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德育教育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5
/ 2

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德育教育探究

钟艳艳

232700197907182426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问题受到重视。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不仅是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存在,对于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层面的提升和进步。然现在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漏洞与不足之处。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切忌“沉迷”于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及理念,将德育融入班级文化,教学活动,主题活动实践中,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德育教育

引言

“五项管理”包括作业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读物管理以及体质管理,是配合“双减”政策一同执行的重要管理制度。而通过这一制度可以看出,“双减”并非单纯关注学生的休息时间,而强调学校应遵循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规律,在开展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保证素质教育齐头并进,共同推动小学生的成长。为此,在“双减”背景下,开展教学工作不仅考验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也倚重学校的组织策划能力,需要学校所有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联络更多的教育主体,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课余实践活动,如此才能够保证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工作协同进行,对学生思想认知与学科知识学习都能够起到启发作用。

1何为小学德育的“拦路虎”

1.1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

很多信息在未经考证的情况下便流入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很多学生对于新奇的事情充满好奇与探究兴趣。但是,信息化与实际生活产生的差异往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网络中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形式可能会对缺乏自制力与判断力的小学生产生影响,甚至会成为学生身心成长的阻碍,使得信息化技术应用为小学生德育教育带来挑战。

1.2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获取渠道较窄

当下的小学教育中,关于德育教育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教学资源多来源于教材,教师未意识到真正的德育教育应该取材于生活,着眼于实际,应用于社会。且教学形式多数固定为各版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德育教育往往止步于高亢响起的下课铃声,没有课外拓展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得不到延展与巩固。

1.3德育目标设置过于抽象

从相关调查研究来看,很多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德育教育的意义并不关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把对学生的智力培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明显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德育教育不过是形式化内容罢了,根本没有真实的存在意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都会受到此类消极思想的影响,长此以往,他们也会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存在实际意义的,从而降低对德育教育的关注、重视度,最终导致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立德树人的小学德育教育策略

2.1结合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时间与空间。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拓展更多的信息内容,将更多信息技术融入到传统的培养形式中,以创新的方式高效地完成学生道德水平的教育培养,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以沉浸式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成长氛围,实现德育教育培养的高效建设。

例如,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与道德建设相关的问题,以客观、直观的角度完成对事件或教育内容的展示。让学生通过全面客观的事件观察,进行全新的问题思考,以此带来更多德育教育体验,帮助学生以更加系统化的思维建设完成品质的正向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件展示,并且在教师正向积极引导下,建立正确的事件思考,完成自身道德品质的全面建设。在良好情感体验中,实现高效的德育教育培养。

2.2重塑课程结构,高效利用在校时间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日常学习压力一方面来自任务量过重,另一方面源于作业难度过高。一旦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知识点掌握不够彻底,那么其课后作业面临的困难也就随之增多。而这样的作业任务不但无法起到知识巩固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进而导致学习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适当调整原有的教学结构,并配合作业内容的创新设计来一同执行。在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有效渗透丰富的德育内涵。例如,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课业时长特点,对教学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低年段的学生将新课教学时间统一安排至上午进行,下午13:00之后则由各学科教师统一组织学生对当天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以便能够在作业完成期间进行指导。中、高年段的学生则需要在每天16:30~17:30空置出一定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作业任务。

2.3家校联动构建教育合力

学校引入家庭力量,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委会,每年表彰“优秀家长”。通过各种渠道对“双减”政策,以及学校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解读,让家长及时了解教育政策和学校的新举措,压实责任,家校联动,共同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定基础。

2.4理论结合实际,效果更“给力”

除了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来对德育教育进行强化,学校还可以将德育教育与课后校园生活相结合,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对学生“用事实说话”,教科书中枯燥乏味的“大道理”之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太过死板生硬,此时如果有位“小伙伴”能如同“照镜子”一般成为对比,便更容易使其接受,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校园中常见的“校园暴力”事件为例。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品德等各方面发育尚且处于“萌芽状态”,所以学校中可能便会出现“欺负”同学的现象,严重时便会成为所谓的“校园暴力”。此时若将这种现象放任自流,不加以管束,仅以一句“孩子还小,不懂事。”而轻轻放过,便等同于助长“不正之风”,年纪稍长便会演变为“校园霸凌”,后果不堪设想。那么针对此现象,作为学校当如何应对?首先,作为学校,应当警惕“校园暴力”的“初阶形态”,在发现此类现象的第一时间便应极力制止。例如:若班上有学生骂人、起侮辱性外号、因某种原因嘲讽“不如自己”的学生时,教师便应严厉制止,并根据情节的轻重针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或惩罚,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对于遭受暴力的学生应主要以了解情况、安抚情绪为主,同时引导学生在遭遇“暴力”时若无能为力可及时向父母及教师反映情况;其次,利用各种形式鼓励学生不做冷漠的旁观者。例如:寻找与校园暴力相关题材的影视资料等组织学生进行观影,并讨论交流观后感;组织“向校园暴力说不”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懂得旁观者就是在助施暴者“一臂之力”,若遇到类似情况,切不可袖手旁观,若凭一己之力无法制止,则要第一时间向他人求助。最后,教师可利用互联网寻找“校园暴力”造成的严重后果,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充分意识到“校园暴力”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生活中真实的例子,对其中的人和事进行分析,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结语

综上,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德育教育是一项核心内容,小学生很容易会为各种外界影响而形成不良观念与思想,因此班主任必须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前提。要结合小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发挥出榜样作用,创设好的班级氛围,借助于网络资源、趣味性活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为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宏斌.小学德育中家校联合教育的现状和有效措施[J].科幻画报,2021(06):239-240.

[2]赵佳.立德筑梦快乐养成——小学生高尚品德的养成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1(11):110.

[3]刘雅青.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2021(30):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