合当前的体育教学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约有七成的学校更重视运动员的成绩、运动训练的结果,而忽视了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所以为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体育院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体系,不仅为运动员的训练提供支持,也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供保障。而在此基础之上,为促进运动员的综合发展,切实增强体教融合的实效性,体育部门与教育机构应配合,根据当前阶段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从营销推广以及学训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满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需求,使运动员可以在训练的过程当中不仅能获得专业的、针对的技能学习,同时也能开阔眼界,保证运动员职业发展的长期性和持续性。除此之外,受到体教融合模式的推动,体育院校也应积极结合体育系统,发挥出自身运动训练、竞赛场地、技术指挥以及体育体系等多方面的优势作用,发掘并优化学训机制,以符合运动员身心发展规律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打破传统疲劳式训练的限制,使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能够均衡发展。

2.3调整内部结构

在体育院校中落实体教融合不仅是一项耗时较长的教育工程,同时也比较复杂,不仅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成本等的改革支撑,同时也需要解决新时代所面临的新问题。从短期效果来看,体教融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体育事业,导致运动员出现成绩下滑等现象,但不论是体育部门还是教育机构,都应真正认识到当下体育的发展形势,积极准备,不断创新,从而全面落实体教融合工作,保证体育事业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持续性发展。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加强转变,创造新型体育教学发展形式,更体现出体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优势,优化体制内部结构,清晰管理权限,明确责任界定,树立大局观念,强化发展效率。

结束语

在当前阶段,我国体育事业已经逐渐由体教结合而发展为体教融合,它不仅在于思想教育方面的融合,同时也在体育竞技实践以及社会发展方面有所变化。结合当前体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各单位都应真正落实这一教学观念,调整体育模式,强化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丰富运动员的课余生活,为运动员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我国教育事业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剑.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模式的创新发展与转变[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07):126-128.DOI:10.16655/j.cnki.2095-2813.2109-1579-2948.

[2]翟丰,张艳平.“混合型”体教结合模式向“体教融合”模式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3,20(04):90-92.DOI:10.16237/j.cnki.cn44-1404/g8.2013.04.029.

[3]李琳,许埕旗,郭伟.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路径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管理分会.2023年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出版者不详],2023:50-51.DOI:10.26914/c.cnkihy.2023.022298.

[4]王宇琴. 体教融合推进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策略[C]//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西安体育学院.第一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一).[出版者不详],2023:461-464.DOI:10.26914/c.cnkihy.2023.016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