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2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治理策略探究

刘建勇

洛阳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河南省洛阳市  471000

摘要:在社会迅猛发展的形势中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也日益增加,而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环境。但在实际工作中,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也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农村的生态环境,不仅不利于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也不利于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本文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和治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探讨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走农业绿色发展之路,相关单位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尤其要妥善解决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关人员要深入分析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更为科学的环保策略,提高农村地区整体发展质量。

1新时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

1.1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

农村地区人口分散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农村地区人口较为分散,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比较分散,导致很难实现集中治理。同时,农村地区人口分散也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困难,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也比较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的原因之一。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比如,农村地区的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往往不如城市地区,这就给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困难。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水平低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的原因之一。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也比较低,导致了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高,环境污染的问题比城市地区更加突出 。

1.2农村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由于受到历史局限以及经济体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政府部门对农村地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相对较小,再加上现行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尚不完善,导致农村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使农村地区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的死角。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主要以城市和工业领域为主的环境污染防治策略,因而加快了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地区扩散的速度。农村地区污染问题的加剧,不仅无法通过财政渠道获得环境污染治理所需的资金,而且专项治理经费的申请难度较城市地区也更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大多数环保设备价格十分昂贵,所以只有政府财政收入持续增加,才有充足的资金用于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

1.3缺乏完善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农村环境治理工作需要长期坚持,要在科学完善的环保制度下持续推进。科学系统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体系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我国缺乏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许多农村地区居民不具备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及合理的垃圾处理方式。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如果长期缺乏系统化的法律法规与环保制度的支撑,就无法切实规范农村居民的行为习惯及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2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策略探讨

2.1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都单纯依靠政府,当地居民以及企业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必须突破现状,探索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1)基层政府部门需要积极革新发展理念,在当地建立生态管理沟通部门,完善相关监管与激励政策,带动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对于破坏生态、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2)农村居民是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直接受益者,所以村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学习生态环保的先进理念,并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在当地的环境整治工作中积极监督、建言献策,主动参与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对当地工厂企业实施监督,确保其在生产活动中合理合法处置废水、废料,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3)农村地区要强化环境保护组织以及当地社会资本的作用,组织民间环保组织以及志愿者等团体助力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政府部门起带头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基层人民群众与社会团体、企业的共同重视、共同参与,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的协作效果。

2.2强化农民环境意识,增强环境监督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降低其他制度安排服务成本最有效的手段。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可以克服搭便车思想,最大限度地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因此,意识形态是可以产生较大外部效应的人力资本,政府应该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以增加个人意识形态资本的积累。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是人为污染和经济开发对环境的建设性损害,其中,农村公民环保意识的薄弱是其主要问题所在。为此,地方政府应加大农村公民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同时也努力培养和树立农村公民的环境维权意识,并促进农村公民自身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农村社区组织能力的培养等。在环保中,通过对农村群体环保意识的培育,提高了公众获得感和环保执行权力,如环保知情权、环境监督权和环保诉讼权。对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培育,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形态的理解,从而减少强制执行法律的成本,可有力推动环境保护法律的有效执行。

2.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

为了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引发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加快现有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模式优化调整的速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同时,要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讲解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农民将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作为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构建类似人类群体-CO2 -森林或植被-O2 -人类群体可持续循环的产业链条,加快传统农业生产向绿色化农业产业方向发展的速度。农业产业在该循环体系的支撑下,不仅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而且通过在各地区形成绿色可循环流动体系的方式,提高了绿色农业生产的水平。相关部门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产体系时,应该加大农药、化肥使用量的控制力度,从农药、化肥的销售环节着手,限制农药、化肥的销售量,才能在保证土壤污染治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上,加快传统农药治理技术向生物生态治理技术转型的速度,才能实现从源头控制污染源头的目的 。

2.4大力发展新型农业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新型农业生产的宣传力度,做好相关技术推广,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吸引和鼓励广大农民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实现各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走绿色、无污染的产业化道路。此外,各地政府、农业和环保部门之间应加强协作,立足于生态、安全、高效的农业经济,为上述工作提供充分的资金、政策支持,努力推动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环保和农业部门还应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指导农民群体合理使用化肥并开展绿色种植;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有害物质降解,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在提高农作物附加值的同时,打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结语

新时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提高治理水平、降低治理难度、优化农民意识、增加资金投入以及完善治理机制。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不断实施,才能够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霍捷.浅谈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与乡村振兴[J].新农业,2021(19):82-83.

[2]兰振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对策探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9):41-43

[3]周丽萍,陶波.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及解决策略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20):136-137.