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滨海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研究——以小漠湾生态湿地公园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2

粤东滨海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研究——以小漠湾生态湿地公园为例

马国军

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本研究以对滨海湿地公园的生态价值、社会效应进行评判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生态修复思路。以深汕小漠湾生态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为案例,对项目背景及现状环境进行分析,提出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考,并将湿地地形设计与其他生态资源相结合,构建复合型的红树林湿地生境,成为优良的白鹭生态栖息地,让生态湿地公园成为滨海自然链接城市空间的生态纽带。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白鹭;湿地地形营造

一、滨海红树林湿地公园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意义

     滨海红树林湿地公园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意义。首先,红树林湿地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区域,是许多物种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它们为许多鱼类、贝类、甲壳类和鸟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和栖息地。其次,红树林湿地还具有重要的防风固沙和保护海岸线的作用。红树林的根系可以有效地固定土壤,减缓海浪和风浪的冲击,防止海岸线的侵蚀和退缩。

二、 红树林对白鹭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白鹭是一种常见的沿海鸟类,它们通常在红树林湿地中筑巢繁殖。红树林提供了白鹭所需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如鱼类、贝类和甲壳类等。同时,红树林的树冠和树干可以为白鹭提供遮蔽和保护,避免其暴露在阳光和风雨中。此外,红树林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泥沙的淤积,为白鹭提供更为稳定的栖息环境。因此,红树林对白鹭的生态价值非常重要,

三、生态湿地保护及修复政策研究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林业局日前印发《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为科学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全面提升沿海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有序增强蓝碳生态系统建设提供解决方案。《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将营造红树林5500公顷,修复红树林2500公顷,建立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红树林保有量将达到1.61万公顷。

《规划》指出,广东将构建“两核五区多点”的红树林保护修复新格局,突出“两核”引领,夯实“五区”功能提升,“多点”示范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两核”,指“国际红树林中心”红树林文化推广核和“雷州半岛” 红树林保护修复综合示范核。“五区”,指珠江口湾区红树林保护修复现代化示范区、大广海湾区红树林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大海陵湾区红树林优化提升区、环大亚湾区红树林防护提升区、大汕头湾区红树林生态维育区。“多点”,指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示范重要节点。

《规划》部署了七大主要任务、六项重点工程,对建立健全保护修复机制,科学、整体、系统开展保护修复,强化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评估、高标准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加强红树林科普宣教、促进红树林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等作出要求。《规划》以红树林保护及质量提升工程、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创建工程、红树林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工程、“红树林+”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和红树林宣教品质提升工程等重点工程为抓手,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

为了保护和恢复这一重要的生态系统,广东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湿地保护和修复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湿地保护和修复的规划、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的科学研究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保障深汕小漠湾湿地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四、现状研究

01、地理优势

深汕小漠湾生态湿地公园面积约 290 公顷。地位于赤石河入海口,赤石河是深汕特别合作区主干行洪通道,是深汕合作区的母亲河,河口水质优良,河口外沙坝砂质良好,河流冲击形成了著名的白沙滩景点。湿地北侧为香山文化公园,拥有原生态的山林自然风貌,湿地西侧为小漠湾渔港,为优良的避风塘渔港,水岸为深汕著名的海鲜美食街,现规划为深圳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

02、生态基底

小漠湾湿地距离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仅有50公里,广东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截至目前,保护区记录到鸟类25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51种。在2023年的黑脸琵鹭全球同步调查过程中,海丰国际重要湿地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423只,东方白鹳35只,彩鹳1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琵鹭62只,以及数量众多的鹭鸟、鸥类、鸻鹬类和野鸭类。

该湿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而闻名,拥有广阔的海滩、沙丘、河流和湖泊,以及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项目地处山、海河湖塘交汇区,生态基底优越 项目地处山、海河湖塘交汇区,生态基底优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该湿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现状养殖塘包括对虾、生蚝、螃蟹、海胆、鲍鱼等产品。滨海防风林带鸟类资源、现状水域拥有大面积红树林植物,红树林植物丰富,生态况良好,咸淡水交汇的潟湖生境、河口生境、高潮位基塘生境是越冬季理想的水鸟栖息觅食地,对未来打造知名白鹭栖息地具备优良的天然条件。

五、建设原则

01、生态优先原则。

现状优良的自然生态基底,是湿地公园的核心资源,湿地公园建设遵循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思路,不大开大挖,保证自然基底的延续。

02、自然共生原则。

湿地公园的目标物种分别是红树林和白鹭,为了营造生态和谐自然共生的环境,需要建设完善的生态体系,避免物种单一,影响生态的健康发展。

03、可持续发展原则。

遵循不急功近利,循序渐进的建设思路,通过科学合理的生境营造,完善生态系统,为将来湿地生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六、建设目标

营造都市里的秘境之林,“登香山而望渔港落霞、泛轻舟沐湿地水云乡”;

七、生态恢复策略

小漠湾湿地生态恢复重建六大步骤:

步骤一:安全防护—构建滨海生态安全防护体系。

01、完善海岸的防风林带。现状保留了完好的木麻黄防风林,防风林里灌木丛生,鸟雀云集,是鸟类的家园。规划设计完善防风林体系,延续补植木麻黄防风林,为后续生态湿地保持,提供滨海安全屏障。

02、建设面向城市的安全防护屏障。现状湿地距离小漠镇渔港水岸约100~160米左右,2025年小漠湾渔港完成改造建成国际远洋渔港。未来渔港的渔船吞吐量大增,往来渔船将对生态湿地形成噪音干扰。湿地构建面向都市渔港的生态屏障,减少外界对湿地的声源干扰。

步骤二:水系梳理—疏通水道,实现水体循环自净。

充分尊重现状地势形态,最大程度维护有水脉特征强化源涵,最大程度维护有水脉特征强化源涵,最大程度维护有水脉特征强化源涵养。

01,水深设计总体上遵循浅型湖泊湿地的定位,浅水区面积占比超过 60% 。

02,核心湿地区内以浅水区 (0.5~1.0 水深)和深水区(>1.0m)为主,形成开阔水面,有利于候鸟栖息觅食。

03,在科普教育、生态净化区和景观内,以水深 0~0.5m之间的水域面积占比最大,有利于水生植物长。

04、根据水位控制、潮汐变化,形成多样可控的湿地生境类型。

步骤三:湿地营造—根据潮汐特征塑造多重生境。

地形塑造包含三种湿地生境:潮上带生境、潮间带生境、潮下带生境。

潮上带生境包括城市自然缓冲林、海岸防风林、基塘湿地;潮间带生境包括红树林岛屿、光滩生境;潮下带生境包括红树林外滩涂生境、潮沟生境。

步骤四:红树种植—恢复红树林生境。

01、确定红树林适种范围;围绕海拔0.8~2.0m范围,结合基塘进行地形恢复和潮沟疏通,潮沟宜疏通至低潮滩位以下。

02、树种筛选;选用真红树大中苗,快速见效;利用半红树和伴生红树达到快速成林防护效果。有色相变化或者科研价值高的红树品种。

步骤五:水鸟栖息地—营造适合目标种群的栖息地。

结合现有地形,进行滩涂、岛屿生境的营造,吸引鸻鹬类、鸭类、鹭类等主要水鸟群,规划不同种群的抗干扰距离,营造万鸟群飞的小鸟天堂。

步骤六:自然共生—形成人与自然共生的格局。

依托小漠湾的养殖鱼塘、防风林的资源基础,通过生态湿地修复、生境营造、风貌构建、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共融的生态格局。

八、结束语

随着小漠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深汕汽车城、红海大道即将建设完工,小漠片区滨海生态价值凸显,小漠湾湿地公园项目作为深汕合作区的城市生态客厅,具备独特的城市品牌展示效应。以生态红树林湿地+白鹭打造成为深汕合作区的城市生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