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急性心梗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2

老年人急性心梗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肖宇

吉林市人民医院132001

摘要:目的:探析老年人急性心梗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6-2023.6治疗的102例急性心梗老年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积极检查,结合查体结果,充分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征,并开展治疗。结果:治疗周期平均19.63±0.54天,心力衰竭、休克表现占比最高,占比40.20%,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后分别是呼吸困难、咳嗽气促表现(27.45%)、心慌气短(24.51%),还有部分的患者无典型表现(12.75%),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4.12%。结论:老年人急性心梗非常凶险,且体征可能存在不典型性,应该尽快完善查体和临床指标的检查以及心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分析病变,结合这些内容和评估在符合条件下优先采取溶栓治疗以及介入治疗,来提升治疗有效率,改善预后。

关键词:老年群体;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溶栓;常规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群体中重大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阻塞所起的供血中断或者减少,使心肌组织细胞发生持续性的严重缺血,坏死的心肌组织不可逆,且存在不稳定性,心脏运动由剩余的存活心肌组织承担,压力增加,以引起心力衰竭并发症,具有发病速度快,病情变化快的特征,是引起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危机重症病因[1]。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应该第一时间进行梗死血管开通的抢救,来最大限度的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对患者及时准确的临床诊断和紧急的处理,完善心电图以及心梗标志物的检查工作,结合检查结果来选择合理的再灌注治疗方式是促进良好治疗效果的基础,有助于减少心肌梗死的范围[2]。在此前提下对老年患者的发病时的临床特征表现进行分析以及充分的了解尤为的关键。本文则探究了老年人急性心梗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6-2023.6治疗的102例急性心梗老年患者,男39例,女21例,61-78岁,平均70.23±0.14岁,梗死部位:前间壁22例,前壁55例,下壁25例。

1.2方法

临床特征分析方法:入院后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体征表现,安排心电监护,观察血压、血氧、心率等指标的变化,同时迅速响应心脏彩超、心肌梗死标志物(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肝肾功能、血常规以及血脂、血糖、凝血分析、冠脉造影等检查,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治疗方法:持续监测患者心率等心电监护,绝对卧床,予以鼻导管氧气支持,开通静脉通道调节血容量,充分应用镇静、止痛的药物进行镇痛,口服阿司匹林以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予以营养心肌的药物进行病情的基础控制。评估患者的发病至入院的时间,在12导联心电图提示相邻ST段抬高1mV,明确患者无溶栓禁忌症以及符合溶栓时间限制的范围内及时作溶栓治疗,为患者静脉滴注150-200U单位的尿激酶和100毫升氯化钠溶液的混合液,半小时内全部滴注完成,12小时后皮下注射4000单位的低分子肝素,每间隔12小时注射一次,治疗5-7天,期间监测不良反应。对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或者是ST段抬高较大的患者在明确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术介入治疗,放入洗脱支架,开通阻塞血管。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治疗周期,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治疗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20.0,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4-28天,平均19.63±0.54天。

2.2临床特征

患者以心力衰竭、休克表现占比最高,占比40.20%,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后分别是呼吸困难、咳嗽气促表现(27.45%)、心慌气短(24.51%),还有部分的患者无典型表现(12.75%)。见表1.

表1临床特征(n=102)

症状

例数

百分比

无典型临床症状

13

12.75%

心力衰竭、休克

41

40.20%

烦躁不安、皮肤温度下降

15

14.71%

呼吸困难、咳嗽气促

28

27.45%

恶心呕吐

7

6.86%

肢体障碍、语言障碍

9

8.82%

心慌气短

25

24.51%

2.2治疗效果

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4.12%(96例)。见表2.

表2治疗效果(n,%)

患者数量

治愈

好转

死亡

有效率

102

64(62.75)

32(31.37)

6(5.88)

96(94.12)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国人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属冠心病范畴,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急症,《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数据调查发现我国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高达2.9亿,且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数据还在不断的突破[3]。急性心肌梗死后存在致残性,心肌组织的缺血坏死易引起死亡以及心衰、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病变,自然预后极差,死亡率高。

心绞痛是急性心梗的典型症状,以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为主,可伴随其他的症状。而老年人是临床特殊性群体,生理功能的下降使其反应迟钝、感觉敏感性下降,当发生急性心梗时可以不会出现典型的症状,从特征判断上给临床诊断带来难度。对老年急性心梗患者及时进行明确的诊断,发现其临床特征是诊断和有效治疗的基础。我们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第一时间开展的心脏彩超以及心电图、心梗标志物等手段的全面检查,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可以反应出患者心脏缺血的趋势以及心肌梗死的范围,通过心脏彩超可以对心脏功能以及结构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评估,冠脉造影反应患者的冠脉血流中断以及病变的范围,通过心梗标志物的数值波动可以辅助心肌梗死范围以及严重程度的评估,对老年急性心梗患者进行临床特征的观察以及配合特异性的检查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准确的诊断,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

[4]。本次结果为,治疗周期平均19.63±0.54天,心力衰竭、休克表现占比最高,占比40.20%,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后分别是呼吸困难、咳嗽气促表现(27.45%)、心慌气短(24.51%),还有部分的患者无典型表现(12.75%),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4.12%。溶栓治疗在相关指南中始终被肯定为是治疗急性心梗的有效办法,在冠状动脉造影不可及时跟进的情况下,通过溶栓治疗可促进冠脉血流的复通,缩小梗死面积,快速阻止心肌细胞的损伤。PCI也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在溶栓预估过时间窗的基础上或者是溶栓治疗后择期行PCI手术也是一种补救的方法,可以促进患者的心肌再灌注[5-6]

综上所述,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多种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和观察,根据身体条件进行溶栓或者介入治疗可加强病变的处理效果,提升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1]申立波付美娇陈璟何军.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和住院死亡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22,44(9):913-917.

[2]王红银,王海云,徐彩云.心脏干预治疗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和心室重构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3):290-293.

[3]王江洪,孙跃玲,鲁锦国,等.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特点[J].心脏杂志,2021,33(5):505-509

[4]陈杨阳.对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心梗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作用分析[J].生命科学仪器,2022,20(4):73-73.

[5]王江洪,孙跃玲,鲁锦国,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介入治疗策略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24):4552-4555.

[6]孙杰,程国杰,李全瑞,等.冠状动脉左主干急性闭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国医刊,2023,58(3):25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