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经济与交通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以达州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3

城市地理经济与交通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以达州市为例

叶亚东

重庆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  重庆  400041

摘要城市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城市运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铁的快速发展不仅加强了城市间的交通联系,也促进了城市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尤其在大都市区乃至城市群内部高铁出行日常化、公交化的背景下,城市内高铁站点的选址对于提升城市效率往往有重大影响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作为四川省东大门,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组团式与带状结合的空间形态决定了其内部空间、产业结构、用地性质等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以城市地理经济与交通的视角,就达州市当前城市现状与发展规划进行分析梳理。

关键词地理区位;空间形态;土地利用;发展规划


1达州市概况

达州,地处四川东部,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资源富市、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素有“中国气都、巴人故里”之称。其下辖4县2区1市(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通川区、达川区、万源市),辖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2021年末常住人口537万人,享有“巴人故里、红色达州、中国气都”之称。

2城市地理

2.1区位

在全国范围看,达州位于成都—上海和西安—重庆两线的交点上,是中国西北至西南、西部至东部的交通节点和中继站;是以浦东为龙头、沿长江流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州是川、陕、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是连接成渝经济带、武汉经济带、关中经济带的桥梁。

在成渝城镇群中看,成都、达州和重庆呈三角形的态势;达州位于成渝城镇群的发展北轴,是四川和重庆组成的“两圈多级、三轴一带”城镇空间结构种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省范围来看,达州位于全省最东部,东部与重庆市的万州市、开县、梁平县、城口县接壤,南部与广安市接壤,西部与南充、巴中地区为邻,北部与陕西省安康市相接,是全省接触东中部的出川东大门。在含南充、广安、达州、广元、巴中五个地级市的川东北城市群中,达州、南充规划为“双核”。

2.2地形地貌

达州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大巴山横直在万源宣汉北部,明月山、铜锣山、华蓥山由北而南,纵卧其间,将达州市分割为山区、丘陵、平坝3块。山地占幅员面积70.7%,丘陵占28.1%,平坝占1.2%。北部山势陡峭,形成中、低山地貌单元;中南部较为平缓,形成平等谷地地貌单元。

2.3水文条件

达州市河流主要属长江支流的嘉陵江水系,发源于大巴山,由北而南呈树枝状分布。前河、中河、后河汇成州河后与巴河汇合成渠江,南流300千米入长江。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3条,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干流有15条。共有通航河流9条,基本形成以渠江、州河、巴河这主干流的水路运输网络,流域覆盖达州市四个县(市)。

2.4气候条件

达州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地形复杂,区域性气候差异大。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河谷地区气候温和,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海拔800至1000米的低、中山气候温凉、阴湿,回春迟,夏日酷热,秋凉早,冬寒长;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区,光热资源不足,寒冷期较长,春寒和秋霜十分突出。

3.经济地理

3.1自然资源

达州天然气远景储量达3.8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天然气储量6600亿立方米,是全国继新疆塔里木、内蒙古鄂尔多斯气田之后最具开发潜力的大气田。中石油万源罗文铁山坡气田单井日产无阻流量高达1550万立方米,创全国陆地单井日产量之最。

3.2旅游资源

达州地处四川东部,辖4县2区1市,享有“巴人故里、红色达州、中国气都”之美誉。其中拥有包括八台山、龙潭河、賨人谷、巴山大峡谷、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宕渠古城等自然山水和人文文化一大批丰富的旅游资源。

4.交通现状

4.1公路

达州是全国179个公路运输主枢纽之一和四川省12个区域性次级枢纽城市之一,是国家布局规划的二级物流中心城市,西部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2019年末,达州市境内公路总里程202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7公里,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102.21亿吨公里,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28.29亿人公里。

4.2铁路

目前达州拥有的铁道线路有:达成铁路、襄渝铁路、达万铁路、达巴铁路、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

4.3航空

达州市河市机场航线11条,合作航司7家,直接通航城市 16个。完成航班起降7324架次、旅客吞吐量54.9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91.3万吨。达州金垭机场建成后将成为成渝地区第二大支线机场。

5城市规划及土地利用

5.1规划性质及空间布局

达州市规划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核、一圈、两翼、三轴”,其中“一核”:指达州主城区;“一圈”:指以达州主城区为中心,大竹、宣汉、开江城区构成的半小时经济圈;“两翼”:指渠县、万源市城区;“三轴”:指沿达渝、达陕高速路发展轴,沿达万、达巴高速路发展轴,沿南大梁高速路发展轴。

5.2功能分区及发展方向

达州市采用组团式布局结构,即“一心六片 ”。一心:城市绿心火峰山与大尖子山;六片:包括老城片区、西城片区、南城片区、经济开发区、河市片区和亭子片区共六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片区。在用地评定基础上,达州城市发展方向采取“南延西扩东跨,适度向北”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5.3城市规划实施成效

1. 区域中心地位基本稳固,产业稳步发展,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渝陕结合部中心城市的目标基本实现。从人口、经济、产业规模比较达州在区域中具备一定的领先地位;从联系视角来看,达州在区域中有广泛影响。从发展速度来看,近年达州的经济发展速度回升,人口增长速度领先区域。
       中心城区天然气能源产业和服务业稳步发展。中心城区天然气能源产业近年回升,且获得国家批复创建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现代服务业贡献份额不断加大,集聚效应日益彰显。
       宜业、宜居、生态等方面均稳步提升。宜业方面,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就业人数与平均工资提升。宜居方面,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态方面,环境稳步改善,个别指标有待继续提升。

2. 市域空间格局初步形成,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经济分区整体实施较好,三大经济分区差异发展路径日益明显,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规模较大,资源特色突出;第二产业方面,新兴产业初步发展、优势产业有亮点、传统产业改造初见成效;第三产业整体实施较好,除外包服务业外,各大服务业稳步发展。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形成,中心城区和三、四级城镇人口集聚超出规划预期。各级城镇规模梯度执行较好,中心城区和三、四级城镇在人口规模、占比上都达到或超过了规划预期,四级城镇表现出较高的活力。

市域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对外辐射能力有所提升。公铁水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四条普铁形成“五向”放射格局,“一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即将建成。

3. 中心城区发展框架基本形成,重大功能性项目引领城市扩容提质

  城市空间格局实施较好。总体按照“南延西扩东跨,适度向北发展”逐步有序发展;“一心六片”的多组团空间结构格局基本形成;建设用地稳步增长,用地拓展比例符合规划预期;“山环水绕,绿色中心”生态格局与“山城一体”城市空间格局已初步形成;城市道路主骨架形成,道路红线和用地落实较好。道路按照规划超前建设。中心城区形成自由式与方格网结合的、主次支层级分明的道路网络,以“三横三纵”主干路为框架的道路骨架系统也初步形成。红线宽度与断面按照规划落实较好,道路交通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高于规划目标

6.结论与展望

当前达州市正处于城市整体发展朝着远景目标规划不断夯实前进的道路上,凭借城市自身的优越区位条件、互补互通的交通网络骨架、储藏丰富的城市自然资源,达州市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打造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成为发展天然气能源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宜业宜居生态城市。

在此发展前景上,结合当前实际发展情况,建议达州市要实现建设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应该吸取2000年前只在老城“高、密”发展的教训,首先必须在空间上进行拓展,拉大城市发展骨架,使城市建设用地拓展与城市的社会经济与人口增长相协调;同时应建立“多中心,环状组团式”的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利用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有机体,从而为城市远景进一步跨越雷音铺山向东、向南拓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贺婧,李飞.基于遥感的达州市城市扩展研究与机制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22,20(03):52-54+58.

[2]刘涛声. 达州  畅达成渝双核  构建全国枢纽[N]. 中国交通报,2022-5-13).DOI:10.28099/n.cnki.ncjtb.2022.000437.

[3]佟孟华,李慧,张国建.区位导向性政策的创新驱动效应——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证据[J/OL].经济管理:1-17[2022-05-13].DOI:10.19616/j.cnki.bmj.2022.04.004.

[4]周诗文,石铁矛,李绥,李殿生.基于城市形态参数的地表热环境评估方法与规划响应——以沈阳市为例[J/OL].工业建筑:1-12[2022-05-13]

[5]刘建朝,李娜.特定区位偏向的产业政策效应:异质性、比较优势与体制制度[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22,28(02):105-114.DOI:10.19479/j.2095-719x.2202105.

[6]黄辉昂.例谈地理事物空间变化特征的描述[J].教学考试,2022(18):56-58.

[7]姚霏,吴俊荻,何寰.武汉城市轨道交通用地控制规划管理与实践[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2,25(04):17-21+36.DOI:10.16037/j.1007-869x.2022.04.004.

[8]马海涛,蔡丽燕,杨锦坤,等. 全球化背景下中亚地区六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与动力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2023,32(4):1-13.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23.04.2021892.

[9]郭源园,吴磊,曾鹏. "站-城"融合视角下的大城市中心城区高铁设站分析[J]. 南方经济,2022(11):128-140. DOI:10.19592/j.cnki.scje.391875.

[10]王慧,孙慧,肖涵月,等. 碳达峰约束下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及其路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11):96-108. DOI:10.12062/cpre.202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