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综述

郑莉,罗萍萍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徽 合肥 230011

摘要:积极心理学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至今

已成为世界性的专业学科。积极心理学进入中国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身其中,主要研究对象为大学生。本文介绍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应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积极情绪 积极品质 积极社会系统

科学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既从问题角度、也从积极品质入手来研究人。二战后,由于战争催生大量的心理问题,以及弗洛伊德理论的流行,使得主流心理学走向以心理问题研究为核心、以有心理问题的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病理性心理学。这代表更多数量的正常人群被排除在心理学关注领域之外。[1]

随着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博士对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研究和治疗的问题视角进行反思,在1998年提出“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概念,对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倡导发掘人类积极美好的一面,认为心理学不应只关注心理问题,还应对人潜在的能力进行挖掘,从积极一面获取更高幸福指数。相比心理学的其他研究方法,积极心理学更具完善性与有效性,侧重研究人类性格的美德及潜在力量。有研究证实,人类的神经元约有95%未被开发应用。这也是人类具有潜力的主要依据,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每个人都具备积极、优秀的一面,只是有人的潜质还未被发现。[2]

积极心理学理论具有积极思想内涵,从个体元素、到个体行为、再到群体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包括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积极人格特征及品质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积极社会系统理论及方法论研究。[3]1.关注个体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心理学对待过去,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对待当下,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对待将来,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研究重点是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及乐观地面对未来;2.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学应注重人性优点,而不是人性弱点。积极心理学家们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和积极心理品质,并提出6维度美德和24种积极心理品质,如好奇心、真诚、勇敢、爱、宽容、感恩、希望等等。这些积极人格品质普遍存在,主要通过实现和激发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而形成;3.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和家长、教师、同伴等提供的最优支持。最优支持环境的特 点是尊重个体独特性,并给予无条件的接纳和理解。所以,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包括温暖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科学有效的学校、有高度责任感和良知的媒体及社会机构等。[4]

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陆卫星使用“综合幸福问卷”(简称MHQ)对江苏省海门市两所高中(一所城市重点中学、一所农村普通中学)高一、高二的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重点中学学生的幸福感普遍高于农村中学。他建议教育工作者要更加关注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开展提升农村高中生幸福感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5]

杨博等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咨询、对比分析等方法对300名在校生和200名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体验对就业结果影响非常明显,积极的人格特征和积极的组织环境对结业结果的影响比较明显。他们建议高校课程体系中增加体验式参与式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收获良好情绪体验,提升情绪调整、自我控制和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提高求职信心和抗挫折能力,主动进行生涯发展规划和思考。[6]

王志贤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提出以下干预途径:1.给与成功就业体验,积累有效积极经验;2.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努力培养积极品质;3.构建多元支持系统,营造良好就业环境;4.构建适宜幸福尺度,建立乐观就业态度。[7]

张贤静从积极心理学视角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构路径,包括:1.提升自我和谐,培养正向思维能力;2.增进积极体验,培育理性平和心态;3.完善积极品质,协调发展人际关系;4.健全教育体系,营造心理育人氛围;5.积极形成合力,推进心理和谐教育。以期通过以上路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推进素质教育。[8]

李鸿以叙事与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用团体辅导形式、团体心理咨询方法,带领团体成员发掘自身优势、激发潜能、自我赋能,提高主观幸福感,为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提供可实施而且高效的团体辅导方案。经过为期六周的团体辅导,团体成员有长足的积极变化,证明叙事和积极心理学理论团体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活动。[9]

程倩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幸福感理论PERMA模型框架,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从积极的情绪、投入、关系、意义和成就五个维度来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幸福感教育应将PERMA幸福理论贯穿教育全程,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切实提升大学生幸福感。

[10]

高德朋等提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可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目标,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增强心理抗压能力,积极应对不同的困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改善大学生的心理情绪、转变心理健康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更好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11]

童星等采用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项目(CSDPS)中的4627名大学生数据,探究学习乐观、 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学业成绩三者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乐观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学习乐观在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能解释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二者关系12.29 %。研究表明学习乐观对大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应对大学生传授积极心理学知识,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使大学生将学习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让大学生觉得 学习是有趣的、必要的和切己的。[12]

王伟华以广东省内 10 所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00 后”学生为研究主体,聚焦新时代中职护理生的心理问题,通过现状调查、归因分析,结果显示广东中职卫校“00后”护理生整体处于心理健康水平,但在不同考察维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积极心理问题,为社会文化(多元价值观)环境、家庭(父母)环境、个体 (个性)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而成。要提升“00后”中职护理生积极心理品质、探索新路径:挖掘“00后”中职护理生的优势与潜能;增强学习情绪、学习能力、改善厌学心理;营造积极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缓解交往危机;汇集多方积极正向力量,提升自我效能感;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氛围和师生交往关系,创造良好“隐性”环境;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成长的支持力与指导力,构建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家庭环境。[13]

三、结语

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时间较短,已成为世界性的专业学科。自传入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其中,但多数是以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尤以大学生为重,并且研究方法较单一化。积极心理学虽自美国发起,但并不代表和中国文化完全无关,如我国倡导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积极心理学倡导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两者联系紧密。如何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更加精准的研究方法、处理当下独特社会困扰,不局限大学象牙塔,从社会多方面入手,运用合理方法技巧来协助不同领域的人们增强积极体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心理学家们今后应该关注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黄璐璐.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62-165.

[2]吴迪,王善虎,钟文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5).75-78.

[3]李晓或.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创新大学生人格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5,(1):71-73.

[4]蔡伟林.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6):208-211.

[5]陆卫星.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农村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J].中学教学参考,2020,(4)下旬:84-85.

[6]杨博,夏丽,王未未.大学生就业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西部学刊,2019,(12)下:65-67.

[7]王志贤.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干预途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0-82.

[8]张贤静.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提升途径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现代交际,2020,(5):5-6.

[9]李鸿.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团体辅导——基于叙事与积极心理学理念[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9,36(4):14-19.

[10]程倩.新时代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PERMA模型视角[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32(4):41-42,68.

[11]高德朋,姚文山,陈平海.积极心理学视域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J].现代交际,2020,(3):168-169.

[12]童星,缪建东.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学习乐观的中介作用[J].高教探索,2019,(3):16-21.

[13]王伟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新时代“00后”护理类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探索——基于广东省10所中职卫生学校的调查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2):193-202.

第一作者简介:郑莉,女,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二级心理咨

询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第二作者简介:罗萍萍,女,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三级心理

咨询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基金项目:《“职教本科”背景下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省厅批准立项,项目批准号为2022AH04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